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戴爾·卡內基的100年(2 / 3)

我決不會在任何一位大師麵前發抖,也不會為任何恐嚇所屈服。

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驕傲而無所畏懼。

我勇敢地麵對這個世界,自豪地說:

在上帝的幫助下,我已經做到了。

從這個側麵可以看出,盡管當時的美國正經曆著瘋狂追逐財富的“鍍金時代”,但同時這個發表了《獨立宣言》的國家也提倡一種氣氛,一種為了獨立、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良好精神麵貌而奮鬥的氣氛。

卡內基也生活在這樣一種氣氛之中。但是,一直生活在鄉村的卡內基當時對此並無深刻體會。他也無從知曉自己在未來幾十年後將成為推動這種氣氛的人中重要的一員。當時,他麵臨畢業,以及畢業之後即將到來的長達數年的種種磨難。

無聊的職業

大學畢業後,卡內基陸續從事了很多職業,一開始,這位年輕而興致勃勃的演講者開始向外出售自己的函授演說課程,卻並沒有多少人購買。

接著,卡內基來到奧馬哈當推銷員,他主要是在印第安人村落之間的畜牧地向這裏的人們推銷鹹肉、肥皂和脂油。他有時騎著野性的小馬,跟當地土人玩撲克牌,也學習如何收賬。

兩年後,卡內基辭職來到紐約,用他存下的一些工資完成自己的夢想:在美國戲劇藝術學院學習表演。他不知道的是,此後,自己將在這座城市遇到極大的失敗,還會擁有更大的成功,他的餘生將紮根在這裏。

卡內基一邊學習,一邊觀看了兩年百老彙的戲劇演出:輕鬆的浪漫劇、肥皂音樂劇,以及一些諷刺時事的幽默性喜劇。

距離那時100多年以後,在世界各國的卡內基訓練課堂上,都會出現一個內容: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戲劇化地讓人發現自己的情緒。

這也許就是那段戲劇學習生涯帶給卡內基的收獲。

卡內基那時的另一項寶貴收獲卻非常短暫:一場愛情。卡內基與女演員珍妮愛得纏綿悱惻、難解難分。但最終,因為無法忍受窮困潦倒的生活,珍妮離開了他。此時,卡內基不成功的演員生涯也走到了頭。

1908年,福特汽車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輛屬於普通老百姓的汽車—T型車,世界汽車工業革命就此開始。盡管小人物並不能體會到工業革命這種風起雲湧的變化,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各種新發明的受益者。

卡內基從臨時的劇組退出後,仍然留在了紐約,他當上了汽車推銷員,且汽車的銷售量還不錯。

但卡內基並不快樂,他不熱愛機械,也不關心汽車。同時,他身邊沒有親人、朋友,隻有一個天天催促著他交房租的房東。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該如何繼續,生活的理想在哪裏,自己是不是要死了。

這一次,改變卡內基的是一個詞:夢想。

一天,卡內基接待了一位頭發斑白的購車者,他們聊起了夢想。

“你的夢想是什麼?”老者問。

“我不知道。”卡內基回答。

他告訴老人,自己喜歡寫作,卻不知道該不該堅持下去。

“你的職業應該是能使你感興趣並發揮才能的。既然寫作很適合你,為什麼不試一試?”老人問。

卡內基恍然大悟,他突然發現從大學時代起,自己就有一種想要把腦海中的想象都記錄下來的衝動。經過仔細地思考,戴爾作出了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決定。他辭去了銷售的工作,開始寫作。

可以看出,卡內基是一位行動力很強的青年,他敢於去做任何他渴望嚐試的事,如果不是因為如此,他也不會一次次從挫折中站起來,抖抖身上的灰塵,重新投入下一個目標。就當時而言,卡內基的下一個目標是找一份兼職工作,維持生活。

創辦卡內基訓練

一天,卡內基路過基督教青年會,發現此地正在招聘社會學的講師,他便去麵試。憑借演講與推銷員的經曆,卡內基通過了麵試。

但是,基督教青年會為聘用一位前推銷員擔任教師而有些猶豫。此時,卡內基提出一個既機智靈活又風險極高的建議:他可以不采用慣用的一節課兩元錢的方式,而是采取抽取學生學費傭金的方式來獲取報酬,這樣,學校方麵就不會承擔太大風險。學校同意了這個建議。於是,1912年,卡內基當上了公共演講課的教師,這正是他未來創辦卡內基訓練的起點。

