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真誠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了解一切(2 / 3)

曾經有一位經理人對我說,他最想關心的人,是他的父母。可是每當他回家、想表達對父母的關懷時,都沒有話題可講。因此他平時不太待在家裏,但是在內心深處,他又總是認為自己應該陪陪父母親。

這種矛盾的情緒一直困擾著他。後來他來卡內基接受訓練,認為自己應該可以想出一些辦法來。

靈機一動,這位經理人想到,他可以從父母喜歡的事情入手。他知道父母最喜歡打麻將,於是跟太太兩個人,和父母約好一起打麻將。“我爸爸一上牌桌就像是變了個人,有說有笑,話又特別多。”這位經理人事後對我說。他覺得自己用對了方法,找到了讓父母親感受到關懷的途徑。

我還記得,過去我帶康柏公司的班,其中有一位學員,想為父親報名上西雅圖的飛行學校。他的父親年輕時曾經是飛行員,他想盡一點兒孝心,讓父親重溫舊夢。而他選擇的方式,就是以父親最喜歡的事情來表達他的關懷。

所以,我認為,人除了要有關心別人的心,還要懂得如何付諸行動,這才算真正關懷別人。

懂得關懷別人的人,即使沒有得到任何實質的回饋,但是在他付出關懷的那一刻,證明自己有一顆溫暖的心時,就已經是一個快樂的人了。所謂“施比受更有福”,就是這個道理。

關心他人,自己的道路也會更加順利。

七八年前,台灣“經濟部”邀我去演講。到了演講的那一天,我一早就到了“經濟部”。在會客室等了很久之後,承辦人跑出來向我道歉,請我再等一下,因為長官們還在開會,耽誤了時間。

於是我繼續等,這一等居然等到了中午,最後主任秘書親自出來,說:“黑先生,真是對不起,部裏有幾件重要的事情需要討論,隻好取消今天的演講。”

一般人遇到這種場麵,一定會很不高興。但是,我試著用他們的立場來看這件事,畢竟“經濟部”是個非常忙碌的部門,也許剛好有什麼緊急的事務得處理。臨時要取消演講,他們一定也很不好意思。

我心裏這麼想,心情就輕鬆多了。離開時我還跟那位主任秘書說:“真的沒關係,我可以理解你們業務的繁忙。”

沒多久,我又接到“經濟部”的演講邀約,並欣然接受,再一次赴“經濟部”演講。

結果這次反響非常好。我講完後,蕭萬長“部長”就大力稱讚卡內基訓練的課程。後來“經濟部”開始找卡內基訓練辦課程。口碑傳開後,不僅是“經濟部”裏的各個司,連台灣“中科”(台灣中部科學園區)、台灣“中船”(中國造船公司)、台電(台灣電力公司)、台肥(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台鹽(台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的許多高級主管或經理人都成為了卡內基訓練的學員。

每當我回憶起這段往事,不免感到人生的奇妙,沒想到自己當時對他人的理解,竟產生了如此深遠的影響。

相比卡內基訓練其他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真誠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一切這條原則,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智慧。每個人也許都有自己的方法去實踐這條原則,這往往會構成一個人獨特行事風格。

潘為早在十幾歲的時候就參加了卡內基青少年訓練,現在他是台灣好點子設計公司的創始人兼總裁。

他的公司才創立不到5年,員工不過10餘人,已經兩次獲得德國設計的大獎—紅點設計獎。在台灣,之前隻有一家有20多年曆史、上百位員工的設計公司獲得過如此殊榮。

潘為為何能夠得到如此眾多的獎項?他的答案是:“我們工作中很重要的內容是,聽得懂客人在講什麼,然後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

潘為認為,也許客戶不懂設計,但自己的設計是為了幫助客人達成他的目的,如果沒有聽清客人究竟要什麼,哪怕設計再好,對客人一點兒幫助都沒有。所以,自己需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考慮,客人想要什麼。

這樣的想法,不僅幫助好點子公司在初創階段立足,而且還幫助它成為了一家非常棒的公司。

2008年夏天,在高雄一間會議室裏,潘為與同事向對麵坐著的客戶提交設計方案。客戶企業的總裁看過提案後說道:“你提這些東西我覺得一點兒創意都沒有,你們的水平不高,幹脆就不要做這個東西了。”

潘為和同事當即愣住了,但是,他們仍然聽了下去。聽完了客戶對設計的要求和想法,潘為和同事禮貌地道別離開。

上了車後,潘為和同事開始歎氣。也許有些人遇到這樣的情況,會埋怨客戶的挑剔。但是,潘為的想法則不同。在青少年時期參加卡內基訓練的經曆,已經讓他把從他人角度看待問題成為一個習慣。

“客戶不是故意挑剔。如果自己是客戶,也希望看到的是新穎、獨特的設計。”他這樣安慰自己與同事。

“真的從別人的立場去想這件事,意味著強迫自己去麵對(他人的指責),然後才有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是潘為的經驗。

