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九輯 感知幸福(3 / 3)

幸福與財宮不能同步的一個根本原因,或許可以用客觀的經濟術語來表述:人們生活中所真正企盼的,無論是愛情、友情、尊重、家庭、名望或樂趣等,都是無價的,不經過市場流通的。如果未標價碼的東西你無法買到,那麼,即便再有錢恐怕也無能為力。

想必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無標價也無法用錢買到的應該是愛。人類對愛的需求或許不僅僅是情感上的需要。在2000年出版的一本極富創意的名為《愛的普遍法則》的書中,三位心理學家作者提出,愛其實是生理的自然需求。“愛是同時發生的相互製約,一個滿足另一個的需要,因為沒有人能夠自給自足。”人與人相處時是最快樂的,哈佛大學的研究員愛德華?威爾遜稱之為“親生命假設”。這個假設認為生物有著一種與其他生物親近的渴望,而人類需要人與人之間親密的聯係。

經濟的繁榮很可能會促使越來越多的人獨自生活、獨自工作和獨自娛樂,但卻使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失去更具有價值的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生活就好比住在一個宮麗堂皇的酒店裏,卻享受不到美好時光,因為旅途沒有其他同行人。(格雷戈·伊斯特布魯克)

幸福是個彎彎繞

幸福在這裏拐了一個彎,頭也沒回就離開他們三個飛走了。

這個故事發生在19世紀40年代的美國。青年亨特遇上了天真活潑的大家閨秀郝斯達,他著迷了,可他家境貧寒又沒讀過什麼書,也沒有一個像樣的職業,惟一有的是對她的一往情深。就憑這一往情深居然也贏得了郝斯達的芳心。

亨特向她的父親懇求允許他們成婚時,老郝斯達決意不肯,隻被亨特的執著所難才提出一個簡直無法辦到的條件:為了不讓我的女兒跟了你受苦,你必須10天內賺來1000美元!亨特驚了半天沒有說話,就是50美元他也沒辦法拿出來啊。出於隻能如期務必成功的願望,以及對婚後幸福的憧憬,他想到一條惟一的出路:發明一件能賣上錢的東西。可10天怎發明得了一件東西呢?他日夜苦思,終於想到了人們在大喜大慶的日子胸前佩戴緞花所用到的別針。那時候大家用的是大頭針,外觀醜,易脫落,也不安全,應該有一種更好的別針來替代它。有了這個目標以後,就像有了神助,他邊想邊做,居然隻花了三個小時便設計出了現今仍在被全世界廣泛采用的安全別針!

亨特帶上他的發明找到了一家緞花商店老板。老板看了亨特的樣品大感興趣,當即表示願意買下這項發明,先付500美元,以後再享有銷售款的3%的專利費。要錢心切的亨特沒那個想法,說,不,我隻要1000美元現金就夠了。緞花店老板笑著答應了。不過他對亨特說,你以後會後悔的。亨特堅決表示,我決不後悔!

亨特當即拿到了1000美元,順理成章地成了小郝的丈夫,老郝的女媚。

故事本來很圓滿:亨特憑自己的能耐力克刁難得到了自己的所愛;老郝斯達看到了一個並非等閑之輩的女媚;郝斯達也可以自傲她不被表象所惑的眼力。然而故事還有後一部分,老郝斯達聽到了亨特獲取1000美元的經過以後,對他說,你怎麼就要了這該死的1000美元,留下永遠能生財的專利難道不更好些?亨特,既然緞花店老板那樣說了,你可以去重新簽約,現在就去,還來得及。可亨特說,這都是我明明白白對老板說了的,怎麼能不守信,反悔?

老郝斯達一再勸說,亨特堅持沒有再去。

為此,老郝斯達很不高興,對亨特有了新的不滿意。以後凡談及這事就忍不住要罵:一個傻瓜。郝斯達呢,由於婚後的亨特不再有那種願望和激情,也再沒有過什麼發明。他們一直生活在貧困之中。如果有那3%的專利,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了。過慣了富裕生活的郝小姐怎承受住明明可以富裕卻被父親的脅迫和丈夫的粗疏所斷送的事實呢,以後多年她一直在抱怨,抱怨她的父親、她的丈夫,昔日的天真活潑一去不複返。亨特本來是一個快樂的青年,但是,耳邊身邊時不時總有不滿飛來,幸福的光環蕩然無存,快樂也大打折扣。

幸福在這裏拐了一個彎,頭也沒回就離開他們三個飛走了。這一飛卻冷不丁飛進了緞花店老板的懷裏。其實,這位老板隻是憑直覺感到了安全別針的前途,並沒有刻意追求,甚至還當麵勸說亨特別大意。

