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如何做到既有雄心又不被這種雄心所累?——“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這句話是從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的一篇文章中提煉出來的。朱光潛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兩種人生態度:“絕世而不絕我”和“絕我而不絕世”。他指出理想的人生態度應是“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業”。朱先生的文章寫於80多年前,但曆史的灰塵終掩蓋不住其深邃的思想。
珊珊永遠也忘不了那次話劇排演,她被選定扮演劇中的公主。接連幾周,媽媽都煞費苦心地跟她一道練習台詞。可是,無論她在家裏表達得多麼自如,一站到舞台上,她頭腦裏的詞句全都無影無蹤了。
最後,老師隻好叫珊珊靠邊站。她解釋說,她為這出戲補寫了一個旁白者的角色,請她調換一下角色。雖然她的話挺親切婉轉,但還是深深地刺痛了珊珊——尤其是看到原先由自己扮演的角色讓給另一個女孩的時候。
那天回家吃完午飯後,珊珊沒把發生的事情告訴媽媽,不過,細心的媽媽卻覺察到了她的不安,沒有再提議她們練台詞,而是問她是否想到院子裏走走。
那是一個明媚的春日,棚架上的薔薇正泛出亮麗的新綠。珊珊瞥見媽媽在一棵蒲公英前彎下腰。“我想我得把這些雜草統統拔掉。”媽媽說著,用力將它連根拔起,“從現在起,咱們這庭園裏就隻有薔薇了。”
“可我喜歡蒲公英,”珊珊抗議道,“所有的花兒都是美麗的,哪怕是蒲公英!”
媽媽表情嚴肅地打量著她,“對呀,每一朵花兒都以自己的風姿給人愉悅,不是嗎?”
珊珊點點頭,自己戰勝了媽媽。
“對人來說也是如此。”媽媽又補充道,“不可能人人都當公主,但那並不值得羞愧。”
珊珊想媽媽猜到了自己的痛苦,她一邊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事,一邊失聲哭泣起來。媽媽聽後釋然一笑:“但是,你將成為一個出色的旁白者。”媽媽說,並提醒珊珊自己是如何愛聽她朗讀故事。“旁白者的角色跟公主的角色一樣重要。”
一定要站在舞台的中央,一定要在鎂光燈的聚焦中,才算一個“成功人士”嗎?世界的舞台很大,中心的位置卻很小,大多數人任憑怎麼削尖腦袋也擠不進去,不甘心、不服氣、不平衡……種種負麵情緒如雜草般從心中長出,想不開,放不下。
我們要以超然的態度去對待,這就是所謂的出世。生而為人,要做事謀生,積極主動地用有限的人生去造就更大的輝煌,這就是所謂的入世。出世與人世的態度聚於一身,看似矛盾,其實卻是一種矛盾的統一,是一種互補,一種和諧的關係。“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主要指的是人的心態,是一種做事之外的超然的態度。“以人世的態度做事”是指人的行動。二者不可偏廢,更不能顛倒。
“玫瑰工作禪”
自我感受,自我出招,立於職場,玫瑰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