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沙鼠在旱季裏需要吃掉2公斤草根,而沙鼠一般都要運回10公斤草根才能踏實,否則便會焦躁不安,吱吱叫個不停。經過研究證明,這一現象是由於一代又一代沙鼠的遺傳基因所決定,是沙鼠出於一種本能的擔心。曾有不少醫學界的人士想用沙鼠來代替小白鼠做醫學實驗,因為沙鼠的個頭很大,更能準確地反映出藥物的特性。但所有的醫生在實踐中都覺得沙鼠並不好用。其問題在於沙鼠一到籠子裏,就到處找草根。盡管籠子裏的沙鼠可以用“豐衣足食”來形容它們的生活,但它們還是一個個地很快就死去了。醫生發現,這些沙鼠是因為沒有屯積到足夠草根的緣故,確切地說,它們是因為極度的焦慮而死亡,是來自一種自我心理的威脅。
這就很像是我們現代人了。在現實生活裏,常讓人們深感不安的事情,往往並不是眼前的事情,而是那些所謂的“明天”和“後天”,那些還沒有發生,或永遠也不會發生的事情。
總結人的一生,有許多擔心都是沒有必要的,多餘的。人世無常,其實誰也說不準明天的事情。活在當下,順其自然,我們有什麼必要為明天而活得如此不快和勞累呢!看一看沙鼠,也許對我們倒是一種意外的提醒。如果有一天你過得非常不順,不要把鬱悶情緒壓抑在心中,釋放出來,講給你的朋友們聽或者出去散敝心。
行 走
人類的高貴和尊嚴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直立行走。
人活著就是為了在世上行走。人能指夠邁開兩條腿堂堂正正地走,不必像蝸牛、烏龜、蛇、壁虎那樣怪模怪樣地爬行,這是上帝對人類的特殊恩寵。人類的高貴和尊嚴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直立行走。不可想象,人類如果隻能在地上用肚皮爬行,或者像一般的動物那樣用四隻腳行走,他們有可能進化到今天這個樣子嗎?
但是人類正在不知好歹地把行走看作一種負擔,一種麻煩。如果說踩自行車還多多少少保留了行走的性質(必須用兩隻腳用力地踩),那麼坐火車、汽車、飛機和騎摩托車、助動車、電動車就完全取消了行走。人類中的一部分,除了在家中從臥室到客廳走幾步之外,已經不知道什麼叫行走了。動物和人類的進化遵循著一條共同的規律:身體上使用較少的部位會越來越萎縮、笨拙,使用較多的部位會越來越發達、靈敏。我們不妨想象一下未來人類的尊容:又短又細的雙腿,向前凸出的肚子,碩大而又沉重的腦袋仿佛要把整個身子壓垮。女性的窈窕柔美和男性的健壯英俊僅僅出現在人類的記憶之中,假如要演一部反映20世紀或20世紀初人類生活的電影,恐怕再也找不到身體跟今天的人類相像的演員了。
我的童年是一個行走的童年。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江南水鄉,人們除了偶爾以舟代步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任何交通工具。我們走啊走,在陽光下走,在風雨裏走,在白天走,在黑夜走,走彎彎曲曲的田埂小道,走綿綿無盡的古驛道、古纖道或者新開辟的機耕路。我們一個人走,兩個人走,或者一群人走。一口氣走上三四十裏是常事。我們邊走邊長大。雖然我們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但我們還是比現在營養過剩的孩子們要健康得多,這全賴行走的恩賜。
在行走的過程中,我們跟大自然建立了愈來愈深厚的交情。在春天的田野上,我們一邊行走一邊比賽誰能找到更多的蠶豆“耳朵”,或者一把把地割下青翠鮮嫩的馬蘭頭準備帶回家做菜肴;夏天,我們到荷塘裏采幾張闊大的荷葉頂在頭上遮擋火辣辣的太陽;秋天的夜晚,我們一邊行走一邊聆聽蟋蟀的歌唱;冬天的行走索性就是一場持續不斷的打雪仗的遊戲了。現在我們坐著各種車輛趕路,我們跟田野裏生長的一切保持著一段不可親近的距離,那些美好的植物在我們眼前稍縱即逝。我們坐車趕路的目的是為了節省時間,但實際上,我們減少了與美好事物接觸的時間,我們恰恰是在真正地浪費時間,因為人活著的意義就是盡可能多地擁抱和親近最美好的事物。如果我們在田野,在草原,在樹林,在群山之間,在河流之畔左顧右盼,流連忘返,或者陪伴著一位氣質不俗、品行高貴的朋友慢慢行走,推心置腹地交談,那該是多麼美麗的人生境界!讓飛速旋轉的去飛速旋轉吧,讓一日千裏的去一日千裏吧,真正的人生需要的是從容地行走,細細地感受,需要腳踏實地,步步為營。
我並不反對某些方麵(比如經濟建設)的現代化速度,但現代化速度應當以保證人的生命質量為前提,任何有損於人的生命質量的速度都是得不償失的。減少甚至取消行走顯然大大影響了我們的生命質量。沒有行走的日子,我們生活的大地上隻能瘋長不能結出果實的植物,我們靈魂的河流上隻會塞滿一無用處的水葫蘆。讓我們熱愛行走,驕傲地行走,正如法國詩人蘭波在一首詩中寫的那樣:
我走了,雙手插在空癟的衣袋裏,
外套的襤樓顯得格外神氣。
我在蒼天下走著,繆斯,我是你的信徒,
哎呀呀,我夢想過輝煌的愛情!
