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以對孩子慢養,學校也能,學校的教育對於孩子非常重要。正因為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卡內基訓練與宏達基金會合作,免費為偏遠地區的學校校長、老師舉辦教育培訓,希望他們回到學校後,能帶給學生更多的光明與溫暖。至今,已經有2萬多位校長、老師受訓。
其中的一位學員,台灣興國中學的校長趙效賢告訴了我關於一位多動症小朋友如何變好的經曆。這段經曆跟包容、鼓勵與愛有關。
有個小孩甲木(化名),大概13歲,因為患有多動症,所以有時不能控製自己的行為。他的同學都躲著他,討厭他,不願意和他一起玩。等到2010年,他來到興國中學就讀時,問題變得更糟了。
一些家長和同學找到老師說情:老師啊,可千萬不要把我(孩子)和他分在一個班。學校的老師也很奇怪:咦,這孩子究竟是皮到了什麼程度,怎麼大家都避開他,不願意和他接觸?
令家長們詫異的是,甲木入學半年以後,大家都覺得他的改變非常大,開始彬彬有禮,不再有挑釁的動作和冒犯的語言,同學們也願意和他成為同班同學了。
這是因為興國中學為甲木製訂了一套特別教育方案。
當趙效賢聽說這個難纏小孩子的信息時,在甲木入學前,專門組織了一個會議。老師們開了40分鍾的會議,隻討論一件事:如何幫助甲木。這是學校第一次為了一個學生,專門召開會議。這個會議多達十七八位老師參加,他的所有任課老師,甚至隔壁教室的老師等未來將與甲木有接觸的老師都要參加。
“因為我們覺得需要在甲木入學前達成共識,如何幫助和對待他。”趙效賢說,“如果他是你的孩子,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他?這個孩子他就是多動啊,因為他沒有辦法約束嘛。你隻有全身心地包容他,不然你能怎麼辦?”
會上,大家都認為,不管甲木做過什麼,都不能給甲木貼上不受歡迎的壞孩子標簽。如果發生事情,老師在處理這些事情的第一句話、所扮演的立場是很關鍵的,所以老師必須要把第一個反應控製好。對待甲木的方案就此確立。
甲木入學後很快就開始闖禍了,老師不是帶著既往的成見責怪他“哎呀,你又闖禍了”,而是按照既定的方案對他說:“沒關係,小孩子本來就會犯錯。但你要記得,下次不可以再犯。”
甲木並不是闖大禍,就是喜歡幹擾同學。他常常通過招惹人、打擾人來引起他人的注意。
要幫助甲木,最重要的是讓其他的小孩子接納他,這樣才有辦法讓他融入這一個團體,否則老師們做什麼也沒有用。老師們告訴可能和甲木接觸到的孩子們,如果甲木是你的弟弟妹妹,你要怎麼幫助他?為此老師組織同學們進行了大概三次針對如何對待甲木態度的集體輔導,同學們答應試試看接納甲木,少數幾位同學覺得不能接受,老師們再針對那些同學進行個別輔導。
甲木的班主任是學校專門為他挑選的,一位40出頭的男老師,既“鎮”得住甲木,又能像哥們一樣,在下課時和甲木打籃球,甚至偶爾還敗在甲木手下呢。
多動症的孩子,控製不住自己的行為,注意力不是很集中,誰也不知道在下一分鍾,他將發生什麼事。所以,班主任、老師隨時不斷地提醒甲木,而不是等甲木犯錯後再去處理。學校的老師們都知道甲木的情況,在校園裏遇到甲木時,大家會叫他過來,拍拍他的頭,鼓勵他一下,提醒他一下。慢慢地,甲木感到大家都在關心他。他發現在大家眼中,自己並不是一個麻煩製造者。甲木還漸漸地發現,同學沒有想欺負自己。
所有煞費苦心的舉措開始顯現效果。“他慢慢覺得自己應該試著去控製。”趙效賢說。
慢慢地,甲木變得沒有那麼讓人討厭了。甲木開始有了自己的朋友,也基本能夠與同學們和睦相處。關鍵的是,他很願意來學校上課。而且,因為甲木不會害怕和害羞,他可以製造很多笑料,成為了班級活動裏的開心果。甲木長著一張可愛的娃娃臉,他每天高高興興地和人打招呼,笑得快樂又燦爛。同學們也開始更多地接納他。
甲木現在還是會上課到了一半,就會離開課桌走到教室之外,但大家不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他,老師也默許他,大家也都知道他隻是無法控製自己,在外晃一下也就自己回來了。
根據醫生的判斷,甲木這種多動症,隨著年齡的增長,通常會減輕很多。所以,甲木幸運地擁有了一個值得回憶的童年,看樣子還能夠有一個正常的、完整的人生。
聽完甲木的經曆,我想,這不是很奇妙的事情嗎?包容與鼓勵,能夠給孩子帶來如此重大的改變。
既然如此,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用包容與鼓勵,讓孩子慢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