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在團隊中攀登高峰(1 / 3)

協作製勝:1+1=3

美國著名的領導力訓練專家史蒂芬·柯維曾說:“兩個人之間,相互妥協是1+1=1,各自為政是1+1=1/2,集思廣益是1+1=3。”

集思廣益,其實質就在於強調一種互助協作、互相信賴精神。基於此,團隊有必要建立一種互信互助的協作文化,在整個團隊中,成員之間互幫互助、相互信賴,在相互扶持下一起進步。互信互助的團隊協作理念在二戰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

二戰期間,在德國柏林東南有一座德國戰俘營。為了逃脫納粹的魔爪,200多名戰俘準備越獄。然而要在德軍嚴密的監控之下完成越獄的計劃,隻有依靠每一位戰俘的完美配合才能夠實現。為此,他們明確地進行了分工。

這是一件十分危險並且複雜的工程。首先要挖地道,而挖地道和隱藏地道則極為困難。戰俘們一起設計地道,動工挖土,拆下床板木條支撐地道。他們用自製的風箱給地道通風吹幹泥土,製作了在坑道運土的軌道和手推車,在狹窄的坑道裏鋪上了照明電線。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之多令人難以置信,3000張床板、1250根木條、2100個籃子、71張長桌子、3180把刀、60把鐵鍬、700英尺繩子、2000英尺電線,還有許多其他的東西。為了尋找和獲得這些東西,他們絞盡了腦汁。此外,每個人還需要普通的衣服、納粹通行證和身份證以及地圖、指南針、幹糧等一切可以用得上的東西。擔任此項任務的戰俘不斷弄來任何可能有用的東西,其他人則有步驟、堅持不懈地賄賂甚至訛詐看守。

在這個越獄計劃中,每人都有各自的分工。做裁縫,做鐵匠,當扒手,偽造證件,他們日複一日地秘密工作,甚至組織了一些掩護隊,吸引德國哨兵的注意力。

此外,他們還要負責“安全問題”。德國人雇傭了許多秘密看守,混入戰俘營,專門防止越獄。“安全隊”監視每個秘密看守,一有看守接近,就悄悄地發信號給其他戰俘、崗哨和工程隊員。

這一切工作,由於眾人的密切合作,在一年多的時間內竟然躲過了納粹的嚴密監視,他們成功地完成了這一切。

二戰期間這次驚心動魄的“大逃亡”,可謂是完美協作的典範。從這個著名的二戰故事中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隻有相互協作才能產生高效。一個團隊成員要想順利達成工作目標,隻有與其他成員互相配合、取長補短,才能發揮最大的力量。

具體到現代團隊管理實踐中,一個團隊的發展也需要每個人的協同配合,必要的時候還要加強與外部甚至競爭對手的溝通和協作,這樣就要求團隊的每一個人,尤其是團隊的管理者具備強烈的協作意識,注重與手下成員或其他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因為隻有善於合作的人才能獲得自己理想的、甚至大於理想的戰果。

鬆下幸之助訪問美國時,《芝加哥郵報》的一名記者問:“您覺得美國人和日本人哪一個更優秀。”這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說美國人優秀,無疑傷害了日本人民的民族感情,說日本人優秀,肯定會惹惱美國人,說差不多,又顯得搪塞。

這位深諳員工管理之道的企業家說:“美國人很優秀,他們強壯、精力充沛、富於幻想,時刻都充滿著激情和創造力,如果一個日本人和一個美國人比試的話,日本人是絕對不如美國人的。”

“謝謝您的誇獎。”正當周圍的美國人正沾沾自喜的時候,鬆下幸之助繼續說:“但是日本人很堅強,他們富有韌性,就好像山上的鬆柏,日本人十分注重集體的力量,他們可以為團體,為國家犧牲一切。如果10個日本人和10個美國人比試的話,肯定可以勢均力敵,如果100個日本人和100個美國人比試的話,我相信日本人會略勝一籌。”

在現代企業中,合作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合作可以產生“1+1>2”的倍增效果。據統計,在諾貝爾獲獎項目中,因協作獲獎的占2/3以上。在諾貝爾獎設立的前25年,合作獎占41%,而現在則躍居80%。

協作才能增效。一個團隊隻有靠每一個成員互相配合、精誠合作,才能發揮出驚人的力量。在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前提下,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羅賓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根本不能支撐企業的運轉。企業要運轉,要擁有的是富有團結精神與協作意識的員工。隨著社會的發展,團隊合作顯現出越來越大的作用,人們也漸漸認識到,團隊精神正在引領未來,使人成功的不再是個人,而是團隊。