故事發生在他們4人身上,我們其實也有過。

幸福日曆

回憶往昔的幸福未嚐不是一種幸福。

1986年3月12日,我在工作方麵遭受了一次大挫折。不必談它了,我不想對挫折反複回味。我花了一個小時為自己惋惜,我的一切努力統統落了空,隻剩下惋惜了。然後,我從辦公室牆上取下一個特殊的日曆,讀著日曆上標明的幸福,一股自豪感油然升起。

我把這個日曆稱為“我的幸福日曆”。1982年在一次工作挫折後,為了從失敗中振作起來,我創造了這個日曆。首先買了一本每天日期旁有大空格的日曆,然後,我在空格裏填上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我和誰一起感到非常幸福。數年之後,我會收集到365個幸福的日子。

剛開始,這工作很簡單。在我的幸福日曆剛開頭的地方,我寫下這樣一句話:“我隻算幸福的日子。”這是我在兒時看見的一句銘文。這樣,我把所有日記查遍,又研究了從父親那裏弄到的一堆日曆。父親在我9歲時參軍離家,走時,把他用不著的1944年的日記留給了我。在我的日記上,1945年2月15日這天後邊寫著:緊緊擁抱的日子。

從這一大堆紙堆中,我收集到自己生命中的許多幸福日子,從兒童時代到1982年。我把它們列表抄好。然後,我製訂了一個簡單的三步驟計劃來繼續收集幸福的日子。首先,每個月末,我挑出這個月3~4天最幸福的日子。然後,把它們寫在那個月開頭的地方。舉個例,1982年1月的開頭是這樣寫的:“邁克爾和T·H一起慶祝假期來臨”和“海德同我一起慶祝維吉爾的生日”。邁克爾和T·H-—托馬斯·亨利是我們的兒子。他們1月1日和2日抱著吉它自彈自唱,自我陶醉。海德是我的妻子。我們1月11日為我們的朋友維吉爾·巴內特歡度生日開了一個小慶祝會。

在新年的第一天著手進行第二步。把每個月首記下的那三、四天分類,再把這些日期登入“幸福日曆”。做這個比每年例行的新年宣誓有意義得多。

可你這是在幹什麼?他們總是問我,“把幸福的日了登進去就完了嗎?”沒有完。還有第三步呢:我把新的幸福日都記在日曆的後麵。記滿了這個幸福年後,我再開始第二年,當然,一個人不會有好幾年幸福的日子。

下麵是我記下的一些幸福日子。有了這些幸福,完全可以組成一個幸福年。當災難接踵而至時,它能使你保持奮鬥的勇氣。而你當然知道,生活中災難是不可避免的。

一月:1966年的30日最幸福。日曆上寫道:“和兒子們一起溜雪撬。邁克爾,4歲;T·H,3歲。”那一天,我讓兩個孩子從背後摟緊我,然後從亨利·哈德遜塑像那裏沿著雪坡一直溜到大柵欄。

二月:我的生日是2月7日,很榮幸地與查爾斯·狄更斯同日。1971年2月6日,我和妻子舉辦了一次聚會,這次聚會被朋友們稱為“一次慶祝查爾斯·狄更斯誕生的化妝聚會”。我化妝成匹克威克先生,我們的朋友莫裏·布魯斯勞化妝成索威伯裏——《奧列佛·退斯特》中的殯葬承辦人。那是一個十分美妙的夜晚。也就是在那一天,我明白了一條真理:擁有好朋友便是一種幸福。

三月:1985年3月27日,我看見灰鯨群遊離加利福尼亞海岸。我的心狂跳不已。我至今不明白景象怎麼會創造出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之一。可它確實創造了幸福,完整的幸福。

四月:1959年4月8日是至今為止我最幸福的工作日之一。我作為記者,參加了洛克福德學院授予卡爾·桑德伯格名譽學位的儀式。在參觀本地的一個博物館時,桑德伯格盛讚了一些木刻。這些木刻的作者是洛克福德地區一位退休農場主艾克塞爾·法爾普。

盡管按計劃老桑德伯格應休息一下,然後馬上參加儀式,但他堅決放棄了休息,前去拜訪這位退休農場主,告訴他,他的木刻非常出色。在那一天我明白了擠出時間向別人表示感謝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我的報道上了頭版,我還因此而贏得一項寫作新人大獎。

五月:1959年5月7日,我去為一個學院關於安提戈涅的論文寫評論。這篇論文是個來自伊拉克巴格達的女學生寫的,她的名字叫海德·娜莎姆。我對她的評論相當好。這次評論成為我娶她為妻的思想基礎。光輝的一天。

