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不管處於什麼樣的地位,都自覺不自覺地與周圍的人發生著關係。隻有了解人,研究人,懂得所謂人情世故,你說話辦事才有底氣,才少出差錯。
古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生活中離不開“人情”二字,不懂不察人情是不可以的,因為人情是無形的東西,要想掌握人情世故,就必須下工夫努力研究和讀懂它,並在生活中活學活用,這樣的人才能受人歡迎,才能有人緣。
通曉人情,就是要有一種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情感體驗的態度。從正麵講,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好像肚子餓了要吃飯,應該想到別人肚子也餓了,也要吃飯;身上冷了要穿衣,應想到別人也與你一樣。懂得這些,你就能“推食食人”、“解衣衣人”。劉邦就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在韓信眼中是個通曉人情的人,並且劉邦還使韓信欠下自己的人情債不忍背叛。
漢王四年,韓信平定了齊國,他向漢王劉邦上書:“我願暫代齊王。”劉邦大怒,轉而一想,自己現在身處困境,需要韓信,就答應了。韓信力量更加壯大。齊國人蒯通知道楚漢相爭的勝負取決於韓信,就對韓信說:“相你的‘麵’,不過是個諸侯;相你的‘背’,卻是個大福大貴之人。當前,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在你手上,你不如兩方都不幫,與他們三分天下,以你的賢才,加上眾多的兵力,還有強大的齊國,將來天下必定是你的。”
韓信說:“漢王待我恩澤深厚,他的車讓我坐,他的衣服讓我穿,他的飯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的車要分擔人家的災難,穿人家的衣服要思慮人家的憂患,吃人家的飯要誓死為人家效力,我與漢王感情深厚,怎能為個人利益而背信棄義。”
過了幾天,蒯通又去見韓信,告訴他時機失去了便不再來,韓信猶豫不決,隻因漢王對他情深義重。
姑且不論劉邦以後為什麼處死了韓信,但就人情世故而言,劉邦很成功,他能令韓信在想到背叛時心中產生愧疚,不忍去做。
通曉人情從反麵講,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愛麵子,就別傷別人麵子;你要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別人。然而,“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事,並不是沒有人做。
項羽就是其中之一。雖然他有“霸王”的美稱,卻隻有霸者的習氣,沒有王者的風範。他自己想稱王,卻想不到手下的弟兄也想做官。該賜爵的時候,爵印就在他手中,棱角都磨損了,他還是舍不得頒發下去。
因此,與其說項羽敗給劉邦,還不如說他輸給了人情。
通曉人情還不夠,有的人既通又曉,但自視清高,懶得做。人情是做出來的,需要有廣泛的人緣。
有人緣的人,才會廣交朋友受人歡迎。
話雖這樣說,但人情得“通”,人緣得“有”,是不能守株待兔的,天上不會掉下一塊餡餅,而且剛好掉到你的嘴巴裏。人情要去做。
做人情,前提便是察言觀色、消息靈通。
察言,便是“聞一知十”;觀色,便是“見麵明意”。真正地做到了這一點,讓你的朋友欠個人情給你,簡直太容易了。
李先生與趙先生在一家商場相遇,趙先生帶著他的獨生女,兩人邊走邊談些生意上的事情,當經過時裝櫃台時,李先生注意到趙先生的女兒目光專注地盯著一件紅色的款式很新穎的衣服,露出欣喜、羨慕的表情。第二天,李先生來到趙先生的家,送給趙先生的女兒一件紅色的款式新穎的衣服。趙先生的女兒很開心,當然她沒想到,她的父親有一天要禮尚往來,將這個人情還上。
生活中我們應該正確區別通曉人情世故與世故圓滑。世故圓滑的人多表現為玩世不恭、逢場作戲、使手段、弄權術、八麵玲瓏、無視原則等。而通曉人情世故的人充分地了解人的本性、人性的弱點等,他們知道人們喜歡什麼、厭惡什麼。從而能揚長避短、恰如其分地處理好人際關係,也會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成就己事。所以他們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能做到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禮尚往來:保持聯係是強化感情的“催化劑”
保持聯係是強化感情的一種重要方式。在生活中我們同朋友、同事、同學保持經常的聯係,對融洽關係、建立感情、更深地增進彼此的友誼,以及不斷擴展自己的社交領域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般來說,當我們初識一群人時,交際中進展速度跟接觸的頻率成正比。也就是說,如果你跟某位剛認識的朋友從開始時總是有機會接觸的話,你們的關係很快就會變近,形成比較親密的群體。道理很簡單,為什麼你會跟你同辦公室的同事、同班的同學很快形成親密關係,而跟其他同事或同學關係就遠一層了呢?就是因為你們常常見麵,常常接觸,彼此很快就認識了、了解了。人與人之間需要經常互通信息、互相交流,才能保持良好的關係。親戚之間、朋友之間,甚至剛認識的朋友,都要想辦法常常聯係。
