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的重要與有效
“洛克菲勒為什麼受到員工歡迎?”卡內基問。
“或許,因為他有錢。”一位朋友回答。
時間退回到距離現在90年前的美國,那時候美國主要城市的道路還是狹窄的水泥道路,福特汽車剛投產不久,但已經出現一些卓有成就的企業家,比如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他創辦了標準石油公司,後來被《福布斯》雜誌評選為全美首富。
此時,剛剛成為校長的戴爾·卡內基已經擁有一所自己的學校以及幾位誌同道合的同事,而這遠遠不夠,他需要找到更多對學生有效的人際溝通方法。他的方法是觀察並舉證,比如,觀察當時著名的美國首富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長著一張瘦削的麵孔,他的傳記作者說,在他53歲因為生病而痛改壞脾氣之後,他成為了一位優秀的領導者。卡內基試圖發現這位商業奇才的領導方法,他從外界對洛克菲勒的報道中了解到這樣一件事:洛克菲勒有一位合作夥伴叫貝德福德,他一直很能幹,但有一次卻犯了大錯誤,由於措施失當,貝德福德在南美做錯了一宗買賣,使公司虧損了100萬美元。這無疑是筆巨大的損失,但是,洛克菲勒卻並沒有思考如何懲罰貝德福德,他想:貝德福德已經盡了最大努力,而且這件事已經結束了,我需要找到可以稱讚他的事情。於是,當貝德福德見到洛克菲勒時,洛克菲勒恭賀貝德福德幸而保全了60%的投資金額。接著,洛克菲勒對這位目瞪口呆的合作者說道:“那已經不錯了,我們做事不會每一件都是稱心如意的。”
通過這樣的例子,卡內基明白了洛克菲勒對待人的成功秘訣之一:他懂得讚揚他人,無論在任何時候,他讓人感到自己有用、也很重要。
卡內基想起自己小時候的一段經曆,那時候他是一個密蘇裏州的農家兒童,自己的父親飼養了一種品種優良的豬和一種白臉牛。在牲畜展覽會上,這些豬和白臉牛曾經獲得幾十次的一等獎。
小卡內基看到父親把藍緞帶獎章用針別在一條白布上,當有親友們到家裏做客時,父親就拿出這條白布來,卡內基握著這白布的一端,父親握著那一端,讓親友們觀賞這一長串藍緞帶一等獎獎章。
其實,豬和牛並不在乎它們是不是贏得了藍緞帶,可是父親卻十分重視,因為這些獎證明了他是一位好農夫,給他帶來了一種“我很重要”的感覺。
卡內基發現,不管是企業員工還是鄉間農夫,每個人都需要讚美,而這恰恰是人性的需求。卡內基從書籍中找到了人們渴望讚美的原因。弗洛伊德曾經說過,“我們做事的動機不外有二,性衝動和渴望偉大”。心理學大師威廉·詹姆斯也有相似的觀點,“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肯定”。人們需要並渴望別人的讚美,因為在每個人的心底,都投射著一個完美的自己,別人的讚美讓人感覺自己像心底想象的那樣美好。
雨果希望把巴黎改成自己的名字以此作為對自己最大的讚美。馴獸師用獎勵的方法訓練殺人鯨,用讚美使鯨魚演練得更出色。平時調皮的小孩子用好好吃飯、乖乖睡覺來獲得媽媽的注意,得到媽媽的讚美。無論是孩童還是偉人,甚至是動物,無一不需要讚美,無一沒有從讚美中獲得動力、收獲快樂。人們對於獲得讚美的欲望,同吃飯睡覺一樣,是天性,是渴望做得更好的本能。讚美為人們帶來認同感。這就是人性。
所以,有效的讚美可以對他人造成影響,發揮作用。
但是,平時人們得到的讚美卻何其之少。卡內基想起自己曾經參加過當時流行的絕食,有6天沒有進食。他感覺那種情形並不難熬,到第6天時,似乎不比第二天還感到饑餓。不過,卡內基由此想到,如果有人讓家人或者雇員6天都不能進食,那是犯罪。可是,人們卻會6天、6周,甚至60年不給家人或是雇員期盼中的像食物一樣重要的讚美。人們給予了孩子、朋友和員工們體內所需要的營養,可是給予他們自尊上所需要的營養卻又何等稀少。人們給予孩子、家人牛排、馬鈴薯等食物增強他們的體力,可是忽略了給他們讚賞和那些溫和的言語。
卡內基意識到,讚美與感謝這種寶貴的品質既珍貴又稀缺,這將是未來卡內基人際關係訓練中重要的一課。他之後在自己書中將此列為人際關係的重要法則,也就是卡內基溝通和人際關係的第二條法則:給予真誠的讚賞和感謝。
至於卡內基本人,他則變成了一位極愛讚美他人的人,這讓他在此後獲得了更多的友誼。讚美如此之重要,以至於卡內基甚至在自己的墓碑上還在讚揚他人,他為自己所寫的碑文是:“埋葬在這裏的是個知道如何跟比他自己聰明的人相處的一個人。”
中國人請注意
