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養人情積人氣(1 / 3)

辦事要懂人情世故

古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生活中離不開“人情”二字,不懂不察人情是肯定辦不好事的,這是辦事的基礎。因為人情是微妙的無形之物,要想掌握人情世故,就必須下功夫努力研究和讀懂它,並在生活中活學活用,這樣的人才能受人歡迎,才能有人緣。

通曉人情,就是要有一種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情感體驗的態度。

從正麵講,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好像自己肚子餓了要吃飯,應該想到別人肚子也餓了,也要吃飯;自己身上冷了要穿衣,應想到別人也與你一樣。懂得這些,你就能“推食食人”“解衣衣人”。

漢高祖劉邦就知道這種道理,所以他在韓信眼中是個通曉人情的人,並且劉邦還使韓信欠下自己的人情債不忍背叛。

漢王四年,韓信平定了齊國,他向漢王劉邦上書:“我願暫代齊王。”劉邦大怒,但轉而一想,自己現在身處困境,需要韓信,於是就說:“要當王就當真王,你就當齊王吧,不用暫代了。”韓信的勢力更加壯大。齊國人蒯通知道楚漢相爭的勝負取決於韓信,就對他說:“相你的t麵”不過是個諸侯;相你的‘背’,卻是個大福大貴之人。當前,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在你手上,你不如兩方都不幫,與他們三分天下,以你的賢才,加上眾多的兵力,還有強大的齊國,將來天下必定是你的。韓信說:“漢王待我恩澤深厚,他的車讓我坐,他的衣服讓我穿,他的飯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的車要分擔人家的災難,穿人家的衣服要思慮人家的憂患,吃人家的飯要誓死為人家效力,我與漢王感情深厚,怎能為個人利益而背信棄義。”隻因漢王對他情深義重。姑且不論劉邦以後為什麼處死了韓信,但就人情世故而言,劉邦很成功,他能令韓信在想到背叛時心中產生隗疚,不忍去做。

通曉人情從反麵講,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愛麵子,就別傷別人麵子;你要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別人。

曾國藩是清末的政治家,他也經曆過從不懂人情世故到精通人情世故的過程。

曾國藩剛當官的時候,是一個剛強、勇猛的鬥士,處處表現出一種不畏強暴、英勇無畏的大丈夫氣概。為了大清江山,為了自己拜相入閣,而敢於與各種勢力搏鬥。他尊奉孔孟之道,一心一意用儒家思想指導自己的行動,把“以天下為己任”“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當作人世拯世的指南。有一個故事表明了他早年為官的這種指導思想。

一次,綠營兵在長沙火宮殿尋釁鬧事,曾國藩帶領的湘勇打了起來,很明顯,是綠營兵有意挑起事端。曾國藩聞之大怒,欲整治綠營兵,屬下勸曾國藩忍下這口氣,曾國藩不聽,想借此整頓這股歪風。

綠營是歸鮑起豹提督管製,曾國藩隻是個幫辦團練大臣,無權指揮綠營。綠營紀律鬆弛,戰鬥力不強,平時練兵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綠營的行徑,曾國藩早就看不慣了,剛好發生了這個事情,曾國潘二話不說,舉起了整頓的大刀。曾國藩大張旗鼓整頓了綠營後,結果事態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但和鮑起豹不和,也得罪了長沙的官員,曾國藩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連長沙的官場一起整頓,結果和長沙的官員也鬧起了矛盾,最後,曾國藩在長沙站不住腳,被逼到了衡陽。當曾國藩兵敗嶽陽和靖港慘敗險些亡命湘江的消息傳到長沙官場時,不少人為之快活。

不久,曾國藩又來到了江西,在江西他仍采用在長沙官場那種直接的、以強對強的方法,曾國藩利用鴉片事件,參劾了江西巡撫陳啟邁。

陳啟邁的巡撫一職雖然被免,但曾國藩因此得罪了江西官場上上下下的官員,曾國藩的處境不但沒有好轉,相反越來越惡化。江西官場聯合參劾曾國藩。曾國藩在江西官場怨聲四起,處處掣肘,無法立足。