為什麼中國人有那麼多禮節,碰上婚喪嫁娶等大事,親戚朋友都要參加,有許多場合還得送禮?這是幾千年來的傳統,這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是親朋好友經常保持聯係的一種方式。如果一戶人家常年關閉門戶,從不和人來往,那隻能是孤立了自己。
要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你必須跟你現在所認識的人保持經常聯係。有空給遠在異地的親人、朋友打打電話,通通信,詢問一下對方近來的工作、學習情況,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互相交流一下,這是很有必要的,這點時間絕對不能節省。碰上親戚、朋友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盡量參加,如果實在脫不開身,最好也寫封信或托人帶點什麼,不然,怎麼算得上親戚朋友。
對方有困難的時候,更應加強聯係,許多人總是喜歡向親人、朋友彙報自己的喜事,而對一些困難卻不好意思開口,要去掉這些顧慮。
當自己的父母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自然不用多說,而當聽到叔叔、阿姨、舅舅等親戚或朋友家有人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應馬上想辦法去看看。平日盡管因工作忙學習重沒有很多時間來往,但親人朋友有困難時鼎力相助或打聲招呼,才顯出你們之間的深厚情誼來。“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關鍵時刻拉人一把,別人會銘記在心的。
另外,常常保持聯係對你自己會有許多好處,和親戚中的長輩經常聯係、談心,一旦你碰上什麼事情,如找工作、找對象等,聽聽長輩、朋友的意見,或者找他們幫忙,對你都是直接或間接的幫助,如果平時沒有聯係,需要時很難找上門去,即使找到,別人也是不會樂意幫助的。
俗話說:“勿臨渴而掘井,宜未雨而綢繆。”想要擁有好的人際關係,需要你用一種誠懇、主動的態度去對待別人,經常和別人保持聯係,這樣方能維係你們的關係,你在遇到困難時也才會有人幫你,這種做法無疑對你的工作、學習會有極大的幫助。
知己知彼:充分了解對方意圖
我們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要想贏得別人的好感,就必須時刻留意對方的興趣、愛好,充分領會對方的意圖和心理,這樣方可投其所好,“對症下藥”。然而,對方的意圖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看穿的,必須下工夫用心去揣摩他人的心理,然後盡量順應他,甚至還可能搶先一步,將對方還沒說出口的話先說了,要辦而未辦的事先辦了。這樣對方一定會很高興,因此你一定會給他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也應做到知己知彼,“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對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交往之道,隨機應變,才能事事順利。比如,在和領導相處時,就要根據領導的性格特點和其好惡,對自己的為人處世方式做一些必要的修正,以便迅速贏得領導的好感,建立起一定的感情。在此基礎上,領導才會有興趣深入了解和考察你的才幹,並使你“英雄有用武之地”。
劉某為人熱情大方,很善於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在調到一個新單位後,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贏得領導的好感和賞識。在做了一番調查後,他得知領導為人保守,就毅然舍棄了長發、牛仔褲等時髦裝束,而以循規蹈矩的形象出現在領導麵前。
在初步贏得領導的好感後,劉某想發揮自己樂於助人、慷慨大方的優點,主動與領導交往,建立友誼。不料,領導為人孤僻多疑,喜歡獨處,對劉某的熱情頗不習慣。劉某碰了幾次壁後,就決心改變策略,去順應領導的性格特點,不再經常圍著領導轉。
後來,劉某發現領導有一個最大的愛好——打乒乓球,於是他苦練了一段時間的球藝,然後頻頻在領導常去的一家俱樂部露麵,並每次都是和領導對陣,切磋球藝。此舉果然奏效,在球來球往中領導漸漸放鬆了心理防衛,與劉某成了朋友。
經過一番交往,領導順其自然地了解了劉某身上的優點和才幹,在工作中對他予以重用。劉某投其所好,出色地把自己推銷給領導,從而贏得了事業上的成功。
由此可見,投其所好,是一門高超的處世藝術。
能充分了解對方意圖,掌握他人心理的人,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會來事兒”的人。生活中沒有誰不喜歡會來事兒的人,他們辦起事來往往是得心應手,無論走到哪裏都是受人歡迎的人,難道你不想成為這樣的人嗎?
