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公司根據這種情況,派了一位中年男士出任分公司總經理。這位男士並非科班出身,而是一位從員工做起,一步步憑實績升上來的實幹家。結果在以後的會議中,盡管有些提案受到許多指責,但這位男士隻要覺得有可取之處,立馬拍板通過。雖然也有過一些錯誤的決定,可公司的運作效率上升了10倍不止。而且對於每個可能的商業機遇也從不錯過。這位總經理在一次會議上向大家解釋自己的作法:“首先跨出腳步之後,邊做邊想是我一貫的做法,也因此會受到一些挫折。但你不邁出第一步,就什麼也沒有。”
確實在我們考慮行動的成效時,這種做法好像不算合乎常理。但是這種做法對於一個缺乏執行力、行動力的人來說是特效藥。當你養成了一邊行動一邊構想下一步的習慣時,行動力、決斷力自然就形成了。而且在行動中直接麵對困難,克服困難往往讓人的才智、能力盡情發揮。
事實上不能期待每次行動都有良好的效果,所謂萬無一失的計劃隻是紙上談兵。不行動起來是不會有結果的。並不是說否定三思而行的意義,但不要思慮太多。做了後悔勝過不做而後悔。機遇不會屬於不敢行動的人。就像中國當年的股市風潮,敢於做的人並不見得有什麼精深的財經知識,但他們做了,成功了。不敢做的人就錯失了這種千載難逢的發財機遇。
所以說,要想成功,最重要的便是行動。
三,缺乏自信與自信過度。
缺乏自信的人必然容易動搖,容易動搖的人必然會半途而廢,半途而廢的人必然不會抓住成功的機遇。這簡直就是一個“人生失敗方程式”。
缺乏自信的人很在意別人的批評,很容易聽別人的勸告。但這樣的話,行動能力就會一蹶不振,一直想著“不知別人怎麼看的”,“不知別人怎麼做的”,就根本無法貫徹自己的行動。
中國人的耳根是最軟的。因為缺乏自信不能堅持自己主張的人大多會失敗。當年的股市狂潮中,就有一位即將退休的職工,認購了30張持股證,花了30闐元。可回家後被家人罵了一通,連忙把股證轉讓了。那時正是股市不正常發展的時候,一個月後,30張認股證價值十幾萬。這人很後悔,由於在意家人的指責而白白浪費了到手的發財機遇。
下定決心幹的話,首先要摒除受別人意見左右的心理。
另一方麵,過於自信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行動力。有人曾說過:“自滿和行動力就像是放在同一容器中的兩種物質。自滿的成分增多,相對的行動能力就會下降,一個是六、另一個就是四;一個升為八,另一個就降為二。”
也就是說兩者是反比的狀態,容易自滿的人很難腳踏實地,總想一下子就幹出個大成績來。
有個北京大學畢業的學生,在新單位見習期間總是自信自滿。可是領導派給他的卻是些文書整理傳閱之類的工作。他覺得這單位很屈才,不給他一些合同談判,製定貿易計劃書之類的工作讓他發揮,於是工作起來馬馬虎虎。三個月後,領導很有禮貌地請他走人。“本來想通過文書整理方麵的工作觀察你對實際事務的處理能力,但你卻幹得不好,這點係統性、邏輯性都不具備,不適合在我們單位工作。”
自信自滿的人行動起來很危險,一步要走兩步的路,實際上根基虛浮。就好比釘木板一樣,隔一寸釘一根肯定比隔三寸釘一根來得牢固。
四,拖延與急進。
事情到了手邊就嫌麻煩,找個借口拖上一段時間再說,這種人是不少的。但實際的結果怎樣呢?你會發現盡管身體上寬鬆了,但工作重擔積壓到了你的心裏麵。而且事情是會越來越多的,有著拖延心態的人也會越來越怕麵對事情的堆積。逃避這時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但這樣也等於退出了通往成功之路。
有一個在北京讀書的大學生就很懶,衣服可以半個月放著不洗,論文什麼的也往往一再延期才交。到了畢業找工作時還是這樣,到了畢業前一個月才開始行動。
有一次,他阿姨來了封信,叫他抽空回去一趟。他也懶得回信,到了八月份實在在北京找不到工作才回去了。他阿姨卻去了德國,後來回國後埋怨了他一通。原來阿姨早先幫他找了個願意提供麵試的公司,由於是熟人關係,所以成功機遇很大。那公司招員工截至到七月底。阿姨想他總會在兩個月內回音,就忙自己出國探親的事去了。想不到他一拖三個多月沒回信,結果白白錯過一個好工作。
所以說,凡事不能拖。事情一到手邊就盡可能快地解決,這種習慣有助於培養行動力。而且可以避免許多無謂的時間浪費。不過還應注意很關鍵的一點,那就是不能一律按事情的先來後到來辦事,考慮事情的輕重緩急也很重要。否則可能整天忙碌不堪反而錯過重大事件不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