六月:1956年6月2日,我從學院畢業。光彩的一天。而且,這一天還是我母親的生日。29個6月過去了。像所有的月份一樣,它們有幸福和不幸福的日子。1985年6月6日是最幸福的一天:海德和我邀請了母親同我們一起去參加T·H從哈佛大學畢業的典禮。

七月:1980年7月4日,我從加利福尼亞飛往紐約。整個航程碧空萬裏,5個小時的飛行時間我一直把鼻子貼在舷窗上,這樣度過了那個美國獨立日。

八月:1984年8月15日,我和海德乘飛機到了倫敦。我們去看了滑鐵盧大橋,接著吃了一頓早餐:牛排和雞蛋。然後,我們走進預定的旅館房間,像孩子一樣入睡了。

九月:1985年9月27日,台風剛剛過去,我和妻子向哈德遜河漫步而去。一切都變得灰白,然後藍天漸漸露出臉來,河邊還有一個人,他興高采烈地衝我們喊道:“這是我最喜歡的天氣!我愛台風過後的大地!”

他使我記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去理發,理發師吉米·英格哈德告訴我,就在一個這樣的日子,他看見我的奶奶為一個產婦接生後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這時,我的爺爺衝我奶奶大聲喊道:“這是我最喜歡的天氣!我愛台風過後的大地!”

真想知道那天是幾號。如果知道,我將把這個日子記入我的幸福日曆。為了支持爺爺。

十月:1965年10月16日,我和海德帶著幼兒去散步。忽然,她喊道:“你們聽!樹葉的沙沙聲。”我把她的這句話記到一個信封上。17年之後,我又從故紙堆裏發現了這個信封,於是,我把16日命名為“優雅的落葉日”。

十一月:1984年11月4日,我聽見我家小樓對麵一棵樹上一隻模仿鳥還在高唱。這種模仿鳥是美洲特產,善於模仿其它鳥獸的聲音。我聆聽著。它接著唱了七首不同的歌曲,然後又從頭開始。我衝上樓去取我的錄音機,可等我出得門來,模仿鳥已經飛走了。我又學到了非常重要的一課:聆聽鳥類歌唱,千萬不要錯過機會。

十二月:像所有的人一樣,我的假日總是愉快的。可我不能說所有的假日都是幸福的。不過,1985年12月24日的聖誕節真令我難忘。我們那天晚上玩字謎遊戲。我的外甥女耶斯門·拉薩姆10年來頭一次參加。我們玩的是電影片名。

我的內弟喬·基丁亮出了他的秘密武器:1946年拍攝的平庸影片,根本沒在電視上放映過,所以看上去喬是勝券在握了。

這時,耶門尖叫道:《迪克·特蕾西遇見克魯巴》!

我們大吃一驚。她怎麼會知道這部片子!喬上次使用他的這個秘密武器是在1975年,當時大家誰也猜不著,結果喬的一方大獲全勝。那時耶斯門頭一次參加我們猜字謎。那年她才9歲。

答案很快找到了。9歲的耶斯門當年也和我們在一方。10年來,她一直念念不忘喬最後獲勝的洋洋得意的神態。她發誓要打敗喬。所以,在這10年中一直記著這部片名。這一回,是我們大獲全勝。

有了幸福日曆,一個人可以更有勇氣去麵對嚴酷的日子。是的,今年今月的今日,也許所有倒黴的事都壓到了我的頭上,但是,災難無法壓倒我,因為在這之前,這個月的這一天我曾經非常幸福。而且,我們可以堅信,將來某一年,這個月的這一天還會更加幸福。(約翰·卡內因)

他們掌燈 我們走路

隻有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普通時,我們才有走向偉大的可能。

我惟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我記不清這是哪一位哲人講的,但他的話卻使我明白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學無止境知無涯。任何時候,人當以謙虛為美德,以求學求知為修身之本,以寬容大度為做人之要。向前走,也不要忘了扶一扶道路邊的樹;駐足時,請用心感知道路邊的風景。隻要是一顆真誠的心,便會擁有春華秋實;隻有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才能真正擁有所知。

我回首自己走過的道路,好多時候妄自尊大,結果是貽笑大方;好多時候虛懷曠達,往往備受讚譽。那麼,我何不扶正自己高傲的頭顱,平視人群,仰視高山,何況我本身便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平常人,盡管我有著一種高傲的骨血(這是我自己對自己的感知和認可,雖然我是農民的後代,而且我一貫認為自己就是農民,可這並不影響我骨血的高傲),但我還是一個極平常的普通人。

偉大雖難企及,但渴望會給人以動力。

不過我相信,做一個普通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隻有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普通時,我們才有走向偉大的可能。

