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抓住機遇要有好心態(2)(3 / 3)

芭姬妮亞後來成為一位成功的成本分析師。我想這即是所謂的“若一扇窗關閉時,另一扇窗即開啟”。當你麵臨機遇低落期時,讀以上的故事會使你深受鼓舞。

七、害怕失敗就會與機遇無緣

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如果失敗降臨時,如何麵對失敗,如何從失敗中受益,這才是最主要的問題。

具有良好心態的人不會讓失敗擊倒,在奮鬥的路途上,他們永不言敗,努力開拓,由此才可與成功結緣。

最善於從失敗中獲益的人非愛迪生莫屬了。

在這位偉大的發明家的一生中,愛迪生發明了許多東西,然而,能夠立即得到人們熱烈歡迎的,卻隻有電燈。因為電燈的好處是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它的出現,意味著人們又有了一種陽光,人們的活動不再受到黑夜的製約了。

早在1821年,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因此很不實用。

“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愛迪生暗下決心。

於是,他開始試驗作為燈絲的材料:

用傳統的炭條做燈絲,一通電燈絲就斷了。

用釘、鉻等金屬做燈絲,通電後,亮了片刻就被燒斷。

用白金絲做燈絲,效果也不理想。

就這樣,愛迪生以極大的毅力和耐心,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為電燈的前途黯淡。英國一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是“在幹一件蠢事”。一些記者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麵對失敗,麵對有些人的冷嘲熱諷,愛迪生沒有退卻。他明白,每一次的失敗,意味著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愛迪生的老朋友麥肯基來看望他。麥肯基看到愛迪生玩命地工作,憂心忡忡地說:“先生,你可別累壞了身體!”

愛迪生望著麥肯基說話時一晃一晃的長胡須,突然眼睛一亮,說:“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

麥肯基剪下一綹交給愛迪生。愛迪生滿懷信心地挑選了幾根粗胡子,進行炭化處理,然後裝在燈泡裏。可令人遺憾的是,試驗結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頭發試試看,沒準還行。”麥肯基說。

愛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動了,但他明白,頭發與胡須性質一樣,於是沒有采納老人的意見。麥肯基小坐了一會兒,就要告辭了。愛迪生起身,準備為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識地幫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線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線,為什麼不試試棉線呢?”

麥肯基毫不猶豫地解開外套,撕下一片棉線織成的布,遞給愛迪生。愛迪生把棉線放在u形密閉坩堝裏,再把坩堝放進火爐,用高溫處理。棉線經這樣炭化處理後,再取出來。愛迪生用鑷子夾住炭化棉線,準備將它裝到燈泡內。可由於炭化棉線又細又脆,加上愛迪生過於緊張,拿鑷子的手在微微顫抖,因此棉線被夾斷了。最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愛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線裝進了燈泡。

此時,夜幕降臨了。愛迪生的助手把燈泡裏的空氣抽走,小心翼翼地封上口,並將燈泡安在燈座上。一切工作就緒,大家靜靜地等待著結果。接通電源,燈泡發出金黃色的光輝,把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愛迪生和他的助手們無比興奮,他們互相擁抱,互相祝賀。13個月的艱苦奮鬥,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但這燈泡究竟能亮多久呢?

愛迪生和他的助手聚精會神地注視著燈泡。1小時,2小時,3小時……這盞電燈足足亮了45個小時,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後來被人們定為電燈發明日。

“45小時,還是太短了,必須把它的壽命延長到幾百小時,甚至幾千小時。”愛迪生沒有陶醉於成功的喜悅之中,而是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於是,他又繼續做試驗。受棉絲試驗成功的啟發,他又試用了椰子鬃、麻繩等,甚至還包括了牛骨頭在內,結果都不盡如人意。

一天,天氣悶熱,愛迪生滿頭大汗,渾身都幾乎濕透了。他順手取來桌麵上的竹扇,一邊扇著,一邊考慮著問題。

“也許竹絲炭化後效果更好。”愛迪生簡直是見到什麼東西都想試一試。

試驗結果表明,用竹絲做燈絲效果很好,燈絲耐用,燈泡可亮1200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