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采取靈活處世的為人之道察言觀色:通曉人情世故(2 / 3)

時間在慢慢地流逝,小李有點焦躁不安,想就此罷休。正在這時,外麵又來了幾位不知情的受騙者,他及時送給老板一個軟糖嚼,說:“老板,我看還是全退了吧,想你也是明白人,如果我一嚷,那幾位還沒登記的旅客必會自行告退,孰輕孰重,聰明的你不會不明白吧!”最後老板在無可奈何中把錢全部退還給了小李。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出門在外,不宜惹是生非,應盡量保持沉穩一些為好。但有些時候、有些地方、有些人正是摸準了人們這一心理,才硬拿不是當理說,目的就是“宰人”。所以,麵對對方的野蠻粗俗和無理的衝撞,必須以“惡”碰惡,同時堅持原則,據理力爭,絕不能遷就軟弱,當公理戰勝了歪理的時候,問題就自然解決了。

由此可見,由於辦事須立於不敗之地,即便本來並不惡的人也得故意裝出惡人的形象來保護自己。尤其是出門在外,人生地不熟,如果一臉老實相,看上去毫無保護自己的力量,恐怕就會惹人欺負,但是你一裝“惡”,效果也許就不一樣了。

俗話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如果你做人做事總是以一副老實的麵孔出現,就會被人認為你軟弱可欺,別人就會看輕你甚至欺負你。如果你不想有這樣的結果,那麼就要在不同的場合來適時地裝裝“惡”,這也是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措施之一。

未雨綢繆:在感情的賬戶上多存些錢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當一個人被情感的力量感化時,他就會自動自發地做很多有益的事情。也樂於去幫助別人。處於困境當中需要幫助的人,應該學會運用情感的方法,動之以情,才能激發他人的惻隱之心,最終幫助自己完成所要做的事。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情感是一種無形的資產,巧妙地運用這種資產,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回報。

很多朋友覺得,人與人之間就是一種相互利用的關係,何必花那麼多的冤枉心思去搞馬拉鬆式的感情投資?

這是十足的目光短淺,俗話說得好,“平時多燒香,急時有人幫”,“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人際關係好的人都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早做準備,未雨綢繆,這樣在急時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幫助。

好的人際關係是走向成功的基礎,但好關係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須從一點一滴入手,依靠平日情感的積累。

古人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隻有通過不斷的構建和鞏固,人際關係才能牢固。情感投資,聚少成多。有了牢靠的關係墊底,何愁求助無門?

有位剛去美國的朋友來信說:“我們在這兒,沒有什麼社交生活,我們難得去看看朋友,這當然是因為我們初到異境,認識的朋友不多,但後來我聽說,其他的人也一樣……”

我們每星期工作五天,星期六和星期日都去了郊外,這是一般家庭式的生活。就是說,要去郊外,就跟自己的家人去。

我們不能利用假期去探望朋友,因為一到假期,誰都不在家,除非朋友患病在床……

這樣,平時我們也不可能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去看朋友,因為交通太擁擠。

但我們常常和朋友通電話,這是我們唯一可以列入社交生活的內容,我們無事也打電話,哪怕是寒暄幾句,或者講些無關緊要的事。

但如果有什麼事發生,我們會立刻聚在一起的,比方上星期我兒子肚子痛,我急忙起來打電話給友人李醫生想辦法,他馬上開車從70裏外趕到,初步診斷,認定我兒子患了盲腸炎,他就用車子送我兒子去醫院實施手術……”

看了這封信,給人的最大的感想是,他懂得無事之時經常和朋友聯係,所以一有事時,朋友馬上就來幫忙。

有事之時找朋友,人皆有之;無事之時找朋友,你可有過?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你有了困難,你認為某人可以幫你解決,你本想馬上找他,但你後來又一想,已經很久未聯係了,這樣貿然去找他會不會太唐突了?甚至因為太唐突而遭到他的拒絕?

