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招呼看似簡單,實際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具體來說,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主動大方。雙方見麵,不管彼此年齡、地位有何差距,一般應先主動大方與對方打招呼,如果你是長輩,會顯得和藹可親;如果你是晚輩,則會顯得彬彬有禮。
因時而異。以一日早午晚為例,隨時間變化,打招呼也應巧妙自然變化。早晨,用“您早”、“您好”;中午,用“您好”、“午睡了嗎”;
晚上,用“晚上好”、“下班了”等等。
因地而異。打招呼也要分場所。在公共場所,如大街上、公園、餐館、商店等遇到熟人,自然可以和熟人大聲問候,寒暄交談,但也不要故作驚喜,大驚小怪。如在開會、看電影、觀看文藝演出、聽音樂會時,你就不可大聲寒暄了,這時微笑著招招手、點點頭即可。
兼顧眾人。如果打招呼的對象不隻一個人,就要做到麵麵俱到。
如果來者是兩位長輩,可說“兩位伯伯好”,表現謙恭有禮。同輩則可隨便些,如:“二位有何貴幹?”遇到三人以上的一夥,並且,他們正自顧玩笑,你可“視而不見”,免得一打招呼衝了對方興致(但事後碰到要說明),如果對方中僅有個別人熟悉,雖然隻能與熟人打招呼,但目光也應顧及其餘人,以表示對其餘陌生人的尊重,也是對熟人的尊重。
靈活應變。如果碰到特殊的場合打招呼,就應靈活變通。所謂特殊場合,就是不宜於按照常規打招呼的場合,或使人無法應答和難於應答的場合。比如,在廁所相遇,不說什麼實際的內容,或點頭以示看見了,或“噢,劉主任”“喔,陳師傅”,支吾過去即可。這種含混其辭的招呼既繞開了“你從廁所出來了”,又避免了“你吃過了”的難堪。另外,遇到晦氣、傷心或讓人難堪的事,與當事人打招呼,應機敏地岔開正題,繞開當事人倒黴的事,談些無關的話,同樣是一種獲得和諧氣氛的好的打招呼語。
打招呼是人們日常應酬中最常用的禮節之一,熟人見了麵總要打個招呼,即使雙方不太熟悉,僅有一麵之交,再見麵時也不應互不理睬,無所表示。漫不經心的習慣有時會給人以傲慢的印象,與別人見麵時心不在焉,失去了打招呼問候的機會,無意間就形成了無禮的舉止。因此善於交際的人遇到麵熟而不相識的人也會點點頭,或相視一笑。
(3)寒暄寒暄,是社交雙方見麵時談天氣、噓寒問暖的應酬話,後來也就不限於談天氣了。作為社交手段,它的基本作用是表明自己見到對方的喜悅,同時也表明自己的友好態度,以聯絡感情,保持友好的關係。所以,在交往中一般不能光從“信息”的意義上來理解寒暄用語。
寒暄有很多種類型,比較常見的寒暄方式大體有以下幾種:
問候型:問候型寒暄的用語比較複雜,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表現禮貌的問候語。如“您好!”“早上好!”“節日好!”“新年好!”之類。交談者可根據不同的場合、環境、對象進行不同的問候,比如.從年齡上考慮,對少年兒童可問:“幾歲了?”或者問:“上幾年級了?”對成年人問:“工作忙嗎?”從職業考慮,對老師可以問:“今天有課嗎?”對作家問:“又有大作問世了吧?”對朋友、鄰居、同事的問候就更為豐富了,如果用得好能密切關係,增進友誼。
表現思念之情的問候語。如“好久不見,你近來怎樣?”“多日不見,可把我想壞了!”等等。