於是,潘為和同事開始考慮,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決定作出改變之後,潘為和團隊開始討論方案。憑借著經驗與創意,經過多次頭腦風暴之後,他們想到了改變的方向:從包裝本身的結構入手。一般的設計都是針對外觀的設計,那麼,何不將包裝盒結構本身變為設計的一部分呢?於是,潘為放棄使用現有的盒子,而是從盒子的功能開始著手設計。於是,潘為和同事們到了製造包裝盒的工廠,拿了很多原材料做試驗,來製作一個盒子。設計的整個工作流程由此改變了。進行了無數次試驗後,潘為做出了一個特別的盒子,它的結構就是它的設計。客戶看到後非常滿意。

“我覺得那是好點子的一個轉折點,在那之前,我們是一家小的新興企業,在那之後,我們成為有自己的特點、做結構很強的一家公司。”潘為告訴我。以此為起點,潘為的設計很快在眾多設計作品中脫穎而出,他的業務很快從台南擴展到整個台灣地區,乃至海外。他的作品還兩度獲得了設計界的最高獎項—德國紅點獎。

“當我願意聆聽,願意了解對方的立場,並且真誠地關心對方的需要,這一切就發生了。”潘為說。

潘為由於善於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為自己的企業形成了獨特的企業風格。而當個人在工作中實踐這個原則時,可能也會形成個人風格。

能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事情以此去對待同事、對待下屬,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吉崇星今年37歲,他在2008年時,是新希望農牧有限公司總裁,這是一家從事農牧業的企業。吉崇星從銷售一線一步步成長,成為了這家企業的管理者之一。2008年,他成為一個大型團隊的新任領導者。按道理而言,他應該非常高興,但他卻心事重重。因為他所要率領的團隊,由於連年業績下滑而士氣低迷,而吉崇星自己的工作方式比較直接,隻顧埋頭做事,說話也過於直接,這令他的工作受到很大的阻力。

吉崇星想起了自己參加卡內基訓練時所學習的溝通方法。他想,自己改善溝通方法的時候到了。

一天,吉崇星在會議上向下屬布置工作,可話音剛落,一位區域經理就跳起來說:“不可能,這項工作我們不可能完成。”這讓新官上任的吉崇星臉上很沒麵子。如果在過去,吉崇星可能會訓斥下屬,要求他遵守公司規定,完成任務。但吉崇星想到,自己應該站在下屬的角度來看看,為什麼他要如此做。於是,他按捺住自己的怒火,什麼也沒有說。會後,他想,自己是新官上任,而下屬在這個職位上已久,也許他完不成任務有自己的難處,隻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於是,下班後吉崇星約這位帶著抵觸情緒的經理一起吃晚飯,邊吃邊與他聊天。

這位經理似乎仍然帶著不好的情緒,他向吉崇星抱怨任務太重,而得到的支持太少,吉崇星耐住性子傾聽。在吉崇星這種態度的鼓勵下,這位區域經理就把自己因為在工作中屢屢受挫,變得缺乏信心、態度消極的前因後果說了出來。

吉崇星這才明白,這位區域經理有願望,隻是缺少信心。於是,他告訴對方,自己剛做管理時是如何手忙腳亂、焦慮、犯錯,不過“困難,是向上的階梯”。吉崇星在講完自己的經曆後,同時也給對方打了氣。

區域經理聽完後,工作態度果然有了很大的轉變。他不僅承擔了任務,還用同樣關心下屬的方法,尋找到同事的支持和配合,團隊協作能力也大大加強,區域業績在不久後就得到很大提升。

從2009年到2010年,吉崇星帶領的團隊,業績從下滑轉變為增長10%,2011年更是增長了40%。“真誠地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們,發掘每個人的潛質,幫助他們改善自我,而不是不停地進行人事調動,才是一個管理者該做的事。”這是吉崇星的感受。

這些都是站在他人的立場了解一切的真實事情,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是不是?我相信這並不太難,如果你願意去做。

消除冷漠

每天,我從台北家裏開車到卡內基訓練辦公室,沿途會經過高聳的101大廈,它的玻璃幕牆在晨曦中反射出金色陽光;經過台北火車站那古老而莊重的建築;經過樹蔭低垂的忠孝西路;再拐一個彎,就到達卡內基訓練的辦公室。這條路我走了好多年,我有時會停下在附近的誠品書店買本書,有時會帶朋友到路旁小飯店吃碗牛肉麵。很多時候,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對這片土地依戀的情感。台灣對我而言遠不隻一個地名,而是承載了我生命無數的點滴、寄托我深厚感情的地方。

同樣的這種難以言喻的感情在多年以後,當我踏上另外一片土地時再次出現。2002年,在已經往返幾次大陸之後,卡內基訓練上海分部正式成立—我上一次在這裏居住還是60多年前,那時我是8歲孩童—我再次在這座城市工作與生活,看到熟悉的弄堂,同樣講國語的人們,我感受到,大陸這片土地也是我所處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