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孫宏斌碩士畢業後進入聯想,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隨著業績的突飛猛進,迅速從普通員工變成主任經理,後來更是被破格提拔為聯想集團發展部經理,主要管理分散在全國各地的18家分公司。
此時的聯想,正處於自身發展的關鍵時刻。柳傳誌提著30萬港幣謀劃成立香港聯想的事。孫宏斌也憑借自己的業績和有目共睹的成績,逐漸在公司層麵上樹立了自己的威信,並漸漸具備了獨當一麵的能力。而且,他管理的18家分公司隻聽其一人指揮。更難以想象的是,原本由總部掌控的人事任免權,也被孫宏斌一手包攬,財務也不受集團控製,有人甚至希望孫宏斌帶領分公司獨立於總部單幹。他甚至辦了一份名為《聯想企業報》的報紙,頭版頭條的標語即是:“企業部的利益高於一切!”他想淩駕於公司之上。
此時的孫宏斌正慢慢膨脹,他不知道自己正走向一把手柳傳誌的反方向。
許多年後,當孫宏斌再次回憶起這件往事的時候,不無誤懺悔地說:“當時太年輕,做人太浮躁,事情想得簡單。”
其實,事情遠沒有他說的這樣“簡單”。在發現孫宏斌的反常行為後,公司內部人開始向遠在香港的柳傳誌彙報,寫有“孫宏斌權力太大,結黨營私,分裂聯想,聯想要失控!”的密文傳到柳傳誌那裏。柳傳誌火速趕回總部進行調查。一查才知道,這並不是空穴來風。他馬上將孫宏斌調離業務發展部,調任業務部任總經理。
柳傳誌是老謀深算的,按他當時的想法,現在的關鍵是維持大局,穩定人心。孫宏斌即使有不好的想法,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能挽留還是挽留,不能挽留再做處置,當時涉世不深的孫宏斌對柳傳誌來說,並不是個難題。
不久之後,柳傳誌在西山賓館召開了一次聯想集團內部會議,他想盡量給這個會議定一個比較溫和的基調,但當他一提到孫宏斌的“幫派”問題時,氣氛隨即緊張起來,想解決問題的柳傳誌,也沒有得到一個圓滿的答案。覺得不能這樣不了了之的柳傳誌在隨後又找孫宏斌的團隊談了一次話,並批評他們幫會的組織破壞了公司內部的團結。誰知,那些人竟當麵頂撞他說:“柳總,我們不是‘幫會’,我們是現代化管理。”
又是一次不慌而散,小嘍囉搞不定,柳傳誌知道該找他們的頭領談談了。
在那次談話中,麵對年僅26歲的孫宏斌,柳傳誌上來就問,“如果讓你選擇,你是選手底下那些“青瓜蛋子”還是我?”孫宏斌不假思索的說:“我選我的那些人。”
衝動的孫宏斌不知道當時的這句話會給自己引來多大的災禍。也是在那次不愉快的談話之後,柳傳誌隱約的感覺到,差不多該“辦”他了。但愛才心切的“聯想教父”還是給了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最後一次機會,找他談了最後一次話。
“我們都是有能力的人,我領導不了你。咱們好聚好散,聯想的分公司你隨便挑一個,自己去幹。”
孫宏斌沒有領情:“不必了柳總,我才26歲,我可以從頭再幹。”版權修改不到位,幾乎是按著原材料的思路在走
正是這句話,讓柳傳誌下了最後的決心。
第二天,柳傳誌在企業發展部會議上親自宣布暫時接替孫宏斌擔任發展部經理,孫宏斌則另作安排。10天後,孫宏斌被正式批捕。兩年後,以“挪用公款13萬”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1994年初,又被裁定減刑1年2個月。
一場聯想內部的人事危機就此解決。
從柳傳誌的角度看。他是這場變局中的勝利者。作為聯想“教父”,他的循循善誘,勸說不成後的快刀斬亂麻,都顯示了他才是聯想最有實權和最鎮得住場的人,也正是因為他關鍵時候的決斷,避免了聯想的動蕩。在孫宏斌事件中,柳傳誌的寬容以及不斷的給年輕人機會也令人難以忘懷。他一直在放低自己的標準,沒有放棄的隻是底線。作為一個過來人他知道什麼時候該放什麼時候該收。他是聯想的真正老板,不管手底下有多少人,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所以,在聯想,最後的拍板者都是柳傳誌。最難度過的危機,隻要他出現,就會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