當卡內基成為教員後,他按照大學裏的演講課內容教第一個班的學員,但他很快發現,請學生鼓起腮幫抑揚頓挫地背誦出莎士比亞戲劇中的獨白,無助於這些學生白天所從事的各種職業,成人教育的學生來到學校並非需要一紙文憑,他們可能是教師、推銷員、經理,他們來學習演講課是為了能在第二天的工作中用到這門技巧。

學生們是上一次課繳一次學費,如果他們無法從卡內基處得到他們想要的,第二次就不會再來上課,這樣,卡內基便不能從學費中提成。為了生存,卡內基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非常實用有效的方法來吸引盡量多的學生。

這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非常大的挑戰。但這種市場狀況,同時也成為卡內基演講課程尋求創新、變得吸引人的最強推動力。

卡內基冥思苦想後,決定用一個辦法:讓學生自己開口,鍛煉他們的演講能力。

當年學員的心理狀態和100年後現在學員的心理狀態,可以說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不敢開口,甚至對此怕得要死。一次,卡內基請一名學員站起來說話,這名學員隨即害怕得暈倒了。

要讓學員們開口,卡內基決定首先消除學員們的恐懼,他在一次課堂上指著最後一排中的一個人,請他站起來,並要求他:“給我們簡短地即席講話。”

“講話?我能講什麼?”

卡內基猶豫了一下:“說說你自己,告訴我們一些有關你的背景和日常生活的事。”

這名學員照做了。然後,卡內基請下一個學員繼續說,最後發展到班級裏每一位學員都發表了簡短講話。

“在不知道究竟該怎麼做的情況下,”卡內基後來說,“我誤打誤撞地找到了征服恐懼的最佳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請學員發表簡短的講話。

就這樣,卡內基摸索出一套使學生開口說話的方法。

這種做法在那個時候還是沒有先例的,也沒有什麼評鑒辦法可以評定他這套辦法的效果。在大學、高中和成人教育中教授“公開演說”的方法是擬訂演說綱要、控製呼吸、運用手勢、注意姿態諸如此類的東西。但是卡內基不要求這些,他隻是要求學員講出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一些最簡單的話題,諸如孩提時代的經曆、令人生氣的事情以及一生中最悲傷的事等。

他發現,很多人不善於表達,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有一種懼怕—懼怕表現自我。而一旦人們談到自己內心深層的感受就會滔滔不絕,此時的人們說話全是在跟著感覺走。

從中可以看出,卡內基在教授演講的一開始,就已經非常關注心理學層麵的問題了。

很快,每個學生要作一個為時兩分鍾的短講,在演講前,能得到老師的提示,在演講結束後,能得到老師真誠的評語以及所有同學熱烈的掌聲—這也是基於心理需求。

他的辦法確實奏效。通過自我暴露內心的方式,卡內基發掘出人們演講的潛能。就連那些拙於言詞的人也仿佛一夜之間變得口齒伶俐起來。直到100年後的今天,發表一個不超過兩分鍾的短講也是卡內基訓練最主要的訓練方式。

這個方式之所以成功,在於卡內基對於人精神與心理的關注更甚於演講技能。這種對人的關注,也成為他未來一生事業發展的特別競爭力。

於是,卡內基的課程越來越受歡迎,很多人為了聽他的課甚至願意驅車上百公裏趕到這裏。他的課程也被冠名為“戴爾·卡內基班”。

接下來,卡內基萌生了進行更大發展的念頭。他離開了基督教青年會,和自己的學生一起成立公司,創建了真正的“卡內基訓練”。那是1912年的冬季,距今正好100年。這一年,在卡內基訓練未來將要到達的中國,大清帝國的皇帝剛剛退位。一位叫孫中山的政治家負責成立了中華民國。

