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眾生百態。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他們驕傲而自負,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對人常常表現出冷漠而盛氣淩人的表情,行為上喜歡獨來獨往,不愛理睬別人。這樣的人看起來似乎很“瀟灑”。其實,他們根本不懂人情世故或完全輕視、忽略人情世故,他們常常遭到別人的反感和疏遠,其結果往往是處處碰壁而寸步難行。
人們常常注意到的所謂清高、孤傲與怠慢,其實是一種自私心理,通常這三者是結合在一起的。它們相互作用的結果往往使你孤陋寡聞,而其中危害人最深的則是傲慢。
傲慢是粗俗。它嘩眾取寵、盛氣淩人,往往擺出“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俗態。
傲慢是無知。它庸俗淺薄、狹隘偏見,表現出夜郎自大的心態,是虛榮和一知半解結合的怪物。
傲慢是愚蠢。它故作高深,附庸風雅,其實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矯揉造作的不高明的表演。
傲慢是自負。它會使人覺得難於接近,隻得敬而遠之,或避而躲之。
傲慢是流沙。常常導致事業根基的崩潰。
中國的傳統文化素來鄙視傲慢,崇尚平等待人。一般來說,越是才學豐富、見多識廣的人就會越謙虛;文化層次越低、氣量越小的人就會越傲慢。被奉為千古宗師的孔子說過這樣的話:不要強不知以為知,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師。謙遜的態度會使人感到親切,傲慢的態度會使人感到難堪。
相傳南宋時江西有一名士傲慢之極,凡人不理。一次他提出要與大詩人楊萬裏會一會。楊萬裏謙和地表示歡迎,並提出希望名士帶一點江西的名產配鹽幽菽來。名士見到楊萬裏後開口就說:請先生原諒,我讀書人實在不知配鹽幽菽是什麼鄉間之物,無法帶來。楊萬裏則不慌不忙從書架上拿下一本《韻略》,翻開當中一頁遞給名士,隻見書上寫著“豉,配鹽幽菽也”。
原來楊萬裏讓他帶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時名士麵紅耳赤,方恨自己讀書太少,後悔自己為人不該太傲慢。
要做到不傲慢需要注意做到如下兩點:一是認識自己,二是平等待人。
防止傲慢首先要認識自己。一個人要正確認識自己是很不容易的。傲慢的人要麼自以為有知識而清高,要麼自以為有本事而自大,要麼自以為有錢財而不可一世,要麼自以為有權勢而壓人。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還有能人在前頭。人貴有自知之明。古今中外成大事業者,都是虛懷若穀,好學不倦,從不傲慢的人。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其晚年的文學造詣可說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他從不狂妄自大,仍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怕他累壞了身體,勸他說:“何必這樣自討苦吃?又不是小學生,難道還怕先生生氣嗎?”歐陽修回答說:“不是怕先生生氣,而是怕後生笑話!”虛心自知,才是醫治傲慢的一劑良方。
與人交往一定要做到平等待人。平等待人不僅是文明禮貌的行為,也是人品修養的天平。平等待人是針對傲慢無理而言的。它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不管彼此之間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有多大的差別,都一視同仁。不要做趨炎附勢的小人。古人說“不諂上而慢下,不厭故而敬新”,就是告訴我們待人時不應用卑賤的態度去巴結逢迎有權勢、有錢財的人,而怠慢經濟條件較差、社會地位不高的人。人本無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作為人的一種意識和心理深深地附著在人的身上,並時時加以維護。人格的基本要求是不受歧視、不被侮辱,即要求平等。
