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創新中獲得成功
成功,在創新中成功,唯創新才能脫穎而出,才能戰勝自己、超越競爭。
本世紀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之一熊彼得先生認為,企業家成功的原動力就是創新。他同時列舉了企業家應當具備的能力:
(1)發現投資機會;
(2)獲得所需的資源;
(3)展示新事業美麗的遠景,說服有資本的人參與投資;(4)組織這個企業;(5)擔當風險的膽識。
所有成功的企業家,無不經曆這個過程,無不具備這些能力。在這些能力裏,可以看出,創新能力(創造力)可體現為洞察力、預見力、想像力、判斷力、決斷力甚至行動力,等等。
船王包玉剛的成功經曆對熊彼得先生的理論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包玉剛進入船運業的時間是1955年,當時他用20萬元買了一條風吹浪打28年的舊船金安號。這一“驚人”之舉遭到了幾乎所有親友的強烈反對。因為船運業不僅需要龐大的資金,而且風險極大。但是,包玉剛力排眾議,毅然投身船運業。因為,他看到了在港經營船運的巨大潛力。
香港有天然的深水泊位和充足的碼頭,自1911年中國陷入動蕩不安的年代,香港平靜的海麵,為國際貿易提供了可靠的大門。二戰之後,世界經濟複蘇,各地之間的貿易往來增多。
“船運是最廉價的一種運輸方式,必將大有作為。”包玉剛堅定地這樣認為。
到1978年,包玉剛經過20多年的苦心經營,已擁有200多條船、2000萬噸運輸能力的龐大船隊,榮登世界船王寶座。但就在此登峰造極之時,包玉剛又做出了令全球驚訝的決定:減船登陸!因為他又以極其敏銳的眼光,預見到世界性的船運衰退即將到來。於是,他當機立斷,及時賣掉了相當部分的船隻,這使他順利地逃過了船運大蕭條時期的災害。
實行“減船登陸”戰略大轉移的第一仗,就堪稱世界商戰史上的經典之作。他以超人的膽魄和霹靂般的手段,斥資23億元之巨,導演了精彩絕倫的九龍倉收購戰,拉開了在港華人中資挑戰英資的曆史序幕,可謂氣吞山河。
在80年代之前,香港的經濟命脈都是由英資所控製。但在80年代初期,以李嘉誠、包玉剛為代表的一批華人豪傑,經過20多年的原始積累,羽翼漸豐,可以與英資公開叫板了。
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碼頭,一直由香港四大財團之一的怡和洋行(英資)所控製。包玉剛經營船運20餘載,深知碼頭的價值,所以他減船登陸的第一步就選擇了九龍倉。
包玉剛僅用80多天時間就控製了30%九龍倉股權,遠遠超過怡和洋行的20%。怡和在大驚失色之後組織反撲。他們在一個周五股市收盤之後,突然宣布將以空前優惠的價格收購九龍倉股份至49%,而此時,包玉剛正在巴黎出差。怡和把包玉剛推到這樣的境地:如包玉剛準備反收購,就必須在周六、周日銀行休假日內,籌集20多億港元現金——這在當時那種情形下,幾乎是不可能的。
周一上午開盤,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收購戰打響,但不到一小時戰鬥便結束了。證券商報價23億港元,包玉剛當即開出一張23億港元的巨額支票。怡和麵對包氏雷霆萬鈞、排山倒海般的收購攻勢毫無還手之力。至此,包玉剛持九龍倉49%股權,穩獲控股地位,一躍成為九龍倉首任華人主席。
那麼,包玉剛又是如何創造奇跡,在周末兩日內籌到20多億港元現金的呢?包玉剛首先找到彙豐銀行老板沈弼,兩人的對話十分簡短:
“需要我怎麼幫你?”
“借我15億現金。”
“OK,沒問題。”
包玉剛又聯係了九家金融機構,他們不約而同都表示全力支持,特別是香港華美銀行,就在周一上午展開收購時,還給包玉剛送來信函,允諾可為他提供1億美金的貸款,同時勿需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