在這之後的不長時間內,卡內基的事業初具雛形。他組織課程,給很多人講授演講課程。

不久後,卡內基增添了一項“如何解決憂慮”的課程。在圖書館裏,卡內基看到圖書目錄中“蟑螂”這個條目的書有180多種,比“憂慮”多得多—看起來,人們關心“蟑螂”比關心“憂慮”更多。而“憂慮”可是每一個人都要麵臨的大問題。

於是,卡內基根據自己的經曆與思考編寫了一些克服憂慮的辦法,教那些成人,讓他們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運用,然後這些學員將運用效果在班上報告出來,讓他們現身說法—這正是卡內基一貫使用的方式。

這時候,需要管理團隊的卡內基發現自己成為了一名領導者。而上課的學生們,那些經理、董事長等管理人員,也要求卡內基提供能用於工作上的領導技能。卡內基又從人際關係中尋找領導學的方法。

之後5年的時間,是卡內基的事業發展得平穩而寬闊的時期:在美國贏得了不錯的口碑、培養出一批卡內基式演說高手,其中一些後來成為卡內基的合作者。更為重要的是,卡內基發展出一種特殊的訓練方式,集中了演講技巧、溝通、人際交往、實用心理學等的內容組合作為卡內基訓練的核心;同時,課程內容得到了係統的梳理與固定,總共16節,包括擺脫憂鬱、團體勵誌等,這些課程在100年後的今天由於現代工作節奏加快等原因縮短為了12節與9節,但其精髓始終沒有改變。

戰爭波折

1917年,美國在這一年對德國宣戰,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次戰爭打亂了美國人的生活,全美國所有18~45歲的美國男性都被征兵。美國一個師的人數,約2倍於相應的英法部隊。這證實了一個歐洲人普遍的觀念,即美國人做什麼事情都是大手大腳的。

在這種“大手大腳”的現狀下,教師卡內基也應征入伍。18個月後,德國投降,卡內基和被派到戰場上的士兵一起,回到了過往的日常生活中。

但是,戰後的生活已經完全不同,人們都在尋找著自己的工作、領取救濟金。許多複員士兵開始上街遊行,要求增加為戰爭所付出的津貼。戰後那段灰色情緒籠罩在人們心頭,整個美國在慢慢治療著創傷。

這個時候,沒有人願意參加訓練。卡內基有一位朋友,普林斯頓大學演說係教師羅威爾·湯姆斯,在美國頗為著名,與卡內基因演講而結識。戰後,羅威爾·湯姆斯邀請卡內基擔任自己的經紀人以及演講助理,幫助他在英國、美國、加拿大進行為期兩年的巡回演講,卡內基同意了。

1919年的頭幾個月,羅威爾·湯姆斯的演講非常成功,卡內基心中升騰起對事業的熱情。這時,湯姆斯起身去澳大利亞度假,為此,卡內基尋找到一位替代者,繼續進行同樣主題的巡回演講。盡管卡內基非常努力,他仍然失敗了,沒有了羅威爾·湯姆斯的號召力,卡內基無法招攬到觀眾。這次失敗在卡內基的一生中不算嚴重的事故,但當時的媒體已經對卡內基的身體健康情況進行了報道,或許其中指出卡內基已經精神崩潰言過其實,但卡內基的精神的確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1921年,卡內基的人生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他與法國包卡瑞伯爵的女兒、女伯爵洛莉塔·包卡瑞結婚。婚後,他們定居在法國。和洛莉塔的相識的確使卡內基心靈上的創傷有所愈合,歐洲美麗風光也令他神往。

但長期在法國生活讓卡內基感到一種苦悶,他除了寫作,隻能旅遊。特別是在他寫作的小說《暴風雨》成稿後,這種苦悶更是與日俱增:這是一本徹底失敗的作品—出版商都拒絕出版。

奇怪的是,這位後來被視為成功學的代表人物,卻在人生很長一段時間裏屢屢遭受失敗的挫折。但一個人是否成功,不在於他是否遭受失敗—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而在於他是否能夠從失敗中站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講,也許這些失敗本身築就了卡內基的成功。

但當時,這種失敗對卡內基的打擊是巨大的,卡內基後來回憶當時的心情:“如果有人在那個時候用棒子打在我的頭上,我都不會吃驚。我茫然若失,心情痛苦。我該怎麼辦?我該轉向何方?”

