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展示的幾位卓越人物,當初也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默默無聞,也曾遭受過命運的無情嘲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黯然徘徊,但他們抓住了命運之手。因而從平凡走向了卓越。他們的成功揭示了一個千古不破的定律:人生本非天定,命運自在人為!
一、一個猶太幸存者和他的機遇
如果一個人拋8000次硬幣,要想8000次都同一麵朝上,它的概率大約是10的2400次方分之一,也就是微乎其微。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古羅夫就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成功的。他相信自己,也相信命運和機遇。
古羅夫領導的英特爾公司現在已經成為電腦行業的領頭羊之一。在1997年全球銷售的8,300萬台PC電腦中,將近90%都使用Intel的芯片;還有汽車防抱死製動係統、互聯網服務器、移動電話以及數字照相機;更別說10年之年後會有多少同類的新產品發明製造出來?英特爾公司已經成為整個數字化經濟的風向標,它幾乎可以隨意左右電腦用戶和產家的意誌,甚至新芯片的上市日期。它控製著整個電腦行業的發展進程,自然地壟斷市場,獲取巨額利潤。這樣輝煌的成就是幾十年前那個逃亡的小男孩自己也不曾料到的;
安德魯·古羅夫1936年9月2日生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市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喬治是牛奶場主,為人隨和,好結交朋友。他早年輟學,自學商業和會計,經營了一個小牛奶場。他們住在一個19世紀的二居室裏,母親是一個姣小可愛的女人。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不再因為是小場主和猶太人受到歧視。4歲那年布達佩斯發生了猩紅熱,他差點送了命。雖然活過來了,卻留下了後遺症。他的中耳感染使耳鼓穿孔,幾乎喪失聽力。後來他動了5次手術終於恢複了。
接著爆發了二戰。這是古羅夫最痛苦的記憶。如今他雖然在全球飛來飛去,卻沒有回過布達佩斯,他不願觸動自己的創傷。隻有在酒後,他才會一點點吐露那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曆。
1941年他父親去了一個勞動大隊,隨後就失蹤了。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那年月東歐的猶太男子經常像晨霧似的一轉眼就不見了。1944年3月德國占領布達佩斯。那年他才8歲,母親帶著他改名換姓躲到一個基督教徒的熟人家裏。
戰後他父親總算活著回來了,而他則準備完成父母的夢想——上大學。他開始並不是學理科的。14歲他到當地一家青年報工作,並且很快就愛上了新聞行業。後來因為一個親戚的案子他不得不離開報社,轉而攻讀理科——化學。他天生好奇心強,尤其是他發現自己對分子有特殊的感覺,這使他比絕大多數同學更快地掌握分子結構。他的好友拉尼回憶說,他們小時候經常一起劃著船到當地一個湖的中心,在和煦的陽光下看書做功課。他說古羅夫性格很開朗,總是聽見他唱歌——不管是在體育課上還是實驗室。而歌劇正是古羅夫的另一大愛好。
後來蘇軍進入布達佩斯,他像開頭寫的那樣決心逃走。在國際救援會的幫助下,古羅夫從奧地利輾轉經過越南到了美國,寄住在布魯克林的叔叔家。他們早在30年代就遷到了美國。美國的自由使他驚異莫名。“我活了20年,人們總是說我這說我那。到了美國我以為也會差不多,因為我是移民。可是沒有,根本沒人管我。”古羅夫回憶說。
他上了紐約市大學,刻苦攻讀,幾乎門門是A。1960年他以最優異的成績畢業,當時的《紐約時報》還做了報道。他的老師都感到這孩子前途無量。
在大學時,他還找到自己的終身伴侶——妻子伊娃(Eva)。1958年他們結了婚。小兩口搬到了加州,古羅夫攻讀加州大學的博士學位。他又成為尖子。畢業時,他可以任意挑選美國的研究機構。最後他選了兩家:貝爾研究所(Belllaboratories)和仙童半導體研究所(FairchildSe——conductor)。前者久負盛名,後者集中了一批優秀的研究人員。他權衡再三選擇了仙童。
1968年,仙童研究所開始衰落。由於領導不懂半導體行業,隻會互相爭權奪利,研究人員紛紛離去。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諾伊思(Bob Noyce)和當時矽穀有名的投資人亞瑟·洛克(ArthurRock)關係很好。他打電話給洛克,說他和莫爾要自己開半導體公司,仙童研究所已經完蛋了。洛克立刻著手籌集了足夠的資金。莫爾有一天在科羅拉州開會時又和古羅夫說了這個計劃,古羅夫幾乎馬上同意。公司原來起名叫集成電子公司(IntegratedElectron。ics),但隨後縮寫為In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