在這種情形之下,你不免有些後悔沒有經常打電話,保持聯絡了。

法國有一本名叫《小政治家必備》的書。書中教導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人,必須起碼搜集一些將來最有可能做總理的人的資料,並把它背得爛熟,然後有規律地,按時去拜訪這些人,和他們保持較好的關係,這樣,當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個當起總理來,自然就容易記起你來,大有可能請你擔任一個部長的職位了。

這種手法看起來不大高明,卻是非常合乎現實的,一本政治家的回憶錄中提到:一位被委任組閣的人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慮。因為一個政府的內閣起碼有七八名閣員(部長級),如何去物色這麼多的合適人選?這的確是一件難事,因為被選的人除了有適當的才能、經驗之外,最要緊的一點,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要和別人有交情才容易得人賞識,不然的話,任你有登天的本事,別人也不知道呢!

現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沒有時間進行過多的應酬,日子一長,許多原本牢靠的關係就會變得鬆懈,朋友之間逐漸互相淡漠。這是很可惜的。希望大家珍惜人與人之間寶貴的緣分,即使再忙,也別忘了溝通感情。否則,“急時抱佛腳”,關鍵時刻需要用人幫忙,不免會後悔。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讓人們無暇顧及周圍的人,人們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遠了。要改善這種狀況,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加強與朋友、同事、親人的關係,多多溝通感情。這樣不僅能穩固原有的朋友關係,更能交到新的朋友,會為你的生活、事業帶來極大的益處。

“退”即是“進”:凡事退讓三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麵與別人不同。朋友之間相處會產生很多的矛盾,怎樣正確、理智地處理這些矛盾,《菜根譚》上有一句話,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此是涉世的一種手法。

學會適度的退讓,是一種謹慎的處世方法,適當的謙讓不僅不會招致危險,反而是尋求安寧的有效方式。個人生活中,除了原則問題必須堅持,對於小事,對於個人利益,謙讓一定會帶來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諧的人際關係。有時,這種“退”即是“進”,“讓”就是“得”。

為人處世,遇事都要有退讓一步的態度才算高明,讓一步就等於為日後的進一步打下基礎。給朋友方便,實際上是給自己日後留下方便。

交朋友,就像在跳交誼舞,有進有退,有退有進。有時,退一步路更寬。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曆:去登一座有名的山,往往會直奔主峰,一是有點“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氣魄,二是聽說峰上有日出,有佛光,有雲海,十分迷人。所以對沿途的景色不屑一顧,等到了峰頂,已是氣喘噓噓滿身大汗,結果沒見到日出,也沒見佛光,偶見雲海,又覺得不過如此,掃興而歸。假如換一個角度,不要將目標定在頂峰,而是走到哪兒算哪兒,不慌不忙,一路走去,從容賞景,會覺得到處美不勝收,說不定還會有意外的發現與驚喜。

交朋友也是同樣的道理。小張與小劉是同窗好友,他倆畢業後,同分在一個單位工作,有一個銷售主管的位子空下來,兩人隻能去一個。誰都知道,這是個肥缺,但小張還是主動讓給了小劉,自己在文教科做職員。閑下來,他寫了幾篇文章,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投到報社,居然發表了。以後,他堅持寫,以致小有名氣,成為單位的“一支筆”。

凡事不要強求,所謂欲速則不達。以退為進,這種曲線的生存方式,有時比直線的生存方式更有成效。小張的自我籌劃,就讓他找到了更廣闊的天空。

朋友之間要退讓一步,退一步會發現,活動空間是寬闊的,行為會有多種的選擇。

當你的事業一帆風順時,一定要有謙讓三分的胸襟,必要時,犧牲一些自己的利益。假如一個人總是利益獨享,一毛不拔,本身他的好運已讓朋友嫉妒,甚至不平衡,如此一來,更會引起朋友的疏遠和看不起。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用心琢磨一下便會明白,對人禮讓三分,從長遠看來會讓人受惠無窮。

退讓三分,必須在一個“忍”字上下工夫,學會忍耐朋友的小缺點、小錯誤,甚至忍耐朋友的不恭和無禮。

一幫朋友在一起吃飯,一朋友將一碗熱湯弄翻,灑了旁邊一位朋友一身,他連忙道歉,豈知旁邊的朋友沒容他說完,便對他說:“燙到你了嗎?”

