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先生:“不客氣。”
銷售員:“請允許我介紹康福的最新係列產品——安逸。你也知道,現在顧客比較喜歡顏色亮一點的家具,老舊的款式已經不流行了。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我們的‘安逸’係列正式問世了。客戶想要的任何顏色如深紅、紫色、黃色、亮粉紅色等,應有盡有。而且,我們為零售商提供家具定製服務,訂製不另加價,兩天交貨。價錢嘛,標準型隻要350元,很不錯吧?”
盧先生:“嗯,那麼……”
銷售員:“我的解說很清楚了吧?還有什麼你想知道的嗎?”
盧先生:“你說得很清楚。隻不過,嗯……我想年輕人會很喜歡你們的東西,可是你知道,這附近有不少退休老人公寓,我打算把我的目標客戶鎖定在比較年長、有固定收入的人,進貨也以典雅、價錢合理的款式為主。”
在與客戶溝通的過程中,很多銷售員經常遇到誤解客戶意圖的問題,就像案例中的那位銷售員,本來有一次很好的產品推介機會,卻因不了解的客戶真正需求。
很多電話銷售員每天打100個陌生電話,希望成交88個,事實上,如果一個不了解客戶的需求,那麼你的銷售注定是不成功的。因此你給顧客打電話之前,首先要詳細了解顧客的需求。
另外,對客戶需求的理解應該做到完全、清楚和證實。
完全是指我們要對客戶的需求有全麵的理解。客戶都有哪些需求?這些需求中對客戶最重要的是什麼?它們的優先順序是什麼?
清楚是指要知道客戶的具體需求是什麼,客戶為什麼會有這些需求。很多營銷人員都知道客戶的需求,如客戶說:“我準備要小一點的筆記本電腦。”這是一個具體的需求,但他們對客戶為什麼要小一點的筆記本電腦卻並不知道。“清楚”也就是讓我們找到客戶需求產生的原因,而這個原因其實也是需求背後的需求,是真正驅動客戶采取措施的動因。找到了這個動因,對我們去引導客戶下定決心做決策會很有幫助。
證實是指電話銷售員所理解的客戶的需求是經過客戶認可的,而不是自己猜測的。
【口才錘煉箴言】
向新客戶推介產品時,還沒弄清楚客戶的需求,就迫不及待地展開演說,在心理上就讓客戶產生反感。因此,銷售員不要一上來就慷慨陳詞,而是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去了解客戶的真正需求,然後有針對性的進行產品介紹。
不善於自我反省,屢錯屢犯原地踏步
日本近代有兩位一流的劍客,一位是宮本五臧,另一位是柳生又壽郎。宮本是柳生的師父。
當年,柳生拜師學藝時,問宮本:“師父,根據我的資質,要練多久才能成為一流的劍客呢?”
宮本答道:“最少也要10年罷!”
柳生說:“哇!10年太久了,假如我加倍努力地苦練,多久可以成為一流的劍客呢?
宮本答道:“那就要20年了”。
柳生一臉狐疑,又問:“如果我晚上不睡覺,夜以繼日地苦練,多久可以成為一流的劍客呢?”
宮本答道:“你晚上不睡覺練劍,必死無疑,不可能成為一流的劍客”。
柳生頗不以為然地說:“師父,這太矛盾了,為什麼我越努力練劍,成為一流劍客的時間反而越長呢?”
宮本答道:“要當一流的劍客的先決條件,就是必須永遠保留一隻眼睛注視自己,不斷地反省。現在你兩隻眼睛都看著一流劍客的招牌,哪裏還有眼睛注視自己呢?”
柳生聽了,滿頭大汗,當場開悟,終成一代名劍客。
我們從故事中得到的啟示是,要當一流的劍客,光是苦練劍術不管用,必須永遠留一隻眼睛注視自己,不斷地反省;要當一流的推銷家,光是學習推銷技巧也不管用,也必須永遠留一隻眼睛注視自己,不斷地反省要認識自己必須依靠自己與別人,自己就是前述的自我剖析,別人就是他人的批評。由於自我剖析往往不夠客觀與深入,因此得依賴他人的批評。
所謂“反省”,就是反過身來省察自己,檢討自己的言行,看自己犯了哪些錯誤,看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般地說,自省心強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優劣,因為他時時都在仔細檢視自己。這種檢視也叫做“自我觀照”,其實質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身體之外,從外麵重新觀看審察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最佳的選擇。這樣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了,但審視自己時必須是坦率無私的。能夠時時審視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錯,因為他們會時時考慮: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幹多少事?我該幹什麼?我的缺點在哪裏?為什麼失敗了或成功了?這樣做就能輕而易舉地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為以後的行動打下基礎。
主動培養自省意識也是一種能力,要培養自省意識,首先得拋棄那種“隻知責人,不知責己”的劣根性。當麵對問題時,人們總是說:“這不是我的錯。”
“我不是故意的。”
“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
“這不是我幹的。”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
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不是我的錯”是一種全盤否認。否認是人們在逃避責任時的常用手段。當人們乞求寬恕時,這種精心編造的借口經常會脫口而出。“我不是故意的”則是一種請求寬恕的說法。通過表白自己並無惡意而推卸掉部分責任。“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表明此人想借裝傻蒙混過關。
“這不是我幹的”是最直接的否認。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是憑借擴大責任範圍推卸自身責任。
找借口逃避責任的人往往都能僥幸逃脫。他們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錯誤的社會後果而自鳴得意,卻從來不反省自己在錯誤的形成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為了免受譴責,有些人甚至會選擇欺騙手段,尤其是當他們是明知故犯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罪與罰兩麵性理論”的中心內容,而這個論斷又揭示了這一理論的另一方麵。當你明知故犯一個錯誤時,除了編造一個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時你會給自己找出另外一個理由。
【口才錘煉箴言】
很多銷售員喜歡抱怨客戶,抱怨老板,但就是不會反省,認識不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和毛病。而隻有善於反省,才不會重複犯錯誤,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