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穩重川商:溫而不辣的實用主義者(1)(1 / 3)

【商圈性格】

天府之國,不溫不火

一直以來,四川素有中國的“聚寶盆”、“天府之國”等美譽,四麵環山,草木豐沛,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占盡了地理的優勢。這裏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經濟文化,都在全國首屈一指。盡管古代的川蜀之地遠離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但封閉的空間和得天獨厚的農業條件,讓它遠離王朝更替的戰爭煩惱,形成了安逸的、富有特殊風土民情的生存環境,其商業環境自然也具有著相同的特點。

然而,可能恰是因為地靈人傑,古川蜀孕育了大批文人騷客,卻因“偏安”一優勢,反而未能培育出聞名各地的大商人,所以想當然爾,川商的曆史遠不如傳統老商幫那樣悠久。大多數人還是比較認可,川商幫的時代是由盧作孚和胡子昂開啟的,他二人皆是20世紀上半葉顯赫的重慶大亨,而那時的重慶,也頻出商業奇才。

重慶之所以成為川商圈的中心,是因為當時的巴蜀地區經濟並不特別發達,僅是重慶還算是商業集中的地區,這仰賴於其水陸兩運之便,令其成了中國西南的樞紐。不過令人感到詫異的是,重慶人始終不承認他們是四川人,隻認為自己是巴蜀人。但是生於四川盆地之中,既為巴蜀子民,他們也就隻能屈於川商之列。

白手起家的盧作孚,是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內陸民營航運公司——民生公司的創辦者。青年時代的盧作孚曾提出教育救國,後來產生了實業救國的念頭,於是到處籌款辦輪船航運業,希望以此為基礎兼辦其它實業。民生的客船一向本著“一切為了顧客”的目的,上自經理下至水手都兼服務工作,接待熱情,侍候周到,夥食亦好,得到社會廣泛的好評。後來盧作孚甚至將航運生意做到了上海、香港、台灣,還建立了“太平洋輪船公司”,航線涉及東亞和東南亞。然而,航運僅是盧作孚的基業,他還興辦了各種公益產業和民生工廠。

與盧作孚同樣鼎鼎大名的胡子昂也是一代商業巨子。從最初熱衷參加五四運動的社會活動家到後來的中國興業公司的老板。胡子昂同盧作孚一樣,也是滿懷實業救國的目的。他的實業涉獵鋼鐵、電力、水泥、礦產等重工業,還搞農場、自來水公司,同樣興辦建築類工廠、投資銀行業。

當年的重慶迅速成為西南地區鹽、錢、匹、紗的生產銷售中心,以重慶商人為主體的川商圈終於浮出水麵。除了盧、胡二人外,專做進出口生意的“德厚榮”劉繼陶父子,金融大亨康心如、康心遠一家,“豬鬃大王”古耕虞,這些都是響當當的川商。不溫不火、安逸自在的四川商圈,終於也打出幾記響炮。

自古至今千餘年,外人皆認為巴蜀川人生活條件優渥,所以偏於安逸,而事實上巴蜀人一樣吃苦耐勞,無論麵對多大困難也敢拚敢打、百折不撓,盧、胡二人一生不遺餘力地興辦實業,就足矣證明巴蜀人的做事業的決心和能力。此外,四川人對生活條件的要求不高,端從其民諺“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樣話就可以看出他們的簡樸。

或許可以這樣說,四川人真正信奉的是“實用主義”,凡事既講利,又重視社會效應。鄧小平曾引用的“不管黑貓白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句話就是出於四川的俚語,足以概括四川人務實的性格。

古代的四川巴蜀地區,未能出現響當當的商業風雲人物,或許的確跟其地形有關,但是考慮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因素,外人進不去,巴蜀人也不易走出來,所以對於他們來說,四處走貨做生意更是難上加難。這樣看來,川商圈未能早一步孕育而出倒是情有可原。所以,當重慶發展起來,相繼成都等地的交通便利之後,川商一躍而起,也就叫人見怪不怪了。

溫而不辣,誠懇和氣慢生財

自從1952年盧作孚不幸去世之後,全國工商界公私合營,人們深感歎名聲大噪一時的川商圈衰落了。不過,上個世紀80年代既然是諸多商圈複蘇的契機,也一樣是四川民營企業全麵複蘇的機遇。不管是誰先嚐的四川民營企業頭啖湯,但是幾年之間,四川各行各業的民企突然騰躍出世。

新川商中最輝煌的莫過於涉獵農業、金融、房地產、能源等行業的新希望集團老總劉永好;餐飲業的“火鍋皇後”何永智;“天下第一火鍋”的李德建;五糧液集團的王國春;當當網的創辦者俞渝;長虹集團的倪潤峰等。

這些川商們大多有著川人實在、坦蕩的性格,不耍小聰明,篤信誠實,深信“民無信不立”。其實,重信用、講信義,一直以來是川商們共同信奉的經營準則。盧作孚在世時,其航運公司的服務質量勘正一絕;胡子昂在經營華西興業公司的時候,所承建的工廠、房屋以質量見稱,價格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