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3 / 3)

胡德興這樣總結自己巨大的改變:“不批評、不抱怨、不責備”讓人容易謙卑,謙卑時,你眼中所見會與以前不一樣。越謙卑越能認識到自己不足,也更願意學習。謙卑時,外界的力量就會進入你的身體,幫助你融入外界環境,與周圍的一切更和睦地相處。

胡德興的例子可以很好地提醒我們:要培養自己的謙卑之心,可以從做到“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開始。

想想園丁的做法。當他栽種的植物成長不如預期時,他不會責備植物,而是提供給它們更好的成長條件。

孕育人際關係,也是相同的道理。

高情商的不批評

2011年年底,新浪微博上流傳著一個小故事:“一對情侶坐地鐵去世紀公園,出站之後兩人因為哪個口近而爭執起來。女朋友認為應該走2號口,男朋友則認為她說錯了,1號口才是對的。無奈之下男朋友隻能求助於谘詢台工作人員。谘詢台的阿姨望了男孩子一眼,隻說了一句:要去世紀公園就走1號口,要女朋友就走2號口。”

這個小故事的轉發超過了5萬次之多,大多數轉發者都表示很同意這位阿姨話裏的道理,一位網友的留言點評比較有趣:“仰望阿姨的情商,男孩子羞愧了。”

時間到了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與當年卡內基提出“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的20世紀相比,環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有一點是沒有改變的,那就是,人們依然是充滿情緒的“動物”,會被批評與指責傷害到自尊。

而且,由於現代人大多非常獨立、有個性、有很多選擇,所以,批評、指責、抱怨所帶來的負麵效果比100年前更大,更立竿見影。

也許,那個執意要走1號地鐵口的小夥子沒有阿姨的指點,就會因為批評自己的女朋友而與女朋友產生不和。這時候,他是繼續責怪女朋友“不講道理”呢,還是應該責怪自己不懂得人性、不了解照顧他人的情緒需求?

在現代社會,情商已經成為一門顯學,我們比當年卡內基先生的學員們還要幸運,因為我們知道培養情商的重要性,也更加能主動地去訓練自己的情商。

在現代社會,依靠地位優勢的命令式合作方式,已經很難在家庭或企業中行得通,相反還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更好的方法是獲得對方誠懇的合作,構建“雙贏”的關係,讓雙方心甘情願往一個方向前進。具體到政治環境中,政府不再提倡集權,而強調民意,這個“意”就是民心;在企業關係中,企業家希望與員工同心協力完成工作;在家庭中更是如此,家庭中沒有絕對的對錯,隻有每個家庭成員熱愛彼此的那顆心。

那要如何得到這顆心呢?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家長在家常常批評自己的小孩,小孩子就不太喜歡回家,而是逗留在外和其他小孩子玩,因為他的心不再在家裏麵。如果在單位批評同事,同事倒是不會跑,但是他的心也就不在公司了,他可能隻是機械地完成上級的命令,像一個“機器人”。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用批評去“趕走”人心。

批評或許能贏得一次爭論中的勝利,但通過不批評的辦法,往往能夠贏得人心。這顆心蘊藏著的勇敢、真誠、毅力……這才是我們所能贏得的最為寶貴的東西。

在過去25年裏,我看到了很多卡內基訓練學員實踐“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原則後所帶來的轉變,我還發現,我身邊那些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朋友,以及我所見到的著名人士,他們通常包容性強,很少批評他人。

台灣著名理財專家、財經節目主持人夏韻芬人緣很好,我發現連她家樓下咖啡館的服務員都和她是朋友,我很好奇,她這樣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從哪裏來的呢?她想了想給我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夏韻芬有很多觀眾。在一次巡回演講中,一位白發老伯站起來向她提問,他在台下大聲地問道:“我手裏有20多隻績優股股票,但仍然不能為我賺錢,現在我應該再買什麼賺錢的股票呢?”

這種持有過多種類股票的狀況在任何理財專家眼中,都是不佳的投資行為。“你投資過於分散,所以不能賺錢”,這大概是專家所能夠給予的忠告了。

但是夏韻芬卻從來不會批評觀眾。聽完觀眾的問題,她笑眯眯地對台下說:“我發現你們比巴菲特還棒呢。”台下有聽眾喊起來:“這怎麼可能?”夏韻芬笑著解釋道:“巴菲特的基金公司持有20隻股票。你們有多少人超過20隻?你們不是比他還棒嗎?”

這時候,夏韻芬觀察到台下有觀眾開始顯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有聽眾甚至脫口而出道:“對,手裏的股票有一點多了呢。”

然後,夏韻芬開始提問:“你們的股票一起漲停的概率大不大?不大嘛。但是一起跌停的概率大不大?蠻大的。”

聽眾們開始明白自己做法可能有問題。那位老伯第二次站起來提問道:“我應該如何減少手裏持有的股票呢?”

聽到這裏,我開始明白夏韻芬為何有好人緣了:她不會隨意批評任何一個人,而是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

夏韻芬現在在台灣主持兩檔電視理財節目,出版了8本理財類書籍,台灣有媒體稱她為台灣的“理財天後”。夏韻芬從多年來備受歡迎的主持和演講中獲得的經驗是:不要批評聽眾,哪怕是位賣菜老伯,他也可能會對所遭受的批評表示反對。如果想告訴他們應該如何做,要讓他們自己說出來。

知道有老年觀眾叫夏韻芬什麼嗎?“韻芬姐”。還有聽眾在夏韻芬舉行講座時送去水果,這麼親近的稱呼和做法,是因為夏韻芬從來沒有試圖批評他們,也從來沒有顯露出高高在上、指指點點的專家姿態。她不僅告訴了他們應該如何做,還贏得了他們的心。

我們總可以輕易地看見別人的失敗、錯誤和缺點,忍不住提出批評和建言。但我們可以想一想,當我們遭遇失敗、犯錯和麵對自己的缺點時,我們期盼的並不是別人的批評、指正,而是耐心和包容。所以,當我們對別人表現耐心和包容力時,其實是在進行一種影響力的投資。

不管是100年前還是現在,不管是在美國、中國或是其他國家,我們始終要記得這個簡單的事實:當我們在麵對一個人的時候,麵對的不是理性的動物,而是感性的動物。

從“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開始做起,你的人際關係與情商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