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戴爾·卡內基的100年(3 / 3)

輝煌巔峰

《溝通與人際關係》一出版就受到人們極大的歡迎,很多人與他一樣想走出陰霾,想要破局而出,很多人想找到工作。他們紛紛尋找心理上和技術上的幫助,而這時這本書的出現似乎替人們打開了一隻天眼。

卡內基的影響力不隻在民眾中,還擴展到政府部門。美國內政部出麵召開了一個由卡內基主持的演講會,並且請全國所有電台為他轉播。

當時的美國社會雖然處於經濟蕭條時期,一方麵有不少人在挨餓,但另一方麵有些富人卻在盡情享受。貧窮的人想致富,人們便紛紛把眼光投向這本書。

當然,卡內基也遇到不少批評者,當時評論家莫卡因認為卡內基的方法造就了一些社會投機分子,這些人通過巧妙地處理事物而爬上那些不曾學習過卡內基基本方法的夥伴頭上,造成社會的不平衡。

卡內基則反駁說,他的課程是幫助一些人改善處理問題的方法,而且每個人都有富有的權利,不應該貧窮。卡內基對他的一些反對者說:“我們心中的友善、體諒和恭謙都被生活的擔子壓垮了,我隻不過是對極端頹廢的社會群眾進行一次有效的調整罷了。”

這些批評沒有阻止更多人向卡內基學習。在卡內基發表電台演講後的幾周內,要求購買書籍和參加卡內基訓練的信件如雪片般飛來,他足足收到了20萬封信。

《溝通與人際關係》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以至於它的銷售量僅次於《聖經》。當時,《溝通與人際關係》帶給了逆境中的美國人信心與力量,被媒體稱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人民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幫助美國人民度過了那段經濟不景氣的年代”。

在這以後,卡內基的事業發展得非常順利。不得不說,卡內基同時也是一位營銷高手。1937年,當卡內基在《紐約時報》為自己的課程做廣告時,有200多位名人學生為卡內基課程提供了親身體驗。這則廣告大膽地對課程的15點幫助作出了保證,諸如參與者能學會思考、增加收入、贏得更多的朋友、發展潛在的能力、改善人格形象等。

卡內基的學生越來越多,人們懷著期待湧來,然後帶著不同的解決之道離去。卡內基本人的社會地位與財富也隨之增長,他本人被視為“美國夢”的一個代表。這個世界充滿了恐懼並且永遠充滿對抗,在黑暗中隨處可見被幽靈追逐的人們。而卡內基代表了一位體會過個中滋味並且依靠堅毅之心隨時準備應付最糟處境,通過不屈奮鬥而取得勝利的人。這正是灰暗時代裏人們所渴求的希望。

卡內基訓練生機勃勃地開設著,這一情形已經超過了他本來的想象。

不過,雖然卡內基的財富不斷增加,但他的家庭生活並不和諧,他已經在1931年與洛莉塔離婚。深深的寂寞感和孤獨占據著他的心。而且,很少有人能了解他,卻有不少人誤解他、誹謗他。這種無奈常常揮之不去。與此同時,卡內基發現,自己想在盛名之累下過平淡的日常生活,更是不可能。卡內基覺得自己並不算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完全成功的人,他覺得社會對自己過於苛求,而且自己也似乎疏忽了更高的追求。

卡內基的這種挫折和無奈感有時從某個角落冒出來折磨他,他為此整夜無法入眠,不得不下床走來走去。

1938年,就在《溝通與人際關係》一書的暢銷達到高潮的時候,帶著這種挫折感的卡內基由於工作的勞累以及與妻子不和諧的生活,離開美國前往歐洲旅行去了。

離開了卡內基,“卡內基課堂”開始呈現經營不善的局麵。

於是,一年後,1939年,卡內基不得不回到美國拯救事業。卡內基通過裁員、換低成本辦公場地等手段降低了企業的成本,穩定了日常的經營。

思想的力量

卡內基課堂上,一位45歲的會計師正在給同學描述自己的經驗。他說,當他正要批評未能按時完成報告的秘書時,他想到卡內基在課堂上的說法,“現在,先等一秒鍾,就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來處理這件事情”。