以“硬”碰硬:扮“惡”保護自己
西方有一條充滿哲理的諺語:“要使一條線變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它的旁邊畫一條更長的線。”以此類比做人做事,則可發現這樣一個道理:要使一個惡人不敢對你作惡,就要做出比他更惡的樣子。確實,在這個世界上,雖然不能說是惡人橫行,但也難免遇上壞人。
有時候,裝“惡”確實是自我保護的最佳武器。
有一個無賴,他仗著自己練過幾天功夫,會耍幾手拳腳,在一個小鎮的農貿市場上為非作歹、為所欲為。最令人氣憤的是,他總是拎了這個攤上的雞,又拿了另一個案上的肉,卻總是不給錢。誰要向他討,他就說先賒著,以後一塊兒給。可若有誰真向他討要時,他便會大打出手或是想法子弄得你無法在此地待下去。大家對這樣一個無賴可謂敢怒而不敢言。
一次,這個無賴又來到市場上,他走到一個豬肉攤前,指著一塊肉要攤主割下來給他,那位攤主也是位青年,聽他一說,二話不講,操起刀就在案子邊的條石上霍霍地磨了起來。這個無賴見此,隻好站在那等著。此時,攤邊上的人開始聚攏過來,一半是看熱鬧,一半是想親眼目睹一下這個無賴如何橫行霸道。豈知,這位攤主磨了好幾分鍾還沒有罷手。此時,無賴急了,張口就罵,要攤主快點兒。隻見這位攤主不緊不慢地應了一聲,把磨得雪亮的刀往陽光下一擺,一道寒光直照到無賴的眼睛,無賴心中一驚,不由得打了一個冷戰。他又催攤主快割肉,但語氣明顯緩和了一些。攤主操著刀,對著這個無賴想要的那塊肉就砍下去,隻聽“刷”的一聲,一大塊肉齊整整地就被割了下來。更令人叫絕的是,就這一刀,把肉中連著的骨頭也一點兒碴沒掉地砍斷了。見此情形,這個無賴一下子愣在那兒了。事情還沒有完,攤主把肉砍好之後,並不是像往常那樣,把刀擱在案子上就算了,而是出乎意料地朝身邊幾尺遠的一塊木板上扔去。隨著一聲響,那把剁肉刀便插在木板上,與其他幾把並排。哦,原來這是他的刀板。同樣令人奇怪的是,這個無賴並沒有像往常那樣,拿起肉便揚長而去,而是叫攤主稱了稱,乖乖地把錢交了。
究竟是什麼力量使攤主在忍讓之中征服了無賴呢?
人們自然會想到那把刀,以及攤主熟練的技藝。但是,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更多的是攤主那威武不屈的神態和玩刀的技藝,雖然攤主並沒有說一句話,但他卻通過這種無聲的語言告訴對方:我也不是好欺負的。
很多實例證明,說話辦事中,過於老實者未必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如果能裝一回“惡”,以硬對硬,有些時候還會逢凶化吉。
一次,小李出差去某個大城市,剛下車便有人叫站,說他們的旅店在什麼位置,什麼級別,有什麼設施,說得天花亂墜。小李信以為真便跟叫站人打招呼,但叫站人說要先付押金,小李拿出錢來付了押金,誰知小李跟隨叫站人到了那裏一看,全不是那麼回事。什麼星級,什麼現代設施,隻不過是陰暗潮濕的地下室,不開燈連點光線都沒有。小李很懊悔,也很氣憤,小李問叫站人:“怎麼這麼差的條件,這不是騙人嗎?”老板不高興了,看了看小李:“誰騙你了,不是你自己來的嗎?”小李說:“那是聽了你們叫站的虛假之言,再說了,我自己來的,我自己照樣還可以走呀,給我錢!”“怎麼的?”老板樣子很凶:“給你錢?你以為你是誰呀?這裏是大城市,不是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地方。”
小李見這勢頭真有點兒害怕,想退縮以息事寧人,但心裏又不服,於是狠了狠心,決定拚出去了。他學著老板的腔調吼道:“你凶什麼凶,你想怎的?這個城市,不說來過十次,至少也有七八次了,我一點也不生。你別瞎叫,我想退房、要退房、堅決退房,不退我就給工商局打電話了!”聽小李說要給工商局打電話,老板撥弄了一下算盤說:“退房可以,但要交10元錢的手續費。”小李一聽可以退房自然高興,但平白無故地要扣10元所謂的手續費又不甘心,便說:“那不行,如果不是你那接客員把我騙來,怎麼會這樣?要怪隻能怪你的接客員騙錯人了。還有,我受你們的騙這筆賬還沒算呢!”但老板咬定了那10元錢怎麼也不肯鬆口,如此一來又僵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