在現代社會中,對自己要求苛刻,追求完美的人絕對不在少數,由於對自己苛責,很自然的他們也會對別人要求嚴格。要知道世間萬物皆有缺憾,萬事不可求全,接受自己,不僅接受自己的優點,也要接受自己的缺點,因為這才是真正的自己。對自己的缺點斤斤計較隻會讓自己陷入無窮無盡的煩惱之中。
小張是一位業務能力很強的部門經理,再難的事情到了他手裏,似乎不費多大勁就能解決。所以上司非常器重他,他的薪水是全公司最高的,下屬都非常尊敬他,其他部門的經理對他也很敬佩。他的妻子賢惠又漂亮,不久前剛生了個兒子。可是,後來聽說他得了抑鬱症,不得不辭職休息。
朋友都不理解,一個工作如意,家庭幸福的人怎麼會得抑鬱症呢?原來他對自己要求太苛刻了,他常常因為自己無法做到如他預想的那麼完美而煩惱不已,對自己的苛責慢慢地也轉嫁到了員工身上,他抱怨自己的下屬素質不高,不能盡職盡責。他的內心總是被遺憾困擾,於是在工作中,他對員工的工作質量非常苛刻,這讓員工覺得壓力很大,很影響他們的工作熱情,而他自己則時時承受著不能達到預期目標的痛苦。而他又不善於傾訴,時間久了,就患上了抑鬱症。
能夠原諒自己的缺點的人,自然就會原諒別人犯同樣的錯誤。所謂推己及人、推人於己,這是一個相互印證的關係,在心理學上稱為“移情”。從別人身上,可以反映出我們自己可能存在的問題,而每個人對待自己的態度,也可以反映出其對待別人的態度。
莫泊桑的作品《一生》中塑造了一位苛責自己繼而苛刻待人的年輕牧師的形象。這位牧師是一位嚴格的禁欲主義者,他自己從不享受,也不能容忍他的教民享受。他像偵探一樣監視年輕人,不讓他們單獨在一起。他的教民狂歡時,他會很氣憤,他甚至不能容忍動物的分娩。所以在小說中,他從來形單影隻,永遠穿一件舊教袍,永遠是一張陰沉的臉,永遠是那麼消瘦。沒有人願意與他交談,人們並不怕他,有的隻是厭惡和取笑。而他也因此更加痛恨享受生活的人們。
生活中,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與一個不太講究、“馬馬虎虎”的人交往,會感到愉快。因為這種人讓人心情放鬆。相反,如果與一個生活呆板、苛求完美的人交往,自己也會變得拘謹,手足無措,這很累人。誰會願意去接近一個讓自己渾身不自在的人呢?
寬容自己就是愛自己,愛自己就是能原諒自己,就是承認自己也有缺點。不要老是感到愧疚,隻要努力改進,不必苛求完美。寬容自己不是“自戀”、“自大”,“自戀”、“自大”是井底之蛙的輕狂,而寬容自己是一種境界,是對自己真正的愛。
不能寬容自己的人不僅對自己和別人要求苛刻,而且對自己曾經犯的錯誤也總是耿耿於懷。人無完人,為什麼要抓住自己的小辮子不放呢?如果你肯原諒別人犯錯,為什麼就不能給自己一個犯錯的機會呢?
有記者問當時已經81歲高齡的棒球老將康尼·馬克,他是否為了輸了比賽而煩惱過?他說:“哦,有的,不過那都是年輕時的事了,近幾十年,我再也不幹這樣的傻事了。”
“為什麼是傻事呢?”記者不解地問。
“磨完的粉子不能再磨,水已經把它們衝到底下去了。人要懂得寬容和原諒自己!”
犯了錯誤時重要的,是記住教訓,不斷改進。如果你一直無法原諒自己的錯誤,日日責怪自己,早晚會弄得精神憂鬱,神經緊張,健康會受到威脅,生活會陷於冷遇,朋友越來越少。如此往複,寬容離我們越來越遠,幸福快樂也離我們越來越遠,以至於前麵的路越走越窄,總有一天會無路可走。
人生就像一艘航行中的船,成功和別人的認同就是順風,犯錯與自責則是逆風,不論順風或逆風,船都要前進。寬恕自己就是把犯錯與自責的逆風化為成功的推力。
既然我們可以寬容他人,為什麼不能讓自己也得到這種仁慈的對待呢?沒錯,我們是犯了錯。但除了看不見的上帝,誰能無過?犯了錯說明我們是凡人,不表示就該承受無盡的、嚴厲的折磨。
假如我們知道正視這種錯誤的存在,並能由錯誤中學習,以確保將來不會發生同樣的憾事,就應該獲得絕對的寬恕,接下來就是把它忘了,繼續前進。人的一生中犯的錯誤可多了,要是對每一件事都深深地自責,一輩子都背著一大堆罪惡感過活,你還能奢望自己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