於是,會計師想了一秒鍾。

他想起了一些人際關係的原則:能贏得爭論的方法,是避免爭論的發生。於是,這位會計師收起憤怒,而是傾聽秘書所遭遇的困難。然後,秘書自願留下來加班,把工作做完。這樣,他們沒有發生爭執,而報告卻及時完成了。

當這位會計師講完後,全班同學為他鼓掌。這是典型的戴爾·卡內基人際關係原則的運用。

這樣讓人皆大歡喜的例子每天都在卡內基課堂上被提及。畢業的學員能感到自己心裏已經擁有了一套生活原則,這套原則能保證他們很好地與人相處、設計目標、減少憂慮、增強記憶力、保持正麵態度。

同許多宗教、自助團體甚至商業手法一樣,戴爾·卡內基課程提供了一套生活準則:遇到問題時,先擬出可能的解決途徑,然後運用最適當的方法。

卡內基也承認,他不曾發明什麼原則,他所做的不過是對前人經驗和思想的總結。

卡內基設計出的訓練內容,使人們有簡易的生活準則得以遵循。這是卡內基的過人之處,當一些基本原則出現之後,更重要的是如何實現它們。

卡內基顯然是思想的真正信仰者。有一次,當他被問及曾經得到的最大教訓時,他引述羅馬哲學家馬爾克斯·歐瑞利斯的話說:“生活是由思想所造成的。”實際上他自己整日都在思考。

卡內基也是一位極強的行動者。卡內基原則大多數並非由思考而來:當他看見一個信念上百次奏效時,他就認為是真的奏效了,然後才會對此思考。

卡內基所提倡的對生命積極的正向態度,對他人與生活的誠懇、友善的做法,更接近於宗教的內涵。這大概是其能快速打動人的內心並且經久不衰的原因。隨著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多人看到了正向的態度對於生命的重要性。《溝通與人際關係》出版後的第16年,曼哈頓大理協同會教堂的牧師皮爾博士撰寫了《積極思考的力量》,這本書當時在暢銷書排行榜上高過《溝通與人際關係》。

卡內基與皮爾彼此熟識,他們相互讚美對方為“在同一條街上的兩端工作的人”。

卡內基與皮爾博士都了解一套幫助他人的辦法,他們同樣借助有效的寫作及演講向大眾清晰地傳播他們的理論,他們使用簡單的語言和易記的故事,使千百萬以上的人們相信這些常識般的技能可使自己實現更多重要的生活目標。

卡內基與皮爾傳播的積極思考理念,強烈地存在於美國文化之中。後來,美國還湧現出了一大批成功學的書籍。

當卡內基確信自己影響力已經足夠時,他開始出國,在國外進行自己的演講,第一站是加拿大。演講效果非常好,順理成章地,卡內基在加拿大開辦了卡內基訓練課程。於是,卡內基創辦了“有效率的演說及人際關係的卡內基組織”,他帶領這個組織,繼續向其他國家進軍。

這樣一來,從英國的會議大廳到原始部落的茅屋,從酷熱的熱帶地域到寒冷的斯堪的納維亞,接受卡內基訓練的人越來越多。

學員裏有工人、家庭主婦、普通白領,還有洪都拉斯的總統和總統夫人、冰島的總統和許多內閣成員……不僅如此,一些國家的成人教育也采用了卡內基教材中的一些內容。為此,媒體評價說,這種遍布世界的國際成人教育,形成了現代成人教育的一種潮流、一種“卡內基運動”。

而卡內基的這門課程,也幫助他自己解決了生命中的許多衝突。在課程中,他是牧師、教師、朋友、演員、領導者、心理學家、哲學家、作家……這種不尋常的人格性質,恰好讓他成為了現在的卡內基。

蒸蒸日上

1944年,卡內基訓練事業趨於穩定。這時候,他迎來了人生另一件重大的事情:他與經過一段時間相愛的桃樂絲結婚了。

婚後的第二年,卡內基創建了自己的私人公司—戴爾·卡內基公司,以運作自己的事業。卡內基自任總經理,桃樂絲任副總經理。桃樂絲是一個聰明能幹的女人。她既是卡內基家庭生活的保障,也成了卡內基事業發展的好幫手。