最終,卡內基決定不顧妻子強烈的反對回到美國,繼續進行卡內基訓練。此時,他與妻子的關係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裂痕。卡內基從招收學員做起,每天都孜孜不倦地工作,過著看似一無所有的生活,卻讓他再一次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卡內基的這種逆境中奮發圖強的精神,正是他走向成功的巨大支柱。

到了1926年時,卡內基訓練創辦已經14年了,他教過的學員已經有大約15 000人,雖然規模相對而言並不算很大,但積累的經驗卻一再豐富著他的教學。這一年,他寫作的代表卡內基教學水平的《公眾演說—商用課程》一書出版了。這本書提到了一個當時社會上全新的演說體係:熱忱是演說的關鍵,而內在精神則是演說的重點,展現自己的勇氣及自信心也是一個重要問題。這本書成為目前卡內基訓練仍然在使用的教科書。經曆了這些積澱,卡內基的訓練又向前邁出一大步。此時,卡內基38歲,正是他發展事業的黃金時期。卡內基總算走出了過去失利的陰影。

但意外再次來臨。

再遇危機

卡內基出生並成長在混雜著繁榮與無序的美國“鍍金時代”,事業剛剛起步時遇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當他事業發展到黃金時期時,社會變化再次主導了他的生命軌跡。

1929年,美國爆發了空前的金融危機,這是鍍金時代泡沫式繁榮的產物。這場危機持續幾年,遍及美國的各個角落,影響到各個行業。股市奔瀉,工廠倒閉,很多家庭的財產蕩然無存,到處是失業、饑餓、怨氣與恐慌。僅紐約市一天內就必須供應超過8萬份夥食給82個等待分發救濟品的隊伍。整個社會經濟生活陷於混亂與癱瘓。

和很多人一樣,卡內基的所有積蓄都賠光在股市裏。看不到未來有什麼機會,那時他已經有4個月沒開課了。他與妻子洛莉塔之間的爭吵愈來愈厲害。卡內基這時候感到了真正的人生低穀。

卡內基這次選擇了逃避,為了躲開不景氣的環境和家中洛莉塔的糾纏,他想到旅行。

1930年,卡內基來到了中國。這是卡內基以及卡內基訓練與中國產生的第一次交集。中國那時候並非一個理想的旅遊之地。由於軍閥割據、內戰不斷,中國80%的地區處於饑餓或半饑餓的狀態。

正是在這裏,卡內基看到了貧窮、疾病、苦難。這些是大多數美國人無法想象的,而這些人,特別是中國農民麵對困難依舊表現出的樂觀向上精神,顯然給了卡內基極大的觸動:別人這麼窮苦,還在繼續奮鬥、求生存、力爭上遊,我怎麼可以放棄?

他後來回憶說,當自己離開中國返回美國,在舊金山下船時,簡直是跳著舞步在街上行走的。美國依然在金融危機中掙紮,但是,卡內基心裏已經重新升起了創業的勇氣。中國行的另外一個副產品是,卡內基此後對中國傳統精神產生了興趣,他後來在自己最為著名的書籍《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中引用了中國古代哲學家孔子、老子的睿智言論。

從中國回來後,卡內基開始將他的全副精力用於發展卡內基訓練。

1935年,美國還沒有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這一年的5月,羅斯福總統頒布了一項成立工作進展管理處的行政命令,這個管理處將在往後的8年又2個月中持續運行著。其主要職能是解決全國近千萬人的失業問題。

在這樣的環境下,1936年,卡內基的新書《溝通與人際關係》出版了。這本書告訴人們如何與人溝通,如何克服煩惱、樹立信心。

卡內基讚成這樣的觀點: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隻有15%是由於專業技能,而其餘85%是依靠溝通與人際關係。他著眼於個人自信心的培養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使人們感受到受歡迎和事業順利。卡內基的溝通哲學是,溝通可以創造贏家,那就是溝通者真正的自我。贏家展露自己,而不討好或觸怒他人。這本書的秘密又被人歸納為“多微笑少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