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多麵蘇商:用遠見鑄就未來的商業群體(1)(1 / 3)

【商圈性格】

優裕商族,不拚也會贏

閶門四望鬱蒼蒼,

始覺雄州土俗強。

十萬夫家供課稅,

五千子弟守封疆。

闔閭城碧鋪秋草,

鳥鵲橋紅帶夕陽。

處處樓前飄管吹,

家家門外泊舟航。

曾擔任過蘇州太守的白居易的一首《登閶門閑望》,用簡潔通俗的詩句為人們塗鴉般描繪出蘇州的繁華與精致,從詩歌中,仿佛能看到當時蘇州城內舟泊湖麵,鬧市喧囂的繁榮景象。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此言自古便名不虛傳,翻看曆史,無論何時,蘇州都可謂是一塊物產豐富,民風淳樸的風水寶地。早在明朝洪武時期,無錫文人王中立就在《華氏傳芳集》中寫到過這樣一段話:“自大江以南,西浙之郡,號富庶者必稱姑蘇,次則西山,蓋去田疇豐腴,民物叢聚,巨室大家,棋布星列,非它卅比焉。”

如王中立所言,蘇南一帶酒肆林立,商鋪眾多,客賈雲集,這樣優裕的生存狀態令蘇州人的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比起那些因為自然條件惡劣,而被迫出走異鄉的晉商,閩商,蘇商幸福而輕鬆的成長了起來。

這片自古江南繁華所在的地域,早遠在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冶煉就聞名遐邇,名聲大噪,而發展到隋唐之後,大運河的修建更使得蘇州這裏成為了南北鹽鐵的中轉站,“賦之所出,江淮居多”,這樣的蘇州商人,想不做買賣都難了。

不過,雖然已是天時地利人和,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但蘇州商人卻並未有大動作。晉商將錢莊開遍天下,大搞股份製,在金融界呼風喚雨,山東商人將腦袋拴在褲腰帶上遠赴他鄉找貿易,安徽商人囤積貨物,搞商品壟斷,福建商人跟官方做買賣,賺取利潤……

幸好這些商幫的興起並不是在同一時期,不然定會真刀實槍,逐鹿於商海之中,但蘇州商人卻無需擔心會傷及命脈,因為無論其他商幫如何拚命,蘇州商人僅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晨,在晨曦的照耀下,蘇州老鄉用擔子挑著自家生產的絲綢,在江南的小巷中叫賣,晚上回來的時候,便換成了油鹽和醬醋。

生活在這裏如細雨般滋潤,這種日子怕隻有蘇商懂得享受。

原因?便是那得天獨厚的先天資源,碼頭上人頭攢動,有實業,有貿易,可以運鹽鐵,可以販魚米,蘇商何須要苦打苦拚,他們不需要和山東商人拚吃苦,不需要和安徽商人拚頭腦,也不需要和山西商人拚財富。

隻要守著這獨一無二的實業,不需要蘇商去找發財之道,這門道自然就找上了他們。就這樣,蘇商一直獨立堅持著自己的商業之道。他們立足本土,在波瀾壯闊的商業史中,安然的發發展,蘇商就是以其這樣獨有的方式,將一代代的商賈文化傳承了下來。

一直到鴉片戰爭以後,因為信譽良好,蘇商在許多產業中,諸如銀行業,買辦業,還有絲綢等實業中一展所長,於眾多商幫中閃出熠熠光輝。

那時的中國淪陷於苦難之中,眾多有良心的商人都立誌救國於危難,蘇商雖然安於現狀,卻也要盡一份愛國力。就這樣,清末狀元出身的南通張騫,挖起了第一鏟子的土,開始興辦了第一個近代工廠大生紗廠,正式宣告了蘇商全新的崛起。在紗廠機器開動的轟鳴聲中,那些往昔輝煌的其他商幫卻正在走入衰敗。

真是世事難料,在曆史的漫長歲月中,曾經風光無限的晉商逐漸銷聲匿跡,不可一世的安徽商人被外來的洋人打擊,貿易無法進行……

隻有蘇商的實業,進行的有聲有色,當然,張騫開始想的隻是實業救國,卻並沒有想到能夠振興蘇商,成為那個時候國家的經濟象征。

之後的曆史學家研究認為:“蘇州百年工商文化與吳文化一脈相承,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開放包容,精明務實。”這或許就可以解釋蘇商崛起的原因了。但還有一點,也不得不提,蘇州多水,所以,蘇州的文化也如水一樣,可以適應各種的變化。

水可以被放進任何形狀的容器中,蘇商文化也是如此,靈巧多變,圓融通達,正是因為蘇商具備了這樣的品質,才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而這種氣質正如貴族般優雅從容,所以,有人稱蘇商為“優裕一族”,是貴族商幫,也不無道理。

如水商賈,如水行商

無論是晉商,還是浙商,這些商幫中的大人物,都能被人們隨口說出那麼幾個,但問及蘇商,卻會引來許多人的困惑。在經濟發展如此龐大的時候,人們對於蘇州的記憶僅僅還是此地的繁華,卻並未記住創造這繁華的萬千商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