有時我想,做一個普通人沒有什麼不好,但有一顆普通心就不好。人雖處逆境而不氣餒,有一顆堅強心;人雖居鬧市而不媚俗,有一顆品格心;人雖在低穀而不退卻,有一顆進取心;人雖在浮塵而不墮落,有一顆孤傲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雖是普通人,置身須向極高處;心是平常心,誌當存在高遠處。

感謝先哲,他們掌燈,我們走路。

受用一生的話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一些話,它們突如其來,在不經意間打動了你,然後改變了你的一生。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一些話,它們突如其來,在不經意間打動了你,然後改變了你的一生。在遇到它們之前,你活得不明不白,如在暗夜獨行,一旦遭遇,你就如遇導路的知音,終生活在這些話裏。

“你必須有一份不以此為生的職業。”

有人在定義“知識分子”時,設定了這一準則,我幸運地在大學四年級的時候讀到了它。它的意思非常之明確:一位知識分子要保持獨立的思考精神和發言姿態,便必須在經濟上首先實現獨立。這句話是如此的讓我刻骨銘心,以至於影響了我之後的所有職業態度和生活選擇。

“你是三十歲以下最著名的美國男士。”

這句話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對26歲的《新共和》編輯沃爾特?李普曼說的。我是大學時期在翻《李普曼傳》時讀到的,也許沒有一個新聞從業者不以他為職業的偶像。於是,這個場景成為我走向職業場時最大的夢想。與此相關的另一句更耳熟的話則是張愛玲說的:“出名要趁早,遲了快樂也會少一點。”

“一切改革都是從違法開始的。”

我在走遍了中國26個省份之後,仍然對這個國家正發生的一切懵懂不解,直到有一個傍晚,我跟創辦了第一個中國農民城卻又被官方人士不斷“追殺”的溫州龍港鎮鎮長陳定模在一間街邊小鋪上喝酒時,他衝口說出的這句話,讓我酩酊開竅。從此之後直到今日,我考察中國改革史,無一不是從這句話開始,而我竟還發現,當今所有的社會後遺症和原罪也無一不與此相關。

“生命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這是台灣黑鬆汽水的一句廣告詞,在聽到它之前我一直被職業和工作所驅趕,我不知道生活的快樂半徑到底有多大,什麼是有意義的,什麼則是無效的,我想,這種焦慮一定纏繞過所有試圖追問生命價值的青年人。是這句廣告詞突然間讓我明白了一切,生命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浪費,你需要判斷的僅僅在於,這次浪費是否是“美好”的。當我每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便問自己,你認為它是美好的嗎?如果是,那就去做吧。

“如果99%的經濟學論文沒有發表,世界照樣會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

張五常的話讓我放下了對自己職業的無妄執著。在此之前,我對工作充滿了莫名和不著邊跡的使命感,總以為天下的變革都是從這些思想開始的,張五常的話讓我突然明白,曆史其實有它的邏輯和軌跡,我們所能為的,無非是論證它的慈悲與邪惡。當那些文字從我們的頭腦中釋放出來的時候,我們便已經盡職,它的機遇與事實的結局已經與我們無關。

“再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裏。”

記不得是不是寫《窮爸爸富爸爸》的羅伯特?清崎說的,反正這句話的出現最終改變了我的個人理財觀。盡管我對富人從來沒有任何好感,但是我還是要承認,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進步都是他們創造的。你去全世界看遺留下來的文明遺跡,沒有一個不與財富和權力有關。我所希望的自己是,站在富人堆裏,但永遠懷著廉恥之心。

“好朋友,見一麵,少一麵。”

這是一句大實話,乍聽上去很難聽,但是一細想卻是一條真理。吃飯的時候,我就想“吃一頓,少一頓”,快樂的時候,我就想“這樣的快樂有一場,就少一場了”。西方人說“珍惜當下”,中國古人說“人生苦短,秉燭夜遊”,說來說去其實都是一個道理。當我在30歲那年聽到並認同這句話的時候,其實便是皈依了一種生命觀。

“我最大的錯誤,是沒有花光所有的錢。”

寫出《城南舊事》的林海音一生當編輯、做刊物、辦出版社,把賺來的錢換成了二十多套房子。到65歲,她突然宣布關掉出版社雲遊四海,每過幾年錢花光了,她就賣掉一套房子。到82歲去世時,竟還有數套房子沒有賣光,於是留下上述遺言。我讀到這段軼事時,竟非常感慨。我喜歡的作家沈從文去世時,弟子問他,還有什麼遺言。這位畢生倔強的湘西人說:“對這個世界,我已無話可說。”相比沈老頭和李老太,我更羨慕早年的前者和晚年的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