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學校有活動,或是孩子們的學業成績得獎受表揚,我們都會盡量到場,一起分享他們在台上表演、得獎的喜悅。黑立言念六年級的時候,我們全家住在台灣,我常會開車帶孩子們固定到四五個孤兒院。孤兒院裏麵有很多唐氏綜合征及肌肉萎縮症的小朋友,孩子們可以決定自己要捐多少零用錢;說實話,有時連我看了這些唐氏綜合征及肌肉萎縮症的小朋友都覺得害怕,但我希望孩子們可以通過和孤兒院小朋友的互動,付出愛心,同時理解世界上還有許多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人,因此應該更有同情心和包容心,也更知道感恩和惜福。
三代家書
以前當我的4個孩子還小的時候,每次我母親要來我們家,他們都開心得不得了。記得有一次我跟他們說,明天奶奶要到我們家來,他們都一起大聲歡呼,女兒更是跳到床上手舞足蹈。我的孩子們都很喜歡他們的奶奶,因為她是個開朗而友愛的老太太。而我從她身上,也學習到好多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小的時候,母親幾乎不管我們的功課,另外,她還展現了一種浪漫與感性。我很小的時候,雖然家人都住在一起,天天見麵、說話,母親還是會寫信給我們。
小學五六年級時,我得了作文比賽的第一名,母親特地寫了一封信誇獎我。現在回想起來,心底還是有一股暖流汩汩流過。
在我苦澀的青少年時期,母親的信是振奮我人生的一股力量。我十六七歲時,帶著絕望的情緒,倉皇轉進軍校就讀,但是母親這時候寫了一封信給我,告訴我前程光明。於是我知道,至少在母親心中,她沒有把我看扁,她永遠不會放棄我。
開明、感性、樂觀、喜歡寫信,母親的這些性格和習慣,都已遺傳給我。我為人父母後,也開始給子女與百齡寫信。不論他們處在人生的高潮或走入低穀,不論我自己多忙碌、壓力多大,我都不忘寫封信,表達我最真誠的鼓勵和讚美。我曾出版過《想和你談》這本書,書中有將近半數的內容,都是我們家的家書。
到我的子女長大一點,他們也不約而同地喜歡上了寫信。我女兒早在初中時就會寫信給哥哥、弟弟。後來,她生第二個小孩時,感觸很深,便寫信給我,坦露她的感恩之心。她說,她自己絕對沒有辦法把父母給予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她非常珍惜父母給她的這份愛。這封信我視如珍寶,到現在還細心地保留著。
寫信,對於我們而言是一種無言的分享。
分享,對於我們全家而言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家庭氛圍。
我跟我太太剛結婚的時候,住在租來的一間小房子裏,生活窘迫。但是,每天晚上好不容易忙完一天的事,我和太太都會坐在床上天南地北聊啊聊,分享工作一天的心得、挫折和開心的事。回想那一段日子,因為擁有了分享的甜蜜時光,我才能對苦日子甘之如飴。
到孩子們大一些了,我們的分享範圍就擴大到孩子們。全家一起開家庭會議,是我最珍惜的時光。
當我考慮從待遇優厚的外商公司,換到薪酬低一半的光啟社工作時,我就請全家一起商量,每個人,包括讀幼兒園的兒子都要發言。多年後他們長大成年,都還記得,曾經全家一起在噴水池旁開會,討論爸爸是否換工作的話題。
分享能夠讓孩子感覺到“我們是一家人,爸爸媽媽有事都會告訴我,和我商量”。這是培養孩子自信的一種方法。不僅是歡樂,如果家裏出了事情,也可以用孩子能聽懂的話把實情告訴他,比如爺爺病了、狗死了,但同時要告訴他,“爸爸媽媽和你,我們一家人都會在一起”。
我們經常一家人一起外出就餐。我們開過燭光家庭會議,也一起玩過遊戲,我還常常和孩子們一起打籃球,這些互動都增加了彼此間的感情。
我50歲生日時,3個小孩遠在異國念書,他們千裏迢迢寄回來一個禮物—一卷錄影帶,裏麵竟然全都是他們學我過去和他們一起耍寶時的樣子。可見這對於他們是多麼印象深刻。
我的4個孩子長大後,他們都喜歡與自己的家庭分享愉快的時光。我想,這就是幾十年的潛移默化帶來的效果。
父母也許可以口口相傳地教導孩子功課,但是,價值觀、習慣和品格的培養,都是不可以直接傳授的。當然更不能扔一本“青少年22條軍規”那樣的書,去命令他們照著做,以為就能讓孩子做到。
我們沒法給孩子我們沒有的東西,孩子會模仿自己父母已有的行為,並且內化成自己價值觀的一部分。所以在道德品質的培養方麵,父母盡力少說教,多做行為上的示範。溫馨、更多分享、彼此信任的家庭氛圍,就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