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將剩餘的幾萬隻小雞賣掉後,四兄弟決定開始大力度的養殖鵪鶉,並在此過程中,找到一條經濟環保實用的養殖法:用魚糞養鵪鶉、鵪鶉糞養豬、豬糞養魚,養鵪鶉的成本大大降低。幾年之後,良種場的鵪鶉養到了15萬隻,鵪鶉蛋賣到國內外幾十個城市。此時的劉永好也在銷售鵪鶉蛋的過程中脫穎而出,成為四兄弟中的頂梁柱。在他們的帶動下,縣裏的鵪鶉養殖最多達到1000萬隻,劉氏四兄弟也就成為當之無愧的鵪鶉大王。
家底越來越殷實的劉永好逐漸開始向更深層次的農業發展,他做起了飼料,做起了農業更多的相關產業。最後,他甚至涉足房地產、化工和金融領域。在很多人看來,對於現在的劉永好來說,農業隻是一個底子,他的野心和勢力範圍會擴充到更多的領域,而農業可能會在這一過程中漸漸隱去。但劉永好卻斷然否認了這種說法,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際,他拋出了自己抵禦金融危機的秘訣:“專注農業才讓我扛過金融危機。”
他說,自己現在雖然涉足了諸多領域,但農業的主業地位不會受到影響。“我創業的27個年頭裏,始終在農業領域耕耘,把農業作為最重要的核心產業。2008年集團的農業產品占總銷售的90%,利潤也非常可觀。”正是認準了農業這樣一行,劉永好才能抵禦的了房地產等其他高風險行業的誘惑,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隻是現在,一心發展農業的劉永好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科技農業上,他強調農業的信息網絡化。以前的手把手務農的時代已經過去,農民之所以不富裕是還不能開動腦筋,而劉永好,這個至今仍非常樸實的農民的兒子,希望做一個開拓者和拓荒者,帶領自己的集團以及廣大農民發家致富。
劉永好因為專注於農業而成為億萬富翁,如果他半途而廢,過早過多的涉足其他行業而動搖了農業在自己事業中的核心地位,他的成績或許不會像今天這樣令人矚目。一個人一生可以做很多事,難的是將一件事做好並一直做下去。劉永好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如果你也想像他一樣成功,就要安下心來,不貪多貪大,努力的將一件事做好。做精做透,才有被人矚目的一天。
【商海大事記】
1982年,劉永好四兄弟為擺脫貧困,變賣家產籌資1000元人民幣,以過人的膽識相繼辭去公職到四川成都新津縣農村創業。
1988年,劉永好兄弟成功地開發出“希望牌”高檔豬飼料,並很快占領成都市場。
1992年,劉永好兄弟注冊成立希望集團,並開始將希望集團的成功模式向全國複製,在全國各地辦廠並取得初步成功。
1995年,劉永好四兄弟明晰產權,進行資產重組,分別成立了大陸希望集團、東方希望集團、新希望集團、華西希望集團,各自在相關領域發展。
1995年開始,劉永好經營新希望集團,並成功上市。之後進入成都、大連和上海的房地產業、乳製品、金融投資公司、上海的零售業和深圳的天然氣加氣站。
1996年12月,劉永好發起和參與成立中國民生銀行。
到1999年底,劉永好的希望集團已發展成為以飼料為主,涉足食品、高科技、金融、房地產、生物化工等行業,擁有140多個工廠的全國性集團公司,是國內最大民營企業之一。
在2001年度的《福布斯》個人財富排行榜上,劉氏四兄弟以80億人民幣個人財富位居排行榜榜首。
【商道妙語】
1.“每一個人,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歐洲,不管是黑皮膚、黃皮膚還是白皮膚,注定了你的生命也就是一百年以內。你既然知道生下來一百年以後,你就會走,你的生命價值在哪裏?在於過程。”
2.上天並沒有把我們逼到絕路,我們應該堅持下去。
3.你在進步的時候,別人也在進步。
創維CEO:決斷危機
提到創維,不能不提張學斌。沒有他,創維就可能毀於一次危機。
而這次危機的製造者竟是自己的老板。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故事,而張學斌又做了什麼?
北京大學深圳醫學院的輸液門診前,已經排了長長的一隊人,張學斌就是其中一個。由於連日勞累,支氣管炎有點複發,咳嗽不止。他想趕過來打個點滴,病好的可能快些。但他低頭一看手腕上的表,時間已經過去一兩個小時了,他還是沒有坐到那個該做的位置上。
張學斌不會忘記,這一天,是他擔任創維數碼CEO後第六十天的日子。此前的一段時間,他幾乎每天都要和外界溝通:創維到底發生了什麼。他似乎在不停的解釋,解釋之後又有新的疑問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