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都有陰陽兩麵,如果你是個領導,對待自己的下屬——讚揚就是“陽”,批評是“陰”。批評與讚揚都是激勵下屬的好方法。而將二者綜合起來靈活運用,更能夠取得單純的批評與單純的稱讚所難以達到的效果。
讚揚是對人的鼓勵與肯定:可以使人信心百倍,精神煥發。讚揚可以使人在一種受到充分尊重的氛圍下把讚揚者的要求變為被讚揚者的自覺行為。
歌德與席勒曾是好朋友,有一次他們一起到劇院觀看預演。二人的性格不同,對待人的方式也不同:歌德喜歡發脾氣,動不動就大發雷霆,說話語氣全用命令式:而席勒則作風完全相反。此次演出的劇本是席勒的作品,因而兩人都滿心歡喜。不料預演時,發現主角仍沒把台詞背熟,已經到了正式上演的前一天。歌德不禁勃然大怒:“你們到底幹什麼去了,這樣怎麼能上演!”在歌德的斥責下,主角趕緊拚命背台詞,但到了第二天上演,仍然不夠流利。第一幕結束後,席勒來到後台,握住對方的手,充滿信任地說:“演得不錯,相當成功,說話語氣也很恰當……”聽了這些話,那位演員精神倍增,信心完全恢複。在以後的幾幕中,台詞都流利地背誦了出來,演技也發揮得淋漓盡致,台下掌聲雷動。
因為對其懷有某種期待,所以才會在失望中大聲斥責。但切不可在大喊大叫中忘記了自己真正的目的。若感情用事地表示失去信心而厭惡對方,則無異於舍本逐末,達不到斥責的真正目的。所以這種斥責除了發泄情緒之外,沒有什麼意義,反而會在盛怒之下把一切搞砸了。
遭人斥責,誰都會感到緊張。過度的緊張會使人做事情畏首畏尾,越發不順利。一味的斥責,讓人無法忍受,這時候會造成兩種結果:一是拚命反抗,二是破罐破摔。一旦出現這些情況,就容易對斥責產生“抗體”。你的斥責對他司空見慣,因而置若罔聞,到頭來讓你徒費唇舌。
與其一味的斥責,不如斥責之後再給人以稱讚、撫慰,暴露其不足之後再指出希望,留給人以改進的餘地。兩者交相使用,才會使人心甘情願地朝著期望的方向去努力。
稱讚是正麵引導別人朝著所希望的方向去做。很多情況下,如果能把領導者的要求轉化為對方自身的需要,那麼事情就好辦多了。然而一味稱讚也會帶來不良的負麵效果。一個總是生活在掌聲、恭維與鮮花中的人,也會變得不可理喻,他會自負、高傲、目空一切。
有些人很喜歡指責他人,一旦出現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將責任推卸給他人。有些人似乎養成了一種不以為然的壞習慣,他們動不動就批評他人。還有些人,他們本來在某方麵做得並不好,卻非要拚命去批評別人。這種批評怎會以理服人呢?其結果要麼傷害他人,要麼被人反駁。其實,盡量去了解別人,盡量設身處地去思考問題,這比批評要有益得多,這樣不但不會害人害己,而且讓人心生同情和仁慈。“了解就是寬恕。”何不運用溫柔之術呢?所以,當我們批評他人時,先想想自己:“我做得怎樣?是否應該完全怪罪他人?”這樣你也許會完全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並與他人保持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
讓我們記住,我們所要說服的對象。並不是絕對理性的,其心中充滿了成見、自負和虛榮。
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小說家托馬斯·哈代曾因受到苛刻的批評而放棄寫作,另一位英國詩人托馬斯·查特敦年輕的時候並不圓滑,但後來變得富有外交手腕,善於與人應對,因而成了美國駐法大使。他坦言他的成功秘訣是:“我不說別人的壞話,隻說人家的好話。”
托馬斯·卡萊爾說過:“偉人是從對待小人物的行為中顯示其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