我們還能年輕多少天?
你錯過的不是一個吻,也不是一段情,而是年輕時候一顆坦然真誠的心。
有人說: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就像流水,青春就似漏沙,不知不覺中就度過,度過了那些當時惘然,來日追憶的日子。
我問的是:我們!我們在一起,還能年輕多少天?
世界很小,來日總有重逢再見的時候,可那時……我們在不同的環境裏,又帶著怎樣歲月的風霜和人世的滄桑?
命運有緣,讓我們能夠在都年輕的時候,聚在這裏。都一樣的純潔活潑,一樣的熱情開朗,一樣的精力充沛,一樣的煥發光彩。你是否曾想過:這是一件多麼不易再求的事?
路,終究向前;可年華已去,身邊的,也不會是現在的這些陪伴。不是說朋友難得,而是和我們一起走過青春的朋友,一生又有幾個?
想到這兒,就忍不住要拉上朋友們去一家小酒店,一醉二醉還醉!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少些妄念和奢求,不傷害別人,別為難自己,用善意和友情珍惜和善待這一次的共度?讓彼此的心中,不留那麼多的遺憾和殘缺,隻保留一些最美好的記憶,永遠地閃光,在生命裏刻骨銘心。記住每一個人的好,記住他們給你的次次感動,你原諒了一切,自然無怨無憂。因為我們實在沒有多少日子,再能夠和這些人這樣的在一起!
曾經給別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幾個年輕人一起去山裏玩,曆盡坎坷艱辛,忽然來到一個壯觀美麗的瀑布前麵,他們被這風景激動得歡呼雀躍。一個男孩忍不住對一個女孩說:真想吻你一下?女孩說:不行,我要留給今生娶我的人,我必須是完整的啊。另一個女孩看著這個男孩,男孩說:你呢?那個女孩就輕輕吻了他臉一下。
很多年過去了。這兩個女孩都成了老婦人,她們有一天相聚了。第一個女孩說起這件事,突然說她發現自己很傻,原來錯過了一件很浪漫的事,錯過了一個吻。另外一個女孩說:你錯過的不是一個吻,也不是一段情,而是年輕時候一顆坦然真誠的心。
百分之一的希望
希望就是希望,無所謂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如果別人告訴你,隻有百分之一的希望,那麼你會認為它是有希望,還是沒希望?
戰時在桂林,等車非常困難。有一天在馬路上看到一張小招貼,說有一部車子開昆明,還有三個空位。招貼上的日子已經過了好幾天了,哪裏還有什麼希望。誰知正是人人看了都以為沒有希望的這三個位子,居然還有兩個空著,正等著我和一個女同學——兩個抱著何妨一試的心理去碰碰運氣的人。而且,由於這次長途旅行,那位女同學變成了我的妻子。
又有一次,我的一個朋友急於要去某個城市,而交通卻極其不便,等好幾個月也難得有一次機會。終於我聽到一個消息,我服務的那家公司買了兩部新車,正好要開到那個地方去。我趕快去找運輸部的主任。可是,他對我說:
“遲了,太遲了,老早都滿了,都是我們自己公司的眷屬。”
我沒有立即走開,我嚐試著去捕捉那個看不見的希望。在我臨走以前,他才說:“這樣吧,你讓你那個朋友明天一早帶著行李來,如果臨時有人沒來,他就可以走了。不過,這隻是百分之一的希望。”
回去之後,我問朋友們:“你們說,這件事到底是有沒有希望?”
