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委婉交談,你給領導麵子領導自然給你麵子(2)(3 / 3)

和領導談話,當然應盡量獲得更多信息,但要注意分寸,不該問的事情不要問。公司公開宣布的事可以問,道聽途說的事不能問。有關公司的事,領導沒有主動提起,也不能問。和領導談話是讓領導對自己加深印象的大好時機,所以要多談自己的特長、對工作和公司的看法、對前途的打算、努力的方向等。如果能結合整個行業形勢,對公司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建議,肯定會令領導刮目相看。

給足上司麵子最重要

中國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是最講究“麵子”的。領導的麵子受損,會使他感到你對他懷有敵意,會使他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威脅和損害。所以,下級在提意見時一定要注意給領導留麵子。

中國人講究麵子,這種偏好源自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傳統,又紮根於倫理型的社會人際關係的網絡之中,根深蒂固,幾乎無人能夠免俗。

因此,就中國的傳統而言,在公共場合,都是比較注意麵子的,不但給別人麵子,自己也要爭麵子。

這種“麵子”哲學的另一麵便是,除非迫不得已,絕不首先撕破麵子。而一旦有人敢於直言不諱,不給別人麵子,這在中國人眼裏已是具有相當的敵意了,甚至是發出挑戰的信號。因為在邏輯上我們可以很方便地作出推論,即首先撕破了麵子,那就肯定是出於迫不得已,或者是受人脅迫,或者便是心有怨氣而不得不發。

領導也是人,他們也有相同或類似的感受,即使這種“麵子”哲學是錯的,但在中國這種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下,我們都會不可避免地套用中國人獨特的思維習慣和模式,得出相似的結論。

領導者十分注意自己在公開場合,特別是在其他領導或者眾多下屬在場的時候的權威,這絕不僅僅是因為有個文化的潛意識在作祟,更是在於領導從行使權力的角度出發,維護自己權威的需要。

即使下級是出於善意的願望,即使的確是“對事不對人”,但其結果也往往會使領導的威信受到損害,自尊受到傷害。威信受到損害,便會使權力的行使效力受到損失。它影響到領導在今後決策、執行、監督等各個方麵的決定權和影響力。因為人們不禁要問,他說的是否都對呢?是否會產生應有的效果?……這樣,下級在執行中便多了幾分疑慮,這必然會降低領導權力的有效性。因為服從者越多,執行的效果就會越好。行使權力必須要以有效的服從為前提,沒有服從,權力就會空有其名。

留麵子,就是為了給領導樹立權威形象,表明你對領導是善意的,是出於對領導的關心和愛戴,是為了幫助領導做好工作。這樣,他才願意理智地分析你的看法。留麵子,還表明你是尊重領導的,你依舊服從他的權威,你的意見並不代表你在指責他,相反,你是為他的工作著想。

留麵子,其實就等於給自己留下充分的餘地,下屬可利用這個餘地同領導在私下裏進行更為深入地交流和探討。同時這個餘地還表明,下屬隻是行使了一定的建議權,而領導仍保有最終決斷的權威。留有餘地,還會使下屬能夠做到進退自如,一旦提出的意見並不確切或恰當,還有替自己找回麵子的餘地。

李世民繼位後,佛道之爭非常激烈。唐太宗本十分推崇道教。當時有個名叫法琳的僧人寫了本《辨正論》,宣揚佛教,結果引起唐太宗的不滿。唐太宗一怒之下,把法琳打入大牢,並對他說:“朕聽說念觀音者,刀槍不入。現在讓你念七天,然後試試我的寶刀。”法琳頓時嚇得魂不附體。七天後,法琳麵見太宗,說:“七天以來,未念觀音,唯念陛下。”

李世民聽後,不僅免其死罪,而且還轉變了自己的觀念,大興佛教。法琳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用“未念觀音,唯念陛下”這八個字,把李世民比作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既讓太宗殺人沒了借口,又巧妙地讚揚了太宗,使他感到佛教於他的統治無害,反而有益,為大興佛教埋下了種子。

曆史的經驗證明,如果隻注重提意見的初衷和意見的合理性,而不去考慮它的實際效果,這樣的勸諫隻能給下屬帶來災禍。我們衷心地勸誡每一位下屬,一定要在公開場合給領導留麵子。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