坦誠相待,合作的能量來自信任

贏得他人信任是團隊合作的前提。如果團隊成員之間對彼此的個人品質產生懷疑,很難想象他們能夠為了團隊的共同目標而毫無猜忌地竭誠合作。在互相信賴的基礎上,每個人都要學會與他人分享,從而達到互通有無、共同進步。

坦誠相待是一種聰明的生存之道。當我們互相信賴、摒棄自私的時候,從某種程度上就是通過幫助別人來幫助自己。因為,在這個崇尚合作的社會裏,沒有一個人能擔當全部,一個人的價值往往就體現在與別人的互助合作上。

當然,我們對這種組織中的信任與分享應做廣義的理解,它不僅包括對個人品質的信任,而且包括對專業能力的信任;不僅包括對分工的合作,還包括信息、情感等方麵的分享。作為團隊成員,我們必須守信、坦誠,對自己所經手或承辦的事負責到底,時刻牢記自己是團隊的一員,時刻牢記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影響整個團隊目標的實現,關係到其他成員的事業。

邁克爾·喬丹在結束自己的籃球生涯時說:“在別人看來,我站在籃球世界的頂端,每當聽到這樣的讚美,我都感到惶恐。我所取得的任何成績都是和隊友們以及教練一起努力的結果,還有讚助商和每一個支持鼓勵我們的球迷們,榮譽屬於你們每一個人,我隻是幸運地作為代表,一次次地領取獎杯。”

喬丹在每一場比賽時都和隊友團結一致,爭取勝利。取勝之後,他總是和隊友和教練擁抱,和大家一起分享。正是喬丹這種無私的分享精神,皮蓬等一大批NBA巨星才甘於做配角,緊緊地團結在喬丹周圍,為公牛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勝利,喬丹則永遠毫無爭議地成為公牛隊的進攻核心和精神領袖。

任何成功都是建立在互信合作的基礎上,任何成功都是團隊智慧的結晶,是共同勞動的結果。要更好地促進團隊之間的合作,共同推進企業向前發展,作為員工,我們要學會信任和分享,與團隊成員一起進步。

人普遍都是利己的,但給予總是相互的。我們都不是孤立地存在於社會之中的,人與人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密切聯係,都需要直接或間接的給予和接受,無論少了哪個環節,都必將影響到不可分割的整體,而自己也必然受到一定的影響。隻有當自己能夠信任別人並能夠與別人分享時,不僅自己獲得了財富,也幫助別人獲得了財富,取得了雙贏的成果。

借鏡學習,向高手取經

鋼鐵大王卡內基曾經親自預先寫好他自己的墓誌銘:“長眠於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創業過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優秀的人。”向別人“借鏡”,仿效他們比自學苦練,業績做得更簡單、更輕鬆!

做業績,少碰釘子,減少失誤,最聰明的方法,就是要懂得向專家、高手、成功人士、前輩們借智能、借經驗來學習,因為別人成功的方法,常是付出極大代價換來的“經驗談”或製勝絕活。成功的人都有一種特長,就是善於觀察別人,並能夠吸引一批才識過人的朋友來合作,激發共同的力量。這是他們最重要的、也是最寶貴的經驗。

幾乎每位頂尖的推銷高手都說,自己背後有一位或好幾位工作生涯的恩師,不斷提攜他們,直到能獨當一麵。我們稱這樣的人為良師益友。事實上,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步步高升、龍騰虎躍,真的非常需要一位以上的良師益友。這些良師益友,也許是你的上司,也可以是公司以外,一位才德兼備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人物。

在日本從事壽險的從業人員,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別家壽險公司總經理的大名,但談到原一平卻無人不曉。原一平雖已過世多年,但他自四十五歲起,一直保持十五年全國業績第一的紀錄早已傳為美談。

他曾公開在自己的奮鬥史中,說到他的成功有百分之八十,要歸功於良師益友的提攜和栽培。原一平提到成就他一生的良師益友分別是:吉田勝逞和尚、阿部章藏常董、小泉信三校長、作騰道海和尚等。

他在書中這麼說:“他們教導我如何認識自己、改造自己、喜歡自己和抑製自己,怎樣有效地把自己推銷出去。我認為這些課題非常深奧,即使窮畢生精力學習,也未必能真正一窺堂奧。但是,他們簡單的幾句話給我的啟示,讓我常常茅塞頓開,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