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大氣台商:左手傳統哲學,右手歐式管理(2)(1 / 3)

但立誌投資工業的王永慶沒有想到,在最初的一段時間,他竟無法完成夙願。

1953年,台灣當局成立了“經濟安全委員會”,意在在對玻璃、紡織、塑膠等產業進行長遠規劃。在塑膠這個產業上,為了節約成本,委員會的人打算讓台官方企業投資建廠,卻遭到了美國的反對。他們主張所有建設都由民企承擔。

當時,第一批規劃的企業都有美國資助的背景,如果不同意美方的看法,台灣就可能失去美方援助,而如果這樣,規劃再好也將失去意義。不得已,台方同意了美國的看法,找來台灣最早從事化學工業的何以承接此項目。何以是台灣從事塑膠的元老,1951年就從日本引進了PVC技術。一聽說官方扶持並能得到美國援助,就滿口答應了下來。不過,他有個條件:要到美國、歐洲等地考察。

考察的結果改變了一切。何以發現,台灣如果投產PVC,市場上根本不占優勢。美國、歐洲等國家的PVC日產量在50噸以上,台灣當時計劃日產隻有4噸,而且成本高,價格昂貴。漸漸的,何以打起了退堂鼓,但他並沒有明說,他知道,有些事不能明說。

此時的王永慶有些尷尬,早已從木材業抽身而出一心投資工業的他,卻不被賞識。而且,那時的王永慶並不知道,台灣當局謀劃產業規劃的任何事宜。隻是命運總會因某種奇妙的際遇改變,深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王永慶的命運,也因早些年的一件事,在悄悄發生改變。

20世紀40年代的一天,王永慶將十幾根金條放在了一個叫趙廷箴的建築商手裏。

“夥計,不用利息。”

那人已經激動的說不出話來,隻是兩手緊緊地握著他。

那時,經營木材生意的王永慶已經賺得盆滿缽滿,這個建築商就是做生意時結識的夥伴。他因為建廠缺乏資金不得不尋求王永慶的援手,而王永慶的雪中送炭讓他度過難關。

有時,你說不清身邊落難的人到底是的生命中的難友還是貴人,有些事情,要等到若幹年後才能見分曉。

幾年之後,王永慶站在木材業和工業的岔路差,一如他最開始創業時的彷徨。而此時,若幹年前被他幫助過的趙廷箴出現在他跟前。那時的他,已是台灣某大型塑膠廠的董事長,政府人脈甚廣。

趙廷箴告訴王永慶台灣規劃產業的事,兩人都想投資製造業,商議良久後,王永慶決定投資水泥業。他當即就向台灣當局提出申請,卻被告知水泥業已有人承接。他們又決定做輪胎,誰知輪胎業也被別人占據。一時間,原本柳暗花明的一切似乎沒有了出口。就在王永慶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趙廷箴想起了一位在政府做事的朋友。

“可以向他谘詢谘詢。”他當即就和王永慶去找那個人。

此時,王永慶才真正意識到趙廷箴對自己的重要性,他也想起以前說過的一句話,“人和人都是互相回報的。今天我幫他一把,明天他就會幫我一把。”所以,他決定利用趙廷箴這層關係,打通製造業這道大門。

但趙廷箴的那個朋友並沒有給王永慶好臉色看,他臉上滿是嘲弄和不屑。那時的王永慶並不懂塑膠是個什麼行業,而這也是那人嘲笑他的原因。

“你們還是先回去查查塑膠是個東西,再來這煩我吧。”

名頭不響的王永慶就這樣受了一次屈辱。

“有什麼辦法呢,誰叫你沒什麼名?”

趙廷箴並不是責怪王永慶,他隻是在說一個事實。

並沒有放棄的趙廷箴又費勁九牛二虎之力給王永慶介紹了一個人,這個人是當時王永慶事業成敗的關鍵,他就是“經濟安全委員會”負責人尹仲容,主管產業規劃。

此時,尹仲容也有煩心事。之前說好投資塑膠的何以恰恰在去日本考察過程中不幸去世,尹仲容不得不重新選擇這個項目的人選。焦頭爛額之時,王永慶和趙廷箴恰好出現在他麵前,尹仲容禁不住心中狂喜。當即大力舉薦王永慶投資塑膠產業,而經過一番考察,王永慶全力進軍塑膠業,由此開始了創建“塑膠帝國”之路。

許多年後,當人們對被譽為“台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獻上無限崇敬之情時,記起最多的,或許是他的艱苦奮鬥,是“瘦鵝理論”,是他的嚴謹和節儉,但從上麵這個故事中人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創業早期的王永慶,並不僅僅依靠艱苦奮鬥取得全部的成功。他的樂善好施以及救人於危難,使其獲得了左右事業成敗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人脈。

如果沒有趙廷箴的出現和出手相助,王永慶或許就不會創建如今的台塑帝國,是他通過自己的人脈讓王永慶在不知所措的時候峰回路轉,而這一切,當然也要歸功於王永慶幾年前搭救趙廷箴的十幾根金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