“百分之一的希望就等於沒有希望。”
“希望就是希望,無所謂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我呢,我一個晚上沒有說話,這兩種觀念不斷地在我心中鬥爭。而一個人對於明知沒有希望的事,是很難提起勁兒去做的。
第二天,我起得很早,天還沒亮。我們決定去試試,隻當做一次演習好了。我們要走很遠一段路,還要扛著行李。一路上我們都不想講話,一個不知成敗的等待,盤據在我們心中。我們緊張而又沉靜地等著,等著。兩部車停在街邊,要走的人一批跟著一批來了,大家都充滿了興奮。隻有我跟我的朋友不斷地看著手表。
已經到開車的時間了,我們隻等車子開動,證明我們的希望是完全破滅了。正在這時,那個主任過來了,大聲向我說:“你的朋友呢,叫他趕快交費吧,有一個人沒有來,我們再等一刻鍾,如果他還不來,那就是你朋友的了!”
我們交了錢,卻還不能高興,反而更加緊張。要是那個人終於趕到了呢?
漫長的一刻鍾之後,終於,我的朋友上了車。回去之後,朋友們都驚異、懷疑,說我在撒謊。這時我才知道他們全體都不相信這是可能的,包括那個說“希望就是希望”的人在內。雖然如此,我還是非常感激他那句話:
希望就是希望,無所謂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尚京)
光陰的故事
時間將怎樣對待你我呢?這就要看我們自己是一什麼態度來期許我們自己了。
一鍋米飯,放到第二天,水汽就會幹了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問題;第四天,我們幾乎可以發現,它已經變壞了;再放下去,眼看就要發黴了。
是什麼使那鍋米飯變餿變壞——是時間。
可是,在浙江紹興,年輕的父母生下女兒,他們就在地窖裏,埋下一壇壇米釀的酒。十七八年以後,女兒長大了,這些酒就成為女兒婚禮上的佳釀。它有一個美麗而惹人遐思的名字,叫女兒紅。
是什麼使那些平凡的米,變成芬芳甘醇的酒——也是時間。
時間到底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魔術師呢?都不是,時間隻是一種簡單的乘法,使原來的數值倍增而已。開始變壞的米飯,每一天都不斷變得更腐臭;而開始變醇的美酒,每一分鍾,都在繼續增加它的芬芳。
在人世間,我們也曾經看到天真的少年一旦開始墮落,便不免愈陷愈深,終於變得滿麵風塵,麵目可憎了。但相反的,時間卻把柔和的笑痕,體諒的眼神,成熟的風采,智慧的神韻添加在那些追尋善良的人身上。
同樣是煮熟的米,餿飯與美酒的差別在哪裏呢?就在那一點點酒曲上。
同樣的父母所生的,誰墮落如禽獸,而誰又能提升為完美的人呢?是內心深處,緊緊懷抱不放的,求真求善求美的渴望。
時間將怎樣對待你我呢?這就要看我們自己是一什麼態度來期許我們自己了。
窗口裏的風景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值錢的大多是那些不相幹的東西。
太湖之濱有一別墅群,依山而築,青磚紅瓦。在拍賣會上,這18棟麵積相同,結構一樣的別墅競拍出18種價格,最高的98萬元,最低的48萬元。那棟價格最高的到底好在何處?原來站在這棟房子的窗口,波光浩渺的大湖可以盡收眼底,而其他的房子就沒有這個優勢,多出來的50萬元,原來是一窗風景的價格。
你是否發現這樣一個道理: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值錢的大多是那些不相幹的東西。有時人類所追求的往往也是這些額外的不相幹的事情。一位老翁,冒著大雪,獨坐在小舟上垂釣,身子凍得瑟瑟發抖,他真的那麼急於吃魚嗎?我想他真正尋求的絕不是魚,肯定是魚之外的東西。
讓人賴以生存的本是陽光、空氣和食物,然而人類時常讚美的卻是月色和星辰,月光下的漫步,星光下的遐想。對人類而言,好像真正美好的回憶都在這些無關的東西上。男女組成家庭,有了房子、家具及其他日用品好像還不夠,還需要愛情。愛情是什?愛情不是油,不是麵,不是茶,不是知識,不是智慧,不是邏輯,它好像什麼也不是,但是就是這種什麼都不是的東西,人人都在追逐。