1948年,卡內基出版了另外一本書:《如何克服憂慮開創人生》。這本書同樣是他課堂教學的經驗積累,且一直到現在都在銷售,與《溝通與人際關係》一起,成為卡內基訓練的基本教材。

1951年,卡內基夫妻有了他們唯一的孩子,他們給她起名朵娜·戴爾·卡內基。卡內基的朋友摩門·賓森後來對媒體回憶說,他記得卡內基走進大理協同教會的教堂時對自己說:“恭喜我吧。我妻子生了小孩,而我已經63歲了。”

當朵娜還是個學走路的小娃娃時,卡內基就常常帶她到住宅旁的水池邊散步。而當他開始熱烈地同別人談話時,常常忘記了自己正在照顧小孩子。當他回到家裏,桃樂絲問他孩子現在在哪裏時,他已經忘記孩子這回事了。

1951年,學員們源源不斷地湧入卡內基訓練的大門。在美國奧馬哈,一位害羞的21歲美國小夥子來到當地的羅馬飯店,他帶了一疊100美元的現金,把這筆錢交給前來會麵的卡內基講師沃利·基能,對他說:“在我改變主意前,把錢收好。”這是這位菜鳥業務員上班第一個月的全部薪水。

接著,這位小夥子開始參加卡內基訓練。剛剛到教室的時候,他發現,裏麵大概有30個人。這些人“不會說自己的名字,全都站在那裏,彼此間不會交談”,他回憶說。而他自己更是非常恐懼。他天生性格害羞內向,從不敢上台講話,否則會手心冒汗、語無倫次。

他有足夠強烈的願望改變這個情況,那時候他正在追求一位叫做蘇珊·湯普森的女大學生,他希望自己首先能流利地與蘇珊交談,而蘇珊畢業前的夏天也許是他唯一的機會了。

這位小夥子報名之後,定期去參加戴爾·卡內基訓練課程。他開始取得令人驚訝的改變。他回憶說:“那一周我贏得了鉛筆。如果你完成了很有難度的事,以及做了最多的訓練,他們就用鉛筆作為獎品。”在這樣的鼓勵下,他甚至完成了另一件重大的事情,他說:“我得到了鉛筆獎勵的那周也是我求婚的那周。”

這位小夥子向蘇珊·湯普森求婚成功。從卡內基訓練畢業時,他已經成為一位能比較流利地演說的小夥子,他獲得了卡內基訓練的畢業證書,並且將它小心翼翼地收了起來。

這位小夥子叫做沃倫·巴菲特,他後來成為了著名股神,美國《時代周刊》所評選的“世界百位最具影響力人士”,他當年參與卡內基訓練的過程,出現在他的傳記《滾雪球》裏。

時至今日,時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在巴菲特的辦公室,沙發旁醒目的位置上,掛著一張用相框鑲嵌起來的證書,那正是1952年1月他所獲得的那張卡內基訓練畢業的珍貴證書。這位世界首富解釋說:“我所做過最好的投資就是參加了戴爾·卡內基訓練班。”

巴菲特正是利用溝通能力影響自己的人生,甚至影響其他人的好例子。如果他沒有改善溝通能力,現在可能是個理財專員或投資顧問,生活過得去,但是很難達到目前的影響力。

當年,青年的巴菲特來卡內基訓練教室上課時,卡內基還在掌管著這個機構,但他們並未謀麵。卡內基訓練後來還培養過很多非常著名的學員,比如福特汽車總裁艾柯卡等。但卡內基同樣並不知道。

1955年,11月,紐約寒冷的冬天,67歲的卡內基因病去世了。他自己無法再繼續看到卡內基訓練所帶來的榮耀。

那時候,他的《溝通與人際關係》賣出了近500萬本,無數讀者都記得他說過的話。卡內基的哲學思想、成人教育的原則和方式,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模式。

