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投資自我,改造自我(1)(1 / 2)

1積累成功的力量

中國有句古語叫“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每一位追求事業的成功者,為了達成自己的理想,首先要具備成功的條件,從自身來說,除了理想與精神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知識了。

當然,要成功,就要具備包括知識在內的體力、智力、情商等整體的力量。並在向事業頂峰衝刺之前,充分地儲備好這些力量。一個人如果沒有力量上的積蓄,那麼他一旦遭到失敗,往往就沒有振作再起的可能。有很多青年男女由於沒有積蓄相當的能力,儲藏相當的體力、智力及處理事務的能力,以致不能應付目前的事務,更不用說應付非常時期的種種困難了,而終至在生命路途中遭到失敗。

有些人之所以一生庸庸碌碌、無所成就,其原因就在於他們對自己的生命投資太少,他們沒有受過相當的教育,在其他的訓練和知識思想方麵下得功夫又太少。既然播種得少,哪裏又會有豐盛的收成呢?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會有大好機會的降臨,而一個人能否抓住機會、能否成功,全看他積蓄的力量是否充足。人的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能夠貯藏著可供一生應用的充足力量。力量貯藏得愈多,愈能應付外來的事變。

這裏有一個著名的例子。海尼在議會發表演說詞後,在韋伯斯特看來幾乎無可辯駁。但翌日上午議會再開時,韋伯斯特感到自己終究不能不作答辯。這時候,他已經沒有充分的時間可以預備、可以翻閱資料與圖書、可以請教他人了,但議會中所辯論的問題,又是關係到美國國運的大問題。當時的情況是,議會的投票決定,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韋伯斯特的答辯。

可以說,韋伯斯特處在千鈞一發的緊張時刻。但就在翌日的議會上,韋伯斯特發表了他那篇最有名的演說詞,而那篇演說詞就是他在一個晚上草草寫就的。韋伯斯特自己說,在那天晚上,他一個人坐著,既沒有書籍也沒有別的幫助。於是,他想到平日儲存的材料。在他書桌的小架子上,他還發現一卷日常思考問題的劄記。於是,韋伯斯特就把這些東西作為參考資料,寫成了那篇答複海尼的演說詞。在第二天的早晨,韋伯斯特在議會裏用很充分的理由,答複了海尼的演說,贏得了其他議員們的有力支持。假使韋伯斯特平日裏沒有積累材料,那麼如此匆促短暫的時間裏,怎能產生這麼有名的答辯呢?

所以,在各種事業上,人在體力、精神、道德等方麵的積累,都具有無可估量的價值。想在世界上成就大業的年輕人,必須要在上述諸點作好充分的準備,能夠隨時應付一切事變的發生。

在普法戰爭前,普魯士的著名將領毛奇將軍深謀遠慮,已經作了多年的準備。由於準備充足,所以戰爭一爆發,毛奇率領的普魯士軍隊很快就擊敗了拿破侖三世。“讀史使人明智”,這段曆史可以給每個青年人以很大的啟示。

在普法戰爭爆發前的13年,毛奇已經籌劃好了精密的作戰計劃。普魯士全國的軍官都知道毛奇的訓令,都被告知在作戰過程中應該采取的行動與策略。一旦戰爭爆發,這些軍官可以立刻依照著去做。

戰爭開始後,法國的將領常從前線打加急電報給總司令部,不是說缺乏給養,便是說缺少紮營材料,還常報告軍隊不能迅速集中。法軍在調度上的混亂,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法國的軍隊在戰場上便不堪一擊。結果,因為沒有準備,招致普法戰爭的失敗,給法國帶來了一個無法忍受的恥辱。

又有多少人因為對事情的沒有準備,而最終敗得一塌糊塗呢?他們認為,自己的能力足夠應付當前的事務,就不想再求提高和深造,不想再建一個更寬闊的基礎,以備將來之用。

一個年輕人如果希望後來能有豐盛的收獲,必須要準備充足的肥料,必須在播種的時候撒上美好的種子,這就是成功的規律。

2隻要播種就會有收獲

希頓是《美麗的英格蘭和威爾士》一書的作者,他出生於威爾特郡金斯敦的一個窮苦人家。

他的父親因破產的打擊而瘋了。希頓由於父親的不幸開始了不同尋常的生活。他幾乎沒有受什麼學校教育,經常是有家難歸,衣食無著,終日四處遊蕩。後來,為了討一口飯吃,他不得不在他叔叔開的一個小飯館裏幹活,他把酒裝進瓶子裏,把瓶塞好,然後把瓶子裝到箱子裏。這一件活計他一連幹了5年。由於他的身體日漸衰退,人也變得有氣無力,他叔叔把他趕出了店門,他又開始四處流浪。望著這莫名其妙的天和地,看著這世上莫名其妙的人,他想起那瘋了的父親,眼淚撲簌簌地掉了下來。他除了這5年服務換來的僅僅兩畿尼之外,別無他物。漫漫的人生之路是多麼淒苦,多麼荒唐,他拖著瘦弱的身軀在寒風中踽踽獨行。在此後的7年中,他飽嚐了人世間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看慣了陰起陽落,盛衰輪回,也經曆了難以言說的酸甜苦辣。他曾在自傳中自言自語道:“我花了18便士租了一間又陰暗又潮濕的房子,在寒冷的冬天,我生不起火,隻好孤身一人躲在被子裏,除了偶爾聽窗外的淒風苦雨之聲外,我隻能在書本中尋尋覓覓。”後來他徒步來到了巴思,他被雇為釀酒工,不久他又回到了首都倫敦,這時他連鞋和襯衫都沒有。還好,他有幸在一家叫倫敦餐館的地方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得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呆在地窖室裏工作。為了討一口飯吃,他得慶幸自己找到這份“美差”,但長期禁閉在地窖裏不見天日,加上繁重的工作,他的身體垮了下來;他隻得丟下這個能苟且謀生的飯碗。不久他又從事代理人的工作,每周賺15先令的薪水。在此之前,他曾利用許多業餘時間練字,他的書法很漂亮,這是他這一次當代理人的資本。在工作之餘,他把閑暇時間都用來逛書店,他買不起書,他隻能一段一段地讀、記。長年累月,他積累了深厚的文學知識。後來他換到了另外一個辦公室,在這裏,他每周可獲20先令的“豐厚報酬”——這隻是對他而言。他仍然埋頭學習、研究,在28歲那年,他寫了一本《比澤奇遇》,得以發表。從那時起一直到死,在這漫漫55年中,希頓一直從事辛勤的文學創作。他發表的著作有87本之多,最重要的著作是《英格蘭大教堂古跡》,該著共計14卷,這確是一部光彩奪目的輝煌之作,也是約翰·希頓勤勞學習一生的成功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