人生的意趣確實全在那些不相幹的事情上,確實全在那些看似無關的東西上麵,人與人之間的較量有時也是這樣,不是你擁有的實實在在的某種東西的較量,不是金錢、權力、房子的較量,而是與此無關的人格、品行、道德的較量,就像湖畔的那幾棟房子,最終值錢的是那個窗戶所含的風景。
變是好事
一扇門如果關上,必定有另一扇門打開。
你說過多少遍“要是我們的生活能恢複如常……”卻不知生命永不再回到任何地點,任何時間?變是宇宙間最恒久不變的事。明白了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沒有一樣東西會停留不前,隻會隨時光流逝,我們就必須接受一切變化。由於兩樣東西永遠不可能在同一空間同時並存,才會推陳出新,讓我們有機會成長。
琳達的丈夫要調到距她的親友千裏之遙的一個城市去,令她沮喪非常。她肯定自己會很苦惱,她激烈抗拒,甚至暗自希望丈夫不要帶她一起去。
後來有一位朋友勸服了她,說太陽雖在一個生活領域落下,卻會在另一個生活領域升起。她於是決定盡可能體麵地接受這個改變。
為了交新朋友,她參加了繪畫班。在繪畫班裏,她顯露出她從沒夢想到自己居然有的才華。不久之後,她老師籌備了一次畫展。琳達的作品竟然大受歡迎,從此許多人向她求畫,委托她畫海景,她很快就成為人們爭相羅致的水彩畫家了。
“我當時多麼幼稚可笑,”她寫信給她母親說,“這次改變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發揮自己可能永不會發現的才能。”
假如我們學會欣然接受變化,從中求富,對眼前的種種難題和煩惱就能處之泰然,因為我們知道“這一切都會過去”。
記住,一扇門如果關上,必定有另一扇門打開。(維維安·布奇安)
讓生活之泉涓涓不息
昨天是曆史,明天是謎語,而今天是禮物……
生活就像是在空中拋接五隻球的遊戲。這五隻球分別是:工作、家庭、健康、友誼和精神。將五個球同時在空中拋或接的確是一門藝術。不久你會發現:唯有工作是一個橡皮球,掉在地上還會彈起來;而其他四個球都是玻璃的,掉在地上便會留下疤痕、裂縫,或摔得粉碎,總之不可能再恢複原樣。所以我們要努力保持自己的平衡,才能把它們都在手裏玩得轉。
那麼該怎樣去做呢?
不要總把自己與別人比較,這樣會愈看自己愈不值錢。如同你的指紋一樣,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不要根據別人認為重要的東西來製定自己的追求目標,而應當努力去爭取自己覺得最好的東西;不要以為最接近自己內心的東西與生俱來,可以像自來水一樣隨時予取予求。要如同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維護它們。失去它們,你就會變成隻有心髒而沒有心靈的行屍走肉。
不要勿匆忙忙地過一生,以至於忘記自己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生命不是一場速度賽跑,而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旅程。
不要耽於昨天或明天而任憑今天從指間流走。每一天隻過每一天的日子,你總會享受到所有的日子。生命不是以數量而是以質量來計算的。
如果你還可以付出,就不該輕言放棄。直到你停止努力的那一刻,什麼也沒有真正結束。
不要怕承認自己並不完善,我們就是靠一根脆弱的細絲相互連在一起的。
不要對自己說不可能找到愛情而就此永遠關閉大門。得到愛情最快的方法是給予,失去愛情最快的方法是像對待硬幣一樣緊緊捂住口袋,保持愛情最好的辦法是給它插上自由的翅膀。
不要忘記:一個人最大的感情需要是得到他人的理解。
不要怕去學新的東西。知識沒有重量,是可以隨身攜帶的寶藏,沒有人會被它壓垮,而且愈多你愈身心矯健。
昨天是曆史,明天是謎語,而今天是禮物,所以在英語中我們把今天稱之為Present。(布裏安·戴森)
被遺忘的下午
除了專注,成就偉業沒有別的秘訣。
我在巴黎學習的時候,已經發表過不少文章,有很多人讚揚。有幾篇我自己也認為不錯,但總覺得應該還能寫得更好,隻是苦於無人指點,於是我暗自留心,渴望找到成為大師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