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嘔心瀝血地創新(1)(3 / 3)

生活是一切知識的來源,創新也不能做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許多好點子與新創意總是蘊藏在生活之中,關鍵看你是否細致觀察,是否懂得挖掘。一個創新能力很強的人,通常對生活都有極強的觀察力和領悟力,生活是他們進行創新的無盡源泉,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寶藏,而創新的成功與否最終要由實踐的功效來加以判斷。

3需要是創新之母

究竟是什麼使人類生命不息,創造不止?不斷創新的動力又是什麼?

是“需要”。需要是創新之母。

人的需要是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和源泉,是激勵人們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標的內在原因;它引發著人的活動能量,規定著人的行動方向,直接導致人的各項活動。

人的需要即人的欲求,是人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的依賴和要求。人生在世,從大的方麵說,就是兩個最根本的要求:生存和發展。這種需要推動著人們去從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靠勞動生存,靠創新發展。

人的需要與其他生物向外界進行攝取活動的需要不同,人的活動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即使是簡單的攝食需求,也不再是單純的生理需求,而是已經社會化的生理需求,具有社會文化色彩,如色、香、味、形、營養、排場等等。動物的需要直接建立在肉體機能基礎之上,是天生的;而人的社會實踐,創造了人的社會關係,創造了人的本質,同時也創造了人的新的需求,因而,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為此,原本的世界已很難滿足於人,人決心用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這就是永不停息的勞動、探索和創造。用創造滿足需要的同時,又創造出新的需要,需要——創造——新的需要——再創造……循環往複,無止無休,人類文明也因此而螺旋式上升、發展。

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盡管個體之間的需要呈現出異常複雜的特殊性和差異性,但就需要的趨向而言,仍有規律可循。得到世人公認的,就是美國現代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H·馬斯洛在其不朽名著《人類的心理趨向》中提出的“層級需要”。

馬斯洛認為,人們就是按生理、安全、愛、受尊重,自我實現這樣的層次由低級到高級依次滿足他們的需要;當較低的需要滿足之後,下一個更高層級的需要即開始活動。人們越是滿足高級的需要,就越有深刻的滿足感,達到精神的安寧,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更大的充實。自我實現的人自然也就是最幸福的人。顯然,馬氏的理論已包含了前述生存和發展這兩大人生的根本支柱。

創新,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同時,創新能力又把人和人區分開來。

馬斯洛的“層級需要論”同時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既然每個人的需要是按“生理——安全——愛及歸屬——受尊重——自我實現”這樣一個趨向由低向高發展,那麼,每個人的努力(創造力)必然也是按這一趨向發揮。正是由於個體在創新能力上的差異,使人們在向“山頂”攀援的過程中,暫時(或永遠)留在不同高度的地方。

自我實現也就是人生的成功是創新的內在動力,反過來說,在今天這樣激烈競爭的社會中,隻有創新才能有所發展,才能實現自我價值,才能達到成功的輝煌目標。

4創新能使人生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