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穩重川商:溫而不辣的實用主義者(2)(2 / 3)

遭遇突變的王國春並沒有慌張,這個已經習慣預判危機的人,心中早已有應對之策:他決定轉型,走多品牌戰略,趁人們的消費習慣還未成型,就迅速占據市場。

那時,五糧液隻有兩個品牌,一個是高端市場的五糧液,一個是低端市場的尖莊。品牌少,競爭力就不足。這就像一個江湖中人,如果隻會簡單的一招半式,怎能抵擋其他高人的招數?

為了改變當時的窘相,王國春針對不同地區和不同消費者的口味,並結合當地的文化和特色,推出了五糧春、五糧醇、金六福、瀏陽河等70多個新品牌,一舉打開了沉悶已久的銷售市場,帶活了整個企業。但不久之後,其他酒廠看到五糧液的做法後紛紛效仿,原本不大的市場受到擠壓。此時,王國春又適時的推出“1+9+8”戰略:力圖將五糧液打造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在附帶發展9個國家級品牌和8個地區級品牌,讓精品帶動集團發展。

此後,他又加大投入壯大生產規模,從首期的300噸到後來的1.6萬噸,再到現在的遠遠領先其他競爭對手的40萬噸,五糧液集團已經在王國春的帶領下,成了名副其實的資產雄厚的大企業。到2003年,五糧液銷售收入已經達到121億,利稅攀升至34億元。在中國白酒業這個競爭慘烈的江湖裏,五糧液已經獨步天下。

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王國春還說,他的背後經常感到絲絲寒意。

這可能跟他的性格有關,落後甚至平緩的發展都讓他感到危機。

“我開車的時候也喜歡開快車。當我開車時,前麵有車我就總想超過去,把它甩在後麵,哪怕我的車不如人家車好。”

在王國春的潛意識裏,他總想爭一些東西,而不是保一些東西。在五糧液廠區,有許多“永爭第一”的標語,有些人不解?已經是行業老大了,為什麼還要爭呢?王國春對此有獨到的見解:“雖然隻是一字之差,代表的卻是不同的戰略。‘爭’代表的是攻勢,‘保’代表的是守勢。盡管我們是第一,但仍然應該保持積極的進攻姿態。”

這就是王國春,最開始執掌大局的時候就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做到了行業領軍者,還時時以危機自勉。隻不過,完成了最初的多品牌發展後,王國春的視野更加開闊,他的產業夢想已經涉及到了酒業之外的領域。這次,他想做的是造車。

王國春的這個想法剛已宣布,就找來了諸多質疑:人們想不通,一個在白酒行業占據霸主地位的國企為什麼要涉足汽車業?有的甚至譏諷這是“酒後造車”。但是,王國春這個想法的提出並不是心血來潮,他已經想了很久了。

在王國春接手五糧液的這二十多年裏,雖然自己的產品在市場上的占有率不斷擴大,但整個市場是有限的。他曾經算過這樣一筆帳:今後十年白酒在全國的銷售規模是每年大概250萬到300萬噸,五糧液現有的銷售規模是每年30萬噸,如果增加到50萬,就占據了整個市場的1/5,他們的這50萬噸都是中高檔白酒,中高檔酒在中國的市場容量是100萬左右,五糧液一家就占據了半壁江山,其他的被對手瓜分。所以,王國春分析,在白酒業,五糧液的發展空間已經無法再有太大擴充,而如果隻靠這一條腿走路,很有可能無法走的更遠,會摔跟頭,他就一直想再培養幾個能和酒業並肩的產業,以使五糧液不至於在酒業市場飽和的時候無路可走。所以,他才將目光投向了汽車。

雖然在王國春看來,自己進軍汽車業理所當然,大還是令很多人感到意外。相關人士也分析出兩個原因:一個是相關政府部門會出台一些汽車業最新的法規,進一步嚴格審查汽車生產廠家的資格,五糧液在此前進入汽車業,就會少去很多麻煩。第二是五糧液隻是白酒界的老大,但在整個酒業,並不算最大的。所以,王國春要盡早給自己添一些新的經濟增長點。

不管怎樣,王國春已堅定的邁出壯大自己產業帝國的步子。現如今,五糧液已經在全國擁有18家子公司、涉及14個產業,非酒業收入已達幾十億。他的廣撒網,多積糧的策略讓五糧液集團受益匪淺,而王國春也越來越顯出其王者之氣。

商道的路上,擴充自己實力的方法千千萬萬,而預判危機,提前做出準備就是其中一種。預判是一個深謀遠慮的商人對未來的“未卜先知”。隻有先使自己強大,掌握更多的經營之道和生存方式,才不會被無可計數的商業大軍淹沒,被殘酷的市場淘汰。王國春帶領下的五糧液集團,就是這樣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