當卡內基訓練來到華人世界時,我們麵臨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人很不習慣讚美他人以及對他人表達感謝。
中國人向來含蓄、內斂。在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中,謙虛是一種美德。所以,很多中國人既不習慣讚美他人,也不習慣接受讚美。比如,如果你誇獎一位西方姑娘的美麗,她會高興地說:“謝謝。”而如果你誇獎一位東方姑娘美麗,她很可能會害羞地擺手說道:“哪裏,哪裏。”一位西方朋友初到中國時碰到過這個典型的東方問題,他當時不得不接著回答:“嘴、鼻子、眼睛……”
在中國的農村,直到現在很多孩子的小名還在叫“狗剩”、“二妞”……因為中國過去有一種理論,小孩子好話聽多了會“損福”,而取一個賤名則容易養活。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讚揚也同樣如此隱蔽。當別人誇獎自己孩子時,一般的中國父母也會說:“哪裏,哪裏。”因為似乎這些父母的義務之一是,不要讓孩子聽到過多讚揚而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
所以,要讓中國人來表達自己的讚揚與感謝,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根據我這麼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在中國表達讚美與感謝,尤其要注意下麵這4點。
1.了解人們都有受到讚美的需求
我覺得,我們首先要了解到讚美的重要程度,隻有當你了解了,才會有意願、有動力去做。上海市閘北區和田路小學的張軍瑾校長便是如此。
2011年,張軍瑾上完卡內基訓練之後,想到在課上布置的“讚揚他人”這個作業,晚上回家後就想讚美女兒。她問女兒:“妮妮,你告訴媽媽,你有什麼優點啊?”沒有想到,女兒的回答竟然是:“媽媽,我沒有優點。”這個回答幾乎令張軍瑾當場呆若木雞。
張軍瑾對女兒的教育一貫比較嚴格,偶爾會批評女兒,卻很少讚揚女兒,她認為這是為了促進女兒進步,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原來,在孩子的心中卻認為,“媽媽眼中,我是沒有優點的孩子”。張軍瑾聽了女兒的回答,感到一陣陣揪心,覺得太委屈女兒了。她趕緊對她說:“孩子,媽媽真的不是這樣看待你的,在媽媽眼中你有很多優點,媽媽可以講50條、100條。”
女兒聽了似乎有點高興地問:“真的嗎?你講啊。”
於是,張軍瑾真的開始一一數出女兒的優點。那個晚上,母女倆聊到淩晨近1點,張軍瑾一共講了女兒的25條優點,才不得不停了下來。“我們明天再講好嗎?”張軍瑾問。女兒同意了,很高興地睡覺了。
第二天,張軍瑾加班到晚上近11點才回到家,一般此時女兒已經睡覺了,可是,當天女兒卻在客廳等著她。張軍瑾問女兒:“你為什麼沒有睡覺啊?”女兒回答:“在等你說我的優點呢。”於是,這個晚上,張軍瑾和女兒躺在床上又開始聊女兒的優點,聊到最後十來條的時候,女兒舍不得結束這次談話,撒嬌地說道:“這個不算一條,算半條,再講一條。”就這樣又撒嬌又賴皮地,女兒聽到媽媽說了自己好多好多條優點。
那個晚上,母女二人頭靠頭地躺在床上,女兒親昵地與張軍瑾小聲說著話,那一刻,張軍瑾感覺與女兒貼得很近。
張軍瑾這才意識到,原來孩子是多麼需要聽到父母的親口表揚。這件事之後,張軍瑾至少一周給女兒寫一張小紙條,寫自己看到女兒的進步和優點。每次,女兒接到這樣的紙條都會很開心。
張軍瑾也感受到自己和女兒之間的溝通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她很挑剔孩子,而逐漸地,她發現了女兒很多被忽略的優點;過去,張軍瑾隻是詢問女兒:你功課做好了沒有,你考試好了沒有啊?而逐漸地,她開始與女兒聊天,漸漸地成為了朋友,女兒也開始與張軍瑾分享學校發生的事情。
2.讚美要真誠
在過去25年的授課中,我會特別強調真誠的讚美。在華人地區,有一個詞語叫做“拍馬屁”,但是大家需要了解的是,真誠的讚美絕對不是拍馬屁。
在卡內基原則中,有一條是給予真誠的讚賞和感謝(give honest and sincere appreciation),卡內基使用的是“give”,是給予而不是交換。換言之,卡內基認為真誠的讚美與感謝是發自內心而不求回報的。這也是讚美吸引人的地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