傲慢之人必是無禮之人,無禮之人必將遭到別人的厭棄。如果你不願遭到別人的反感、疏遠,那你就切勿傲慢和過分強調自我。如果人人都注意加強品德修養,人人都謹防傲慢,那將會使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加和諧,使我們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愉快。
親戚“常走常新”
“是親三分向”,雖然親人是比較容易求助的,但親情也是一種不穩定的因素,必須要時刻維護好。其中最好的辦法就是親情常來往,沒事的時候常聯係,有事的時候好幫助。
郭力今年29歲了,能力很強,做過幾年的生意,小發了一筆。但他不滿足,總想幹個大點兒的才過癮。剛好村裏的魚塘要對外承包,他有心把池塘承包下來,隻是手頭的資金還是不夠。
他左思右想,想到了他的一個遠方親戚,是他母親的表弟,按輩應該叫老舅的,在縣城承包了一個企業,經營得不錯,是縣城有名的“土財主”。這位老舅倒是有能力拉他一把,隻是關係疏遠,好長時間沒有走動了,貿然前去,顯得突兀不說,事情肯定辦不了。怎麼辦呢?他決定先把關係搞好,和這位老舅親近起來。他打聽到這幾天老舅身體不太好,時常犯病,他看準時機,拎了一大包的滋養品,來到老舅家。
“老舅啊,有些日子不來看您了,您老人家怎麼病了呢!年紀大了,可要多注意身體,別太操勞了。我這裏有好東西,您好好滋補一下,身體肯定會好起來的。”郭力非常熱情地說,並把東西放到了老舅的桌子上。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雖說兩家好長時間不走動了,但今天外甥拎了那麼多的東西上門,而且是在自己生病的時候,這位老舅心裏格外的高興:“郭力啊,你今天能過來,老舅我別提多高興了。今天中午咱倆喝兩杯。”郭力留下熱鬧了一番。
自此兩家關係好了起來。以後郭力隔三差五地來看他的老舅,老舅視郭力如親生兒子一般。郭力一看時機成熟了,這天他拎了兩瓶酒來到老舅那裏,兩人喝了起來。郭力說:“老舅,您老人家對我真是太好了,我都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啊。”“孩子,什麼都不要說了,咱兩家誰跟誰啊,我是你的長輩,往後有什麼困難盡管和你老舅開口。別的不說,你老舅怎麼也是個有身份的人。”郭力聽後,故作激動萬分之態,並連忙把承包魚塘的事情說了。
老舅以長者的口吻說:“好啊,有誌氣,有魄力,老舅大力支持……做人就應該幹一番事業。想法很好,不過具體做時一定慎重,年輕人千萬不能急躁。”郭力連忙點頭稱是,接著把資金短缺的事情也說了出來。最後,郭力順利地從老舅手裏借到了3萬元,承包了魚塘。
在這個例子中,郭力幹事業缺少資金,卻從一個很疏遠的親戚那裏得到了解決。郭力的眼光、求人的方法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們都明白,親戚有貧富遠近之分,如果冒昧去求人辦事,恐怕辦成的幾率很小;如果先設法增進雙方之間的感情,待時機成熟的時候再提出要求,辦成事的幾率往往大於前者。
因此,親人關係和其他關係一樣,在交往中也存在一定的規律,如果遵循這些規律辦事兒,彼此的關係就會越來越親密。所以親戚間必須常來常往,親戚“不走不新”,“常走常新”,這是中國人一貫的觀點,隻有經常的禮尚往來,才能溝通聯係、深化感情、成功辦事。
有人說:“我不缺吃不少穿,親戚間何必要常聯係找麻煩呢?”此話不對,親戚關係是一種人情味較濃的人際關係,不能蒙上庸俗的麵紗,隻有建立在親近、摯密、常聯係的基礎上,才能建立真誠的關係。如果彼此間少了經常性走動,那就可能會出現“遠親不如近鄰”的局麵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作為親戚之間的甲方若是一味地照顧、幫助乙方,而乙方回報以不冷不熱、不謝不頌的態度,時間長了,甲方必定會生氣,認為乙方是不懂人情、不值得關照的冷血動物。若乙方依然以自我為中心,認為甲方幫助他是應該的,那甲方必然會終止與乙方交往。相反,若乙方知恩懂情,雖然沒有什麼物質好處回報,但經常去幫助甲方,甲方肯定願意與乙方繼續交往下去的。