這一句頗關心友人的反問,其實更勝過說沒關係,那隻是一種容忍,而這句反問則更反映出了做人的胸襟。倘若,你被弄了一身湯,你隻是皺皺眉頭,盡管一個小動作,給朋友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他也會道歉,也知道他的失誤。但你的這個動作,會讓他感到不對的味道,且不說你埋怨他幾句。

假如一個朋友誤解了你,當時他正在氣頭上,那麼你最好不要去辯解,即使他口不擇言,你也要學會原諒他。事後,當他知道真相時,他自然會對此表示歉意。活在世上,本來事情就千頭萬緒,又何必再為一些小事徒增煩惱呢?有些事,最終會讓朋友明白你是無過的,學會退讓三分,從長遠看來,是有利而無害的,也會讓你交到更多的朋友。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由於不善於忍讓而引發的使人追悔莫及的事情很多。

比如,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下班回來,臉上青一塊、紫一塊的,看起來狼狽不堪,一問才知道,在騎車上班的路上不小心和人撞了一下。本來沒有多大問題,可兩人都不冷靜,互不忍讓,以致惡語相加,相互廝打,最後在別人的勸阻下才算了事。待他趕到工廠已遲到半個小時,又被扣了一個月的獎金,他好不懊悔。大家不免勸他幾句:“就為那麼一點兒小事,忍一忍不就過去了?愣把小事弄大了,年輕氣盛啊!”他也後悔地說:“當時就是控製不了自己,就是想發火,要是誰能發明一種能控製情緒的藥就好了!”

由此使人想起另外一件同樣的事情:青年拳擊手王亞為,有一天騎自行車上街,在路口等紅燈時,後麵衝上來一個騎車的小夥子撞到他的自行車上。小夥子不但不道歉,反而態度蠻橫,要王亞為給他修車。王亞為很是惱火,但是他極力控製情緒不發作。這小夥子不自量力,口出狂言:“你是運動員吧?你就是拳擊運動員我也不怕,咱們練練?”一聽對方要打架,王亞為連忙後退說:“別打別打,我不是運動員,我也不會打架。”他如此示弱忍讓後,一場衝突避免了。事後,他說:“我知道,我這一拳打出去,對普通人會造成多大的傷害。我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忍耐,示弱反而感到自己更強大。”王亞為如此處理問題,這是一種多麼高深的修養!

仔細想來,這中間不就包含了一些做人的哲理嗎?那就是:在無謂的衝突麵前,要善於忍讓,示弱即強!也就是說遇事時不要逞強,不妨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心理機製,控製和駕馭自己的情緒,避免過激行為,以示弱的方式,追求人格的強大。為此,要做到:

(1)要善於抑製自己的好勝心理

遇事要注意抑製自己的好勝心理,提高對外界刺激的心理承受力,要能經得住不良挑戰的刺激。對於這些刺激,不要過分敏感,更不要逞強好勝,學會讓自己變得遲鈍一些,不要被不良情緒所左右,這樣就為忍讓示弱創造了必要的心理基礎。

(2)要善於抑製不良的心理慣性

一般說來,人們的心理活動軌跡帶有一定的習慣性。比如,那些不會忍讓的人,隻要遇到一點刺激,心理活動馬上把自己的情緒引向對抗、衝動、急躁乃至發火動怒的軌道上。這種心理慣性是自己長期放縱,用同一種心理模式處理矛盾,又沒有人及時糾正的情況下形成的。

因此,要想改掉這種心理慣性,就需要自己給自己一種強大的力,使心理活動衝出固有的軌道,用新的良性的心理模式取而代之。比如,用高尚的人格約束自己,以一種寬容、平和的心態對待對方,處理矛盾。這樣就可以增加自己的忍耐性,自覺地退出戰鬥,用自己的理智牢牢地控製住自己的情緒,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發生。

有一句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真正做到這樣,才是達到了做人的至高境界。一個理智的人懂得退讓,因此會讓他擁有更多的朋友,也會為他打開一個廣闊的生活空間,從而讓他的人生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