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想與成功無緣
如果你總不犯錯誤,那麼你就並未踏上通往成功之路;如果你總在伺機而動,那麼你永遠也無法開始行動。誠然,犯錯要付出代價,做事要擇時,但我們必須認識到惰性是很難克服的。美國人的“一炮走紅”心態使我們總是急不可耐地想大步躍向成功,但真正的成功通常是許許多多微不足道的小勝利(受益於大量失敗帶來的經驗教訓)積累而成的。與其說成功是個目標,倒不如說成功是個過程。如果你不在自己個人旅途中前進,你將永遠無法獲得成功,要想享有成功,你必須去冒險。一句古老的美國格言說,你必須從困境中攀登向上才能摘取那最好的蘋果。
H·羅斯·佩羅在計算機銷售服務上頗有一番設想,但他並未將其付諸實踐去獲取豐收。後來有一天他在理發店裏等候理發時,順手拿起了一份《讀者文摘》並讀到了梭羅的一句引言:“大多數人在無聲的絕望掙紮中度此一生。”那以後,他做出了一生無悔的決定,也就是在那一刻,他“創立”了EDS公司。與此類似的是,蓋爾·博登多年來發明了不少形形色色的毫無市場價值的玩意兒,但卻隻能靠幹些零活來維持生計。直到56歲時他才研製出了煉乳這一產品,他以前在發明上的所有“失敗”都成為他此產品的開發工具。即使在煉乳這一事業上他開始也跌了跟頭,但他堅持繼續嚐試,直至成功。
中國古時候有兩個和尚,他們打算去南海取經,甲和尚對乙和尚說:“咱們何時出發呢?”
乙和尚說:“南海千裏之遙,路途太遠,我得準備做幾套禦寒的衣服,路上許多用度都要慢慢籌備。”乙和尚說:“你都準備好了嗎?”甲和尚說:“我一衣一缽足矣”。
甲和尚於是立即出發了,經過千辛萬苦,甲和尚終於到了南海。一年以後,甲和尚取經而回,而乙和尚還在做他的出發前的計劃和準備工作。
從這兩個和尚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有同樣理想的人,一個立即行動,取得了成功,一個耽於幻想,目標遙遙無期。創業者們,立即行動吧!惟有行動才能成功。
2拖拉是成功的大敵
某君是一位行政幹部,一日清晨,他在上班途中,暗下決心,一到辦公室即著手草擬下年度的工作計劃。8點鍾準時進入辦公室,他並不立刻坐下來工作,因為他突然想到不如把辦公室整理一下,以便在進行重要工作之前為自己提供一個幹淨、舒適的環境。他共花去30分鍾,才使辦公室有條不紊,於是他麵露喜色,隨手點燃一支香煙,稍作休息。此時,他無意中發現報紙上的圖片十分吸引人,於是情不自禁地拿起報紙,瀏覽一番。等他把報紙放回原處時針已指向九點。這時,他或許感到不自在,因為他已經食言了。不過,報紙畢竟是精神食糧,身為行政幹部,怎能不讀報呢?這時,他正襟危坐,準備工作。突然,電話鈴大作,是老鄉打來的,已經好久未聯絡感情,隻能應酬問候一番,又花去20多分鍾。掛上電話,上廁所,在回辦公室途中,突覺口渴,於是,回來泡上一杯茶,又點上一根煙,“吸”了起來。
果然來了精神,滿以為可以開始工作了,無意間瞧一瞧表,已是10點鍾。11點半,還得趁下班之機順便買回幾款菜,當然,提早一點會主動些。唉!就剩下這點時間了,肯定辦不了什麼大事,不如幹脆把草擬計劃的工作放在明天做,這樣時間會充裕些,計劃也會訂得周全點。看來,上午半天定是“泡湯”無疑。
真讓人懷疑他明天能否真的完成計劃。
生活中,有時候,做妻子的懶得及時洗碗,說不定會造成一樁婚姻的瓦解;延誤了看病時機,會給人的生命帶來無法挽回的影響;一個企業家可以因沒及時做出關鍵性的決策而遭破產。看來,拖拖拉拉這個壞習慣,是事業和幸福的殺手。
大家可能知道,美國作家亞曆克斯·哈裏是《根》這部轟動全球小說的作者。由於人窮財盡,心力交瘁,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他獨自來到漫無邊際的大海邊,攀上一條大船,在甲板上徘徊,心裏想著隻要往下一跳,便可忘懷世間一切痛苦。可此時,另一個念頭也占據著他的心,他發現自己對已構思完畢的那部描寫黑人悲慘命運的小說有著強烈的創作欲望,他堅信自己的作品會在讀者中引起反響。於是,他離開了船舷,重新邁向那坎坷之路。從此刻開始,他狠下心,把理想付諸行動,每天沒夜沒日地寫作,經過12年連續不斷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這部作品。哈裏的成功,在於他一確定目標,就強迫自己馬上投入工作,而不是以“留待以後做”來欺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