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轉移關鍵是要主動及時,不要讓自己在消極情緒中沉溺太久,立刻行動起來,你會發現自己完全可以戰勝情緒,也惟有你可以擔此重任。
一般人都能自覺地調整心態,較好地適應社會。但也有少數人由於持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在遇到重大挫折時往往會一蹶不振,嚴重的甚至不能正常工作學習,給自己和親戚朋友帶來很多麻煩。歸納起來,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有三類:
一類是絕對化的要求。有些人總是從自己的意願出發,認為事情應該這樣、必須這樣。比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我”等。
拉西爾因為幾門考試不及格被學校勸退,情緒非常不好。她母親解釋說:上大學之前她學習一直很刻苦,成績也不錯,可是上了大學就一年不如一年了。後來我才了解到該女生在上大學後仍然沿用高中的學習方法,書上的每一個宇她都要讀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認為學習就應該不放過任何一個小問題。由於大學老師一節課最少講幾十頁書,還布置一堆參考書。別人大都提綱挈領地複習重點,而她卻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精讀。結果雖然一天到晚抱著書本,還是跟不上老師的進度,成績果然越來越差。如果她能早點認識到自己觀念上的錯誤,改變學習方法,那麼說什麼也不會落到最後隻能退學的地步。
二類是過分概括化。也就是以偏概全、以點蓋麵。當然說出這些詞我們都知道是不合理的信念,但有時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想法正具有這種特征。
瓊斯在兒子死後每天不停地重複著“我為什麼不早點把兒子送醫院呢!……”就是這種思維的寫照。她認為兒子的死完全是自己造成的結果,從而把自己全盤否定,見著人隻會絮絮叨叨。
其實生活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成績差的學生往往被定義為壞學生,老師和家長很少能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談戀愛時也容易犯這種錯誤,有的女孩僅僅因為對方留了點胡子,就認定他流裏流氣、心術不正。生意人很善於抓住人們這種心理,商品的包裝越來越花哨,因為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包裝好質量肯定就好。電視上曾報道過有些所謂中外合資的名貴藥劑和幾角錢一袋的簡裝藥劑成分完全一樣。
三類是糟糕至極,即認為一件事情的發生會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場災難。於是,整日愁眉苦臉、自責自罪而難以自拔。糟糕至極常常是與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及對周圍環境的絕對化要求相聯係而出現的。當他認為“必須”、“應該”的事情沒有發生時,就無法接受這種現實,以致認為糟糕到了極點。前麵提到的女大學生,她認為自己必須讀完大學,所以在學校勸退時難以接受,堅決不離開宿舍,覺得一旦退學,這輩子就完了,沒有出路了。她看不到許許多多沒有上過大學的人照樣過得很充實、很愉快。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經常反省自己,特別是受到挫折時,有沒有上述各種不合理的信念存在。如果有,那麼就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這樣一來,情緒自然會由消極變為積極了。其實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是有一定規律的,不可能按某一個人的意誌去運轉。對於某個具體的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所以我們最好少用“絕對”,“必須”這類字眼。同樣,用一件事或幾件事來評價整個人的做法也是非常武斷的,是一種“理智上的法西斯主義”。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我們最好是評價他的行為和表現,而那種認為某事的發生會槽糕至極的觀點更是杞人憂天,因為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常常是在沒發生時焦慮萬分,而真正發生了就發現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白白虛驚一場。其實早點告訴自己“天無絕人之路”,把憂慮的功夫用來做充分的準備豈不更好!
當然,道理說來都很簡單,真正要想件是容易的事,它需要我們反複跟自己爭辯,用“我”戰勝“非理性的我”。
三、悲觀會讓你與機遇失之交臂
樂觀態度或悲觀態度,是人類典型的也是最基本的兩種傾向,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美國醫生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讓患者服用安慰劑。安慰劑呈粉狀,是用水和糖加上某種顏色配製的。當患者相信藥X,就是說,當他們對安慰劑的效力持樂觀態度時,治療效果就顯著。如果醫生自己也確信這個處方,療效就更為顯著了。這一點已用實驗得到了證實。悲觀態度是由精神引起而又會影響到組織器官,有一個意外的事故證明這一點。
一位鐵路工人意外地被鎖在一個冷凍車廂裏,他清楚地意識到他是在冷凍車廂裏,如果出不去,就會凍死、不到20個小時,冷凍車廂被打開時人已死了,醫生證實是凍死的。可是,仔細檢查了車廂,冷氣開關並沒有打開。那位工人確實死了,因為他確信,在冷凍的情況下是不能活命的。
所以,在極端的情況下,極度悲觀會導致死亡。一位樂觀主義者總是假設自己是成功的,就是說,他在行動之前,已經有了85%的成功把握。而悲觀主義者在行動之前,卻已經確認自己是無可挽救了。悲觀的唯一好處就是不會有太大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