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用人是零學曆、零職稱、零資曆“三零標準”,太平洋還是零家族、零血緣、零地緣的“三零架構”,將來要做到零內耗、零腐敗、零虧損的“三零企業”。
4.我選人的時候,很不喜歡那種匆匆的麵試;看好的苗子晚上一定要請他們吃飯唱歌,看這些人的行為風格如何。做企業的人不能被動,虛的不務實的更別提。
5.我不讚成學生畢業之後創業,現在做小企業真的就是別人的“孫子”,甚至是“孫子的孫子”。還是到大企業裏做個白領的好,可以積累自己的人脈、情感、資曆資源,牽著“巨人的手”更好走路。
6.你見到魯班,趕緊就耍斧頭,這麼一做,斧頭一耍,魯班老人指教了,你這個斧頭耍的角度不對,哪個階段的力度不夠。嘩!我們多少年解決不了的問題就這一刹那解決了。原來要敢於班門弄斧。
7.審時度勢,見好就收。所以與其說我是一個創業領袖,倒不如說,我是在一個苦海無邊,回頭無岸,又沒有人給提供航標的航海人。
高德康:識時造英雄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出名並不是因為他本身,而是因為他的企業和產品,高德康就是這樣的人。
說他的名字沒有幾個人知道,說他的產品“波士登”,知道的人不在少數。
相比於產品的名字,他的創富過程更讓人感興趣。
下麵的故事,大概會給我們啟示。
高德康還清晰的記得二十多年前,一個人拿著扁擔,背著貨包拚命的擠上上海公交車,然後又被罵著“鄉巴佬”狠狠地推下車的情景。“那是我最難熬的事情之一。”想必,那個當時將高德康推下車的上海人不會想到,這個當時一身臭汗的外鄉人,日後會成為享譽全國的羽絨服大王。
很多人曾經問高德康,到底是怎麼從一個一窮二白的窮小夥子變成現在的億萬富翁的,高德康隻是笑笑,“我沒有什麼秘訣,隻是善抓機遇而已。”“善抓機遇”並不簡單,首先要做的,是成為一個有心人。進入讓他飛黃騰達的羽絨服行業,就得益於他的有心。
最開始,還是小人物的高德康靠給別人貼牌製衣經營服裝廠,在這個過程中,他漸漸發現了羽絨行業的巨大商機,而這還得益於他的逆向思維。
20世紀80年代,羽絨服市場並不被人看好,它臃腫肥大,樣式老舊,當時最流行的是皮夾克,很少有人將注意力放在其貌不揚的羽絨服上。但高德康卻覺得,老百姓現在的生活還不是特別富裕,不可能人人買的起一件時髦的皮夾克,而物美價廉的羽絨服卻是能夠買得起的。雖然是季節性服裝,但需求量大,隻要再稍微改動一下,市場前景還是非常廣大的。
說幹就幹,他在一邊繼續做貼牌生意的同時,一邊學習研究羽絨服的生產技術,幾年間,就成為這個行業裏的行家裏手,並一舉向還處於空白狀態的市場推出了自己的產品,獲得了極大利潤。第一年的利潤就是一百萬,第二年飆升到七百萬。
抓住了潛在利潤點,高德康的企業發展越來越好,他就萌生了創建自己品牌的想法,而如今享譽全國的波士登就在此時誕生。
高德康以前給別人加工的服裝品牌叫“秀士登”,據說是那家公司的老板根據美國“休斯頓”的諧音起的。高德康靈機一動,“我能不能也來一個諧音呢?”恰好,他想起美國有個城市叫“波士頓”,那是個極其寒冷的城市,“不然就叫‘波士登’吧”。
一是因為諧音,一是表達了有朝一日自己的產品打入那個城市的夢想。品牌創立,高德康就加大馬力生產,在當時那個供不應求的市場,波士凳成了暢銷名牌,品牌設立的當年,公司就盈利2500萬。
此時,高德康身上漸漸顯露出企業家的摸樣,最初的艱苦、寒酸已不見了蹤影,他擁有的是滿腔的熱情和創業的信心,而如果沒有他對機遇的發掘和把握,怎麼會有他的千萬身價?
“商場上的機會稍縱即逝,你不抓住它,他就會悄悄溜走。”
大概,這就是高德康創業初期取得成功的原因。
誰知好景不長,意識到羽絨服業巨大的利潤後,廠家紛紛跟進,市場慢慢由之前的供不應求變為供大於求,整個行業裏的企業大麵積陷入虧損。高德康的日子也不好過,23萬件產品隻賣出10萬件,還有2000萬的存貨積壓在倉庫裏。此時,銀行又不停的催還800萬貸款,危機第一次降臨到高德康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