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戴爾·卡耐基:飛向成功(1)(2 / 3)

“一天早晨,我由夢中醒來,發覺自己的思緒如水晶般清澈透明。我告訴自己,五年的歲月不算短,我可以做許多事情來幫助家人。隻要我繼續用藥物治療、不多求、並且有決心戰勝病魔,說不定還能改善自己的狀況。我不想不經過奮鬥便宣告投降,我一定要盡可能勇往直前。由於我這麼確定了自己的信仰,並且又下了決心想要立刻能有所作為,這麼一來,恐懼和無力感立刻消失不見。我掙紮著起床,想要立刻開始新生活。

“我找了兩個字當成座右銘,時時不停地提醒自己:向前,向前,向前!

“這已是五年半以前的事了。如今,我再度檢查身體,醫生認為我脊椎骨的情況良好,看起來可以繼續維持另一個五年。醫生要我保持愉快的心境、對生命感興趣、並且繼續向前行。

這正是我的信念。隻要我身上的肌肉還能活動,我一定會繼續走下去。”

赫德黎太太的確是另一個鼓舞人心的例證。她成熟的表現來自一個信念,並且根據這個信念采取行動。

當然,光隻信仰並不足以讓我們變得成熟。信仰的好處是能增加勇氣,使我們在接受考驗的時候,不致臨陣退卻。除非我們以信仰做基礎,然後付諸行動,否則任何道理原則都沒有什麼用處。

我們的信念往往借行動表現出來。耶穌曾說過:“憑他們所結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

”是的,隻有行為才算數。如果我們不能遵行,則任何哲學理論即使叫得喧天價響,對我們也沒有絲毫益處。

在夏威夷有一名建築承造商,堅信人不可輕言放棄。他不但如此堅信,並且時時在行動中表現出來,因此他的事業做得十分成功。他的名字叫保羅·瑪哈。

在1931年的時候,瑪哈先生在建築和工業界四處打聽,想要找一份工作。由於年輕沒有經驗,因此處處碰壁,工作完全沒有著落。由於當時不景氣,沒有公司需要增聘工程或製圖人員,所以,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手也往往遭到解聘。

“我實在感到氣餒。”瑪哈先生坦承道,“但後來我決定,假如沒有人願意雇我,我就自己來做。我從親友那裏借了五百塊錢,然後成立了一家小小的建築承造公司。”

一開始,生意當然是不景氣的。想要蓋房子的人,誰會願意找一名沒有經驗又沒有名氣的人來做呢?

但無論如何,瑪哈先生鼓起勇氣,下定決心要幹到底。就憑這麼一種信念和堅持,他終於找到了幾份小生意做。

“瑪哈先生的第一筆生意是承造一棟兩千五百元的房子。由於缺乏經驗,估價不準,結果賠損了兩百元。但是,有了這次失敗的經驗,接下去的幾樁生意便彌補過來了。由於他堅信人不可輕言放棄,終於度過了一生中最大的難關。”

通過上述成功人士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人不是因為沒有信心而跌倒,而是因為我們不能把信念化成行動,並且不顧一切地堅持到底。

2放下心中的重擔

明天的煩惱加上昨天的困擾,再背上今天的問題,常常會形成我們人生最巨大的障礙。

威廉·任德牧師給我們講的一個故事,將給我們排除這種障礙以有益的啟示。

幾年前,任德牧師飽受胃痛的折磨,每晚都要醒來二三次,痛得厲害時徹夜不眠。任德牧師親眼目睹父親因胃癌逝世,他怕自己也會步上他的後塵,或者起碼會得胃潰瘍。於是他到醫院去做檢查。胃病專家幫他照了X光片,給他開了鎮定劑,讓他晚上能夠睡覺,並向他保證,他沒有得胃癌,連胃潰瘍也沒有。醫生說他的疼痛完全是壓力引起的。因為威廉·任德是牧師,他問的第一個問題是:“教會執事中是不是有難纏的家夥?”

醫生告訴威廉·任德的事,其實他早已知曉了,威廉·任德想要完成的事太多了。除了每周日早上的禮拜,以及教堂的各式活動之外,他又擔任紅十字會主席,同濟會會長。此外,他每周還得主持二三次喪禮以及許多其他的活動。

威廉·任德牧師一直在壓力下工作,從來不得休息。所以他也一直緊緊張張、匆匆忙忙,神經繃得死緊。

他已經到了無事不煩的地步。他常常胃痛,以致他很樂意接受醫生的建議——每星期一休假,並且開始減少工作負擔。

有一天威廉·任德牧師清理書桌時,忽然有了個好點子。當時,他在清理一堆舊的備忘條及早就沒用了的講道重點的小紙片,他揉掉了紙片並把它丟進字紙簍裏。突然威廉·任德牧師停下來跟自己說:“你何不把你擔心的事也一起丟到廢紙簍裏?”光是這個靈感本身,就令威廉·任德牧師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從那一天到現在,威廉·任德牧師定下了一條規則,隻要是他無能為力的事,他都置之不理。

後來有一天,威廉·任德的太太洗碗,他也幫忙擦碗,他又有了另一個靈感。因為威廉·任德的太太一麵洗碗一麵唱歌,所以他對自己說:“你看!你太太多麼開心,你們結婚十八年,她也就洗了十八年的碗。如果你們結婚時,她就看到未來十八年她得洗的碗,一定堆得連倉庫都放不下,這種想法絕對會嚇跑所有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