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戴爾·卡耐基:飛向成功(2)(2 / 2)

當法官宣布判決時,辯方律師都很擔心洛克斐勒無法接受,他們顯然並不了解他的改變。

那一晚,一位律師打電話通知洛克斐勒,盡可能平靜地敘述這個判決,接著他說出心中的顧慮,“我希望你不要因為這個判決而難過,洛克斐勒先生,希望你今晚能安心睡覺。”

洛克斐勒立即回答:“先生,不要擔心,我會好好睡一覺。你也別放在心上,晚安!”

不了解事情原委的話,很難相信這幾句話居然出自一位曾為一百五十美元而失眠的人的口中!洛克斐勒用了很長的時間才學會克服憂慮。雖然,五十三歲時,他差點喪命,但他學會了克服憂慮後,最後卻能享壽九十八歲。

4不退卻,一直向前衝

一位名叫愛德華·多喜的人經營著一家租車店,專門出租高級客車。他的聽講能力很好,心胸開闊,又喜歡接受新事物,因此具備多項才能。一日,朋友和他談論到某些對人類極有貢獻的人,認為他們通常也都是能夠克服困難的人。接著,愛德華問這位朋友:“你聽說過一位名叫納達尼·包德齊的人嗎?”

這位朋友問他是不是一位對航海術相當專精的人。

“不錯,就是他!”愛德華說道:“納達尼·包德齊出生於1773年,享年65歲。他在10歲之前,大部分是以自修的方式學習——如拉丁文等。因此他能閱讀牛頓的《數學原理》。

到了21歲的時候,包德齊已經可算是一個相當優秀的數學家。由於他喜歡航海,因此,又開始學習航海術。據說,在一次航程裏,他教導全部船員(包括船上的廚子)如何用觀察月亮與星座的關係,來計算船舶的位置。後來,他寫了一本有關航海術的書,並且成為經典之作。這對一個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的人來說,實在極不簡單,你說是嗎?”

這位朋友十分讚同愛德華的觀點。因為包德齊的確是個不畏艱巨、能克服重重困難的人。也許沒有人告訴過他:“要想當一名科學家,大學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訓練。”因此,他能不顧一切向前衝,並且用自學的方式得到各種必要的訓練。對納達尼·包德齊或愛德華·多喜這類的人來說,困難隻不過是一句無聊話。

但對喜歡逃避責任的人來說,困難卻是最好的擋箭牌。你也許聽過許多人把失敗原因歸咎於沒有受過大學教育——對這些人來說,即使他們真受了大學教育,他們遇到困難時,仍能為自己找出許多各式各樣的理由。成熟的人則不會,他們會想辦法去克服困難,而不是找借口去逃避困難。

那麼,貧窮會不會是失敗最有力的理由呢?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原來是衣阿華州一名鐵匠的兒子,後來又成了孤兒;IBM的董事長托瑪斯·華森,年輕時曾擔任過簿記,每星期隻賺兩塊錢;名製片家阿朵夫·祖可曾替一名皮貨商擔任助手,也是每星期隻賺兩塊錢薪水。

這些著名的成功人士,均不認為貧窮是他們的障礙。他們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工作上麵,因此根本沒有時間去自憐。

洛埃·史密斯曾寫過一本極富鼓舞性的傳記,書名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在死神的門口》,這本書寫的是有關艾莫·赫姆的故事。艾莫·赫姆出生在俄亥俄州的亨特維,當時他的醫師如此說道:

“這嬰兒活下來的機會不大。”

但是赫姆還是活下來了。雖然在他生命的幾十年中,他因右半身嚴重受傷而時常痛楚不已,但他還是沒有向死神屈服。由於他不能從事勞力工作,便轉而努力閱讀。1891年,也就是他28歲的時候,他成了衛理公會的傳道師。他曾曆經兩次致命的事故,都沒有因此而失去信念,反而引起有名的巧克力製造商約翰·惠勒的注意,在經濟上對他加以援助。幾個月之後,這位倒在死神門口的傳道士,順利地出了院。

此後,艾莫·赫姆開始興建教堂,募捐傳道基金,並時時幫助當地的學校和醫院。這名“單肺傳教師”募集了將近三百多萬元,用以從事他認為有意義的慈善活動。到了69歲的時候,他“告老退休”,但還是繼續不斷地工作。他又舉辦了上千次的講道、寫了兩本書、為教會和其他慈善機構募集了五十萬元,並且擔任著二十餘所專業學校的董事,個人曾捐助五萬元以興建在加州大學附近的一所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