表現對對方關心的問候語。如“最近身體好嗎?”“來這裏多長時間啦,還住得慣嗎?”“最近工作進展如何,還順利嗎?”表現友好態度的問候語。如“生意好嗎?”“在忙什麼呢?”等這些貌似提問的話語,並不表明真想知道對方的起居行止,往往隻表達說話人的友好態度,聽話人則把它當成交談的起始語予以回答,或把它當作招呼語不必詳細作答,隻不過是一種交際的媒介。
言他型:“今天天氣真好。”這類話也是El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寒暄方式。特別是陌生人之間見麵,一時難以找到話題,就會說類似於:
“東北天氣很冷吧?”之類的話,可以打破尷尬的場麵。言他型是初次見麵較好的寒暄形式。
觸景生情型:觸景生情型是針對具體的交談場景臨時產生的問候語,比如對方剛做完什麼事,正在做什麼事以及將做什麼事,都可以作為寒暄的話題。如早晨在家門或路上問:“早晨好,上班嗎?”在食堂裏問:“吃過了嗎?”在圖書館或教室裏問:“這麼用功,還在讀書啊?”這種寒暄,隨口而來,自然得體。
誇讚型:心理學家根據人的天.眭曾做過如下論斷:能夠使人們在平和的精神狀態中度過幸福人生的最簡單的法則,就是給人以讚美。
作為一個社會成員,都需要別人的肯定和承認,需要別人的誠意和讚美。比如,你的同事穿了一件新連衣裙,你可以用讚美的語言說:
“小張,你穿上這件連衣裙更加漂亮了!”小張會很高興。老李今早刮了胡子,你可以說:“老李越來越年輕了。”老李也會很高興。
攀認型:俗話說:山不轉路轉。在人際交往中,隻要彼此留意。
就不難發現雙方有著這樣那樣的“親”、“友”關係,如“同鄉”、“同事”、“同學”甚至遠親等沾親帶故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攀認型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我出生在武漢,跟您這位武漢人可算得上同鄉啦!”“您是研究藥物的,我愛人在製藥廠工作,咱們可算是近親啊!”“噢,您是北大畢業的,說起來咱們還是校友呢。”這些事例,說明在交際過程中,要善於尋找契機,發掘雙方的共同點,從感情上靠攏對方,是十分重要的。
敬慕型:這是對初次見麵者尊重、仰慕、熱情有禮的表現,如“久仰大名!”“早就聽說過您!”“您的大作,我已拜讀,獲益匪淺!”“您也精神多了!”“小姐,您的氣質真好,做什麼工作的?”“您設計的公關方案真好。”寒暄往往是正式交談的前奏,它的“調子”定得如何,直接影響著整個談話的過程。因此,對寒暄絕不能輕而視之。
找到和陌生人的共同話題
與陌生人談話是口語交際中的一大難關,處理得好,可以一見如故,相見恨晚;處理得不好,又能導致四目相對,局促無言。
一般來說,對任何一個素不相識者,隻要事前作一番認真的調查研究,你都可以找到或明或隱、或近或遠的親友關係。而當你在見麵時及時拉上這層關係,就能一下縮短心理距離,使對方產生親切感。三國時代的魯肅就是一位攀親認友的能手。他跟諸葛亮初次見麵時的第一句話是:“我是你哥哥諸葛瑾的好朋友。”就憑這一句話就使交談雙方心心相印,為孫權跟劉備結盟共同抗擊曹操打好了基礎。
1984年5月,美國裏根總統訪問上海複旦大學。在一間大教室內,裏根總統麵對10()多位初次見麵的複旦學生,他的開場白就緊緊抓住彼此之間還算“親近”的關係:“其實,我和你們學校有著密切的關係。你們的謝希德校長同我的夫人南希,是美國史密斯學院的校友呢。照此看來,我和各位自然也就都是朋友了!”此話一出,全場鼓掌。短短的兩句話就使100多位黑發黃膚的中國大學生把這位碧眼高鼻的洋總統當作十分親近的朋友。接下去的交談自然十分熱烈,氣氛極為融洽。你看,裏根總統這段開場白的設計是多麼巧妙!
那麼,怎樣才能找到自己同陌生人之間的共同點呢?