夫人的傳承

在卡內基去世後,他的夫人桃樂絲繼續成就著卡內基的事業。

據說桃樂絲夫人是位溫和但不失嚴厲的管理者,這是她日後能維持日益壯大的卡內基訓練機構的一個重要原因。曾經有一位男性高層管理者對桃樂絲說:“我還不太習慣在一位女性的領導下工作。”桃樂絲立刻回答他:“那你很快就能感到習慣些了,因為現在你已經被解聘了。”

在桃樂絲之後,卡內基訓練機構又經曆了幾任職業經理人。現在,彼得·韓德(Peter Handal)先生擔任這家機構的總裁。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又經曆過多次金融危機。不過,每一次金融危機都帶來一次“卡內基熱”。伴隨著世界各國工業化發展,以及對於“美國夢”式的夢想追逐的渴望,逐漸地,在美國,卡內基訓練被400多家《財富》世界500強公司采用。巴黎、印度、台北、上海……卡內基訓練擴展到海外,在8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分支機構。

在這個過程中,卡內基訓練的基本教材幾乎沒有改變,這是它的核心競爭力。還沒有改變的是,卡內基訓練所提倡的“多微笑、少爭辯、對人的尊重”的方法,這一點被卡內基訓練機構運用在了自己的企業經營中。當卡內基訓練進行全球化發展時,這個特點明顯地表現為對於各國文化的尊重,對當地雇員的重視。

卡內基訓練在全世界運用27種語言,在80個國家和地區地區都是當地人作為企業領導者,而不是從美國派人去經營,而且,這些當地的領導者把卡內基訓練的精神轉化成適合自己當地文化的內容。

卡內基訓練的教材架構在全世界都一樣,但教材中的案例,在每個地方都是用當地例子。比如,卡內基訓練的教材中都有“熱身”(warm-up)的階段,其中有部分方式是大家舉手搖動、振臂高呼,但在德國,這部分就被去掉,因為這些動作會讓德國學員聯想到納粹。教材中告訴學員,微笑是最好的溝通方式之一,但在波蘭,對初次見麵、還沒有互相介紹的人微笑,別人會把你當瘋子。所以,在教材中卡內基訓練也進行了調整。這一切都由當地領導者完成,若非他們,誰會這樣明白如何適應當地文化呢?

卡內基訓練的發展越來越全球化,彼得·韓德前一陣子想為卡內基訓練的波蘭分支機構尋找一位管理者。他在紐約的辦公室,幫他物色人才的獵頭公司在倫敦,而最終尋覓到的人則在華盛頓。

還有一個英國的大客戶,他們想要對波蘭分公司的主管進行訓練,可是卡內基訓練當時在波蘭並沒有公司,於是卡內基訓練廣泛尋找合格的波蘭籍卡內基訓練師,結果在加勒比海地區找到了這個人,他願意回波蘭去工作。

當100年前卡內基訓練成立時,當時股價表現優於紐約道瓊斯指數平均值的上市公司有20家,到現在,其中15家已經消失了,隻有5家,也就是1/4留了下來。有人說企業是有生命的,從誕生到成長、茁壯、高峰,然後會衰老、退化,最後企業生命就結束了……除非它能在其中一階段再生,創新就是再生。

1912年,“泰坦尼克”號首航,也就在這一年,畢加索畫出了他的成名畫作。泰坦尼克號已經消失,可是畢加索的畫作因為表現了人類內在的情感,經過了100年,依然如此吸引人,身價因著曆史而更為不菲。

同樣的,卡內基訓練能夠成功,首先是因為戴爾·卡內基洞悉了人性,這個飽嚐痛苦卻一次次在痛苦中破繭而出的心靈,這個擁有誠摯信仰的心靈,看到了人成功的真正動力所在。他立下了很簡單的原則,這些原則不隻曆久彌新,而且能夠跨越文化、地域的障礙。

直到現在,當年戴爾·卡內基所訂立的卡內基原則依然沒有改變,學員們都有一本小冊子,上麵寫著:少爭辯、多微笑……

這本小冊子,在中國被我們翻譯為《金科玉律》。

在最近這25年,有一位和卡內基一樣有信仰、熱愛寫作與演講、渴望幫助他人的人,在東方開始卡內基的事業。

這個人,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