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不批評”金鑰匙
1912年,剛剛24歲的戴爾·卡內基寫信給美國大作家戴維斯,請教一個寫作方法問題。
年輕的卡內基希望能讓自己顯得很重要,引起這位大作家的注意,所以他在信的末尾寫上這樣一句話:“信係口述,未經整理。”他曾經看見過這句話神氣活現地出現在另一位大人物的信中。
此信的確令戴維斯注意到了卡內基,他用了這樣的方法表達自己對卡內基的印象—不屑地將信直接退回,並潦草地附言道:“你態度之不恭無以複加。”
卡內基看到回信後感到羞愧且憤怒,他想:我是錯了,應該受到斥責,但戴維斯有什麼了不起,我現在真是非常憤恨他。從此,卡內基不再看戴維斯的作品,甚至不再談論他。
同時,卡內基覺察到了自己這種突如其來的憤恨情緒,並對此感到很奇怪,他想:我知道自己是錯的,可為何仍對戴維斯有這樣的憤恨,難道僅因他批評了我?
卡內基開始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批評他人難道有如此巨大的負麵“威力”嗎?
在接近100年後的今天,我們現代人都知道,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當一個人遭受猛烈的批評時,心跳會加速,會覺得像被挑戰、被考驗、被刺探,然後本能的防衛機製就會啟動。為了維護自尊,他可能會采取攻擊的手段以轉移焦點。所以,相信那時候讓卡內基所產生的怨恨情緒,正是他遭受批評之後的自然反應。但在近100年前,並沒有心理學家研究這些內容,人們無從得知批評的殺傷力,也不了解批評本身意味著什麼。
卡內基本人曾是位很喜歡批評他人的人。他從小固執、要強、喜與人爭辯,他在大學時樂於參加各項辯論比賽,還曾計劃寫一本有關辯論的書。從日後留下的文章中,我們可以推測,卡內基年輕時一度認為,批評他人理所當然是見識不凡者的“特權”。但對這個問題他還是第一次思考,即批評或指責他人可能給對方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卡內基將這種感受與思考帶到課堂上,與學員們分享。這話題讓學員們議論紛紛,顯然引起了很大共鳴。
我們可以想象出距離現在八九十年之遙的卡內基課堂上—那時候愛迪生發明出電燈才不過30年—在教室單調且不夠明亮的電燈下,卡內基的學員們熱切地說起自己遭受批評時心裏的感受,以及他們為反駁這些批評所做的更多傻事。這大概是他們此生第一次有機會述說這些感受。
“我小時候被同桌取了‘醜小鴨’這個外號,讓我整個初中階段一直很自卑。長大後都不想和同桌說一句話。”一位女學員說道。她其實端莊秀麗,並非難看。不過,當她說到這件事時,臉色的確很難看。
另一位學員則說,自己是公司的行政采購員,他每次購買的辦公用具都會受到一位挑剔的同事批評,這讓他感覺自己辛辛苦苦的勞動一文不值。為了辦公用具是不是夠好這種小事,他幾乎恨了這位同事一輩子。
卡內基發現這樣的事實:曾經遭受的批評的確大大地影響了學員們的情緒,他們非常不喜歡受到批評。離開課堂後的卡內基一頭紮進了圖書館,他翻閱書籍,希望繼續了解批評為何物。而從上千頁的曆史中,他發現答案可以簡單地歸納為:批評是個毫無成效的方法。
批評猶如剝下人的自尊與麵子,常常隻會帶來反效果,甚至會對人造成傷害。
從眾多學員們親身經曆的事情和名人事例中,卡內基發現了這樣的情況:批評無用,它徒使人增加一層防禦,竭力地替自己辯護。這些被稱為“人類”的“東西”有一種天性,那就是做錯事隻會責備別人,而絕不會責備自己,每個人都是如此的。人天生就會盡量維護自己的自尊,維護自己的麵子。
“不批評、不指責以及不抱怨他人,應該成為我們的準則。”可以想象,卡內基當時發現了不批評、不指責的重要性之後,就是這樣在心裏對自己說的。後來,在學員們的一致投票下,“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成為了卡內基溝通與人際交往的第一條行事原則。
對於以上過程的描述,有一些來自史料,有一些則是我自己根據當時情況的猜測,以將卡內基先生對“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原則的發現勾勒為一個完整的過程,因為我相信,在曆史上,卡內基先生的確有過對“不批評”越來越深入的思考。他最終發現這一原則時,肯定萬分驚喜。他發現的這個原則,並不是直接從哪裏借鑒來的金玉良言,而是通過卡內基訓練的眾多學員們在實際生活中得到的體會。這條原則和後麵我們要講到的其他原則一樣,來自對人生的了解,對人性的洞見,所以簡單、直接,且非常有效。
它被作為卡內基訓練的第一條原則,成為開啟良好溝通與人際關係的金鑰匙。
此後將近100年裏,卡內基的學員都被告知:當你希望贏得由衷的合作時,不批評、不抱怨、不指責都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不批評的威力
卡內基找到了“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原則後,恐怕他最先想到的例子,就是林肯先生。卡內基曾費了10年左右的時間,研究林肯的一生,還用了三年時間寫了一本林肯傳記。他發現,林肯並非生來就不批評人,但在成為總統後,林肯的確嚴格遵循了不批評、不指責的行為準則。在總統職位上,林肯非常稱職。1865年林肯去世的時候,美國陸軍部長斯坦頓說:“躺在那裏的,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元首。”
卡內基將自己找到的林肯在不批評、不指責上所做的事情記錄了下來。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著名的“葛底斯堡戰役”打響,1863年7月4日晚上,南方的李將軍開始向南撤退,到達波托馬克河邊時,前方河水暴漲,他們無法渡河,而乘勝追趕的北方軍就在後麵。
北方軍隻要再前進一步,就可以乘勢俘虜李將軍,這樣立即可以結束這場戰爭。林肯命令帶領北方軍的米地將軍立即襲擊李將軍軍隊。
可米地將軍卻遲遲不進攻。最後,河水退潮,李將軍和他的軍隊就這樣逃走了。
林肯對此震怒至極,他寫了封信給前方的米地,狠狠地批評了他的失職,信的最後幾句,他毫不隱藏自己的不滿,他寫道:“期盼你會成功是不明智的,我也不期盼你現在能做得更好。良機已經失去,我實在深感遺憾。”
猜想一下,當前方的米地看到信後,他將會如何反應呢?
可是米地從沒有看到過那封信,原因是林肯並沒有把這封信寄出去。這封信是在林肯去世後,從他文件中發現的。
林肯沒有把信發出,寫完後就放在一邊了。也許他明白,一旦發出了這封信,他和米地將軍之間的關係,將會出現一道永難彌補的裂痕,米地甚至會卸甲離去,這對林肯並沒有任何好處。林肯從過去的生活經曆中知道這樣一個事實:尖銳的批評、斥責永遠不會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