(1)察顏觀色,尋找共同點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精神追求、生活愛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們的表情、服飾、談吐、舉止等方麵有所表現,隻要你善於觀察,就會發現你們的共同點。一退伍軍人同一陌生人在車上相遇,位置正好在駕駛員後麵。汽車上路後不久就拋錨了,駕駛員車上車下忙了一通還沒有修好。這位陌生人建議駕駛員把油路再查一遍,駕駛員將信將疑地去查了一遍,果然找到了病因。這位退伍軍人感到他的這絕活可能是從部隊學來的。於是試探道:“你在部隊待過吧?”“嗯,待了六七年。”“噢,算來咱倆還應算是戰友呢。你當兵時部隊在哪裏?”於是這一對陌生人就談了起來,據說後來他們還成了朋友。而這就是在觀察對方以後,發現都當過兵這個共同點的。當然,這察顏觀色發現的東西,還要同自己的情趣愛好相結合,自己對此也有興趣,打破沉寂的氣氛才有可能。
否則,即使發現了共同點,也還會無話可講,或講一兩句就“卡殼”。
(2)以話試探,偵察共同點兩陌生人默默相對,為了打破這沉默的局麵,開口講話是首要的,有人以招呼開場,詢問對方籍貫、身份,從中獲取信息;有人通過聽說話口音、言辭,偵察對方情況;有的以動作開場,邊幫對方做某些急需幫助的事,邊以話試探;有的甚至借火吸煙,也可以發現對方特點,打開交際的局麵。兩個青年人從某縣城上車,坐在一條長椅上。其中一人問對方“在什麼地方下車?”“到終點,你呢?”“我也是。你到南京什麼地方?”“我到南京山西路一親戚家有事,你就是此地人吧?”“不是的,我是到南京來走親戚的。”兩個人發現對方共同點後談得很投機,下車後還互邀對方做客。這種融洽的效果看上去是偶然的,實際上也是有其必然因素:“火力偵察”,發現了共同點。
(3)聽人介紹,猜度共同點你去朋友家串門,遇到有生人在座,作為對於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會馬上出麵為雙方介紹,說明雙方與主人的關係、各自的身分、工作單位,甚至個性特點、愛好等等,細心人從介紹中馬上就可發現對方與自己有什麼共同之處。一位縣物價局的股長和一位“縣中”的教師,在一個朋友家見麵了,主人為這對陌生人作了介紹,他們馬上發現都是主人的同學這個共同點,馬上就圍繞“同學”這個突破口進行交談,相互認。
識和了解,以至變得親熱起來。這當中重要的是在聽介紹時要仔細地分析認識對方,發現共同點後再在交談中延伸,不斷地發現新的共同關心的話題。
(4)揣摩談話,探索共同點為了發現陌生人同自己的共同點,可以在需要交際的人同別人談話時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對方和自己交談時揣摩對方的話語,從中發現共同點。在廣州的某百貨商店裏,一位在南海艦隊的戰士對服務員說:“請你把那個東西拿給我看看。”還把“我”說成字典裏查不到的道地的蘇北土語。另一位也是蘇北人,在廣州某陸軍部隊服役,聽了前者這句話,也用手指著貨架上的某一商品對營業員說了一句相同的話,兩句字裏行間都滲透蘇北鄉土氣息的話,使兩位陌生人相視一笑,買了各自要買的東西,出了店門就談了起來,從老家問到部隊,從眼下任務談到幾年來走過的路,介紹著將來的打算。身在異鄉的一對老鄉的親熱勁,不知情的人怎麼也不會相信是因為揣摩對方一句家鄉話而造成的結果。
可見細心揣摩對方的談話確實是可以通過找出雙方的共同點,使陌生的路人變為熟人,發展成為朋友的。
(5)步步深入,挖掘共同點發現共同點是不太難的,但這隻是談話的初級階段所需要的。隨著交談內容的深入,共同點會越來越多。為了使交談更有益於對方,必須一步步地挖掘深一層的共同點,才能如願以償。一個度假的大學生和一位在法院工作的同誌,在一個共同的朋友家聚餐,經主人介紹認識後,慢慢地二人都發現對社會上的不正之風的看法有共同點,不知不覺地展開了討論,他們從令人發指的社會現象,談到產生的土壤和根源;從民主與法製的作用,談到對黨和國家的期望。越談越深入,越談雙方距離越縮短,越談雙方的共同點越多。事後雙方都認為這次交談對大學生認識社會,對法院同誌了解外麵的信息和群眾要求,增強為糾正不正之風盡力的自覺性都是有益處的。