事實上,不論是一般關係還是親朋好友,甚至是父母,都願意聽到一句別人對他們的感謝話,雖然他們的付出有多有寡,但受惠人一句滾燙貼切的話無疑對他們是一種心理的補償。如果你隻看重“來”,而輕視“往”,我想以後再想求助於對方也就困難了。
“常來常往”,首先表現在一個“往”字。意思就是說自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經常到親戚家走走、看看、聊聊家常,這樣是非常有益的。
或許,就是如此平常的“常來常往”,才會在以後的關鍵時刻,得到親戚的一臂之力。所以,不要以為“常來常往”是沒用的,不必要的,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於情、於理都要掌握和運用這個技巧。
善於辦事的人總能未雨綢繆。在此之前就應該多往親戚家跑跑,過去帶點東西、聊聊天、做些家務,不斷地加深感情,在需要之時說出自己的請求,才自然得體,否則臨時抱佛腳,誰也不會輕易地答應你的請求的。
能言善辯不是強詞奪理
我們說某某人會說話,某某人口才好,更多的是指一個人說話有說服力,能夠抓住問題的關鍵恰當地表達出來。相反,有些人說話滔滔不絕,但是言之無物或強詞奪理,隻能用胡說八道而不是能言善辯來形容。
曆史上和現實中許多能說會道的名人,在辯論失利時仍死守自己的堡壘,因而慘敗的情形不乏其例。比如1976年10月6日,在美國福特總統和卡特共同參加的為總統選舉而舉辦的第一次辯論上,福特對《紐約日報》記者馬克斯·佛朗肯關於波蘭問題的質問,作了“波蘭並未受蘇聯控製”的回答,並說“蘇聯強權控製東歐的事實並不存在”。這一發言屬明顯的失誤,當時遭到記者立即反駁。但反駁之初佛朗肯的語氣還比較委婉,意在給福特以更正的機會。他說:“問這一件事我覺得不好意思,但是您的意思難道在肯定蘇聯沒把東歐化為其附庸國?也就是說,蘇聯沒有憑軍事力量壓製東歐各國!”
福特如果當時明智,就應該承認自己失言並偃旗息鼓,然而他覺得身為一國總統,麵對著全國的電視觀眾認輸,決非善策,於是繼續堅持,一錯再錯,結果為那次即將到手的選舉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刊登這次電視辯論會的所有專欄、社論都紛紛對福特的失策作了報道,他們驚問:
“他是真正的傻瓜呢還是像隻驢子一樣的頑固不化?”
卡特也乘機把這個問題再三提出,鬧得天翻地覆。
高明的辯論家在被對方擊中要害時絕不強詞奪理,他們或點頭微笑,或輕輕鼓掌。如此一來,觀眾或聽眾弄不清葫蘆裏藏的什麼藥。有的從這一方麵理解,認為這是他們服從真理的良好風範;有的從另一方麵理解,又以為這是他們不屑辯解的豁達胸懷。而究竟他們認輸與否尚是個未知之謎。這樣的辯論家即使要說也能說得很巧妙,他們會向對方笑道:“你講得好極了!”
能言善辯的人讓人敬服,強詞奪理的人隻會遭人鄙視。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謹記:能說不是多說更不是強說。如果說話能改變結果,那麼能言善辯和強詞奪理則會導致兩種相反的結果。
凡事想好再做
人們都說老張做起事來風風火火,這不,星期天老張家的水龍頭壞了,因為孩子們都不在家,老張連一秒鍾都不耽誤,就衝出去找水電工修理。他心急火燎地騎車沿著馬路一家一家地找水電修理鋪,沒想到馬路上發生了車禍,把路口堵得水泄不通,老張滿頭大汗,20分鍾後才擠過去。好不容易在拐角處找到了一間修理鋪,偏偏老板腳扭傷了不能出門,老張隻好又跳上自行車,沿路找另外一家。兩個小時後,老張氣喘籲籲地帶著水電工回到家裏,沒想到水龍頭早已修好了,老伴正悠閑地看電視。原來老伴等了一會兒,不見老張回來,就向鄰居谘詢了一下,鄰居給推薦了一個水電工,一個電話就過來給修好了。老伴歎口氣說:“你這個習慣真得改改,遇到事兒想都不想就亂幹一通,結果自己累得夠嗆,事兒也沒辦好!”
老張遇事不拖延,積極行動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想到就做,不給自己留一分鍾考慮時間的習慣,卻讓人不敢恭維。如果他稍微考慮一下,就可以很輕鬆地打個電話或問鄰居找到水電工,但他卻想都不想地衝出去,費了不少力氣、浪費了很多時間。想到就做的危害不僅如此,有的時候,它還會給你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