尋找共同點的方法還很多,譬如麵臨的共同的生活環境,共同的工作任務,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習慣等等,隻要仔細發現,陌生人無話可講的局麵是不難打破的。
初次見麵就討人喜歡的技巧
初次見麵,如果雙方都不想讓對方看透自己,覺得對方發現自己的弱點是個糟糕的後果,那結果隻會是彼此拘束,不能暢所欲言、自由表現。隻有敞開心扉,才能讓對方很快記住:這個女人很不錯!無論是哪個女人,和知心朋友見麵都會很開心和放鬆,然而和素不相識的人會麵總會感到局促和緊張,並且顧慮重重。和初次見麵的人麵對麵談話,是一件不好受的事。因為兩人之間的視線極易相遇,而導致兩人之間的緊張感增加。因此,在見麵之前,最好先擬定好一套推銷自己的計劃,按部就班地實施。
巧妙地介紹自己的名字
與人初次見麵時,想讓對方記住自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對方記住自己的名字。比如,你可以對自己的名字做一個簡單但容易被別人記住的介紹:“我姓接,接二連三的接,認識我,你會有接二連三的好運!”(2)呼叫對方的名字將對方的名字掛在嘴邊,往往使對方湧起一股親密感,宛如彼此早已相交多年。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感受到對方已經認可自己。
名字不僅是一種代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的象征。初次見麵時能說出對方的名字已經不錯了,若再對對方的名字進行恰當的剖析,就更上一層樓。譬如一個叫“建領”的朋友,你可以諧音地稱道:“高屋建瓴,順江而下,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謂意味深遠呀!”對一位叫“細生”的朋友,可隨口吟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或者用一種算命者的口吻剖析其姓名,引出大富大貴、前途無量之類的話,這也未嚐不可。
在我們的社會裏,大部分人不習慣或者不願意直呼別人的名字。殊不知,呼喊別人的名字可以增進彼此的親密感,尤其當你們不熟悉的時候,你喊出對方的名字,會給對方一個驚喜,稱讚對方的名字更是一種尊重(不適用於長輩)。
(3)保持禮儀。體現你的尊貴作為一個女人,對“第一印象”應予以高度重視,要充分利用“首因效應”,不僅僅懂得依靠漂亮的五官、健美的身段及得體的服飾等這些表象的東西,更要學會以優雅的舉止、熟練的禮儀作為手段,對自身的形象精心設計,展示自己充滿魅力的女性風采。因為隻有二者的結合才使人更有教養和風度。
假如一個女人天生麗質、貌若天仙,如果她整日濃妝豔抹,渾身名貴飾品,充其量人們隻會承認她闊綽,而決不會稱道她的“品味”。而一個女人如果講究禮貌、儀表整潔、尊老敬賢、助人為樂等,如果她的一言一行與禮儀規範相吻合,人們定會對他的教養與風度所稱道。
古語日:禮者,敬人也。尊敬他人是獲得他人好感並進而友好相處的重要條件。反之,自高自大,忽略他人的存在,那就很難得到他人的配合,而且是一種不懂禮貌的表現。比如與人初次相見,對方遞上名片,你連看都不看一眼便裝入兜裏或隨便一放,對方肯定內心不悅。如果你用雙手將名片接過,用不少於30秒鍾的時間從頭到後地看一遍,並客氣地向對方道一聲“謝謝”,對方內心肯定會有一種被人重視的優越感,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為話題的深入與事情的進展打下一個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