正在曾國藩焦頭爛額的時候,父親逝世,曾國藩於是趁奔喪的機會逃離江西。回到家裏,在家裏奔喪的時候,曾國藩反思自己曆年來的行為、想想,自己一心報效清王朝,而清王朝統治下的湘、贛官場卻容不了他。他對皇上忠心耿耿,卻招來元老重臣的忌恨。對這一切,曾國藩感到很困惑,很迷茫。他想不通自己錯在哪裏。

想了一年之後,曾國藩終於從老莊的思想裏找到了答案,悟出了“大柔非柔,至剛無剛”的真諦,能克剛之柔,比剛更剛。其實,這個理曾國藩早就懂,隻是他一貫奉行儒家思想,以剛克剛,把道家思想視為異途,男子漢大丈夫,要建功立業,怎能學消極遁世的老莊思想呢?曾國藩悟出的不僅僅是“大柔非柔,至剛無剛”的道理,而是悟出了一個新的思維方式,即孔孟和老莊並不對立,人世出世相輔相成,互為補充。這樣既可以建功立業,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又可保持寧靜謙退的心境。

同洽元年五月二十八日,曾國藩在給九弟和季弟的信中說:“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用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嬌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從這信中就可看,曾國藩把儒家和道家思想混在一起,達到了一種做人的新境界。

這種開始通人情,懂世故的改變,為他以後的人生奠定了思想基礎。

曾國藩奔喪期滿後,奉命援浙,路經長沙,拜訪左宗棠。左、曾關係在此之前並不和睦,要在以前,曾國藩就會做出強硬的表示。但曾國藩這次放棄了強硬做法,離左家較遠的地方就下了轎,既不穿官服,也沒隨從,徒步走向左家。左宗棠見狀,十分驚訝,當天兩人聊得很投機。自此,左曾關係又和好了。

生活中我們應該正確區別通曉人情世故與世故圓滑。世故圓滑的人多表現為玩世不恭、逢場作戲、使手段、弄權術、八麵玲瓏、無視原則等。而通曉人情世故的智慧女人能充分地了解人的本性、人性的弱點等,她們知道人們喜歡什麼、厭惡什麼。從而能揚長避短、恰如其分地處理好人際關係,也會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成就己事。所以她們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能做到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明朝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呂坤說:“處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悉事之理。”會辦事的第一要義就是通曉人情世故。

2.拜冷廟,燒冷灶,交落難英雄

俗話說:“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那樣的菩薩雖靈,也不會真心幫助你。因為你平常心中就沒有佛祖,有事才來懇求,佛祖怎會當你的工具呢?所以我們求神,自應在平時燒香。而平時燒香,也表明自己別無希求,完全出於敬意,而絕不是做交易;一旦有事,你去求它,它念在平日你的燒香熱忱,也不致拒絕。

人情上有這樣一個規律:當一個人發跡以後,圍繞他轉的人前呼後擁,這時,其人際關係則處於一個排斥狀態,原來沒有交往基礎的是很難進人他的“圈子”的;當一個人尚未發達時,其人際關係處於吸納狀態,比較容易結成朋友關係。所以說,如果要燒香,就找些平常沒人去的冷廟,不要隻挑香火繁盛的熱廟。如果要交朋友,就交落難英雄。

既然如此,就要有顆平常心,多注重在平凡人中發展人脈關係。紅頂商人胡雪岩,其高超的交際手腕和過人之處便是“對事情看得透,眼光夠遠,從不會輕忽小人物”。我們知道浙江巡撫王有齡對胡雪岩的發跡有著絕對影響,胡雪岩結識王有齡的時候,他貧窮落魄,雖然很有才華,很有雄心壯誌,卻連北上求官的路費也湊不出來,更沒有錢去求官了。

胡雪岩“慧眼識英雄”,認定他日後必然會出人頭地成大器,定會在官場上青雲得誌的。於是,胡雪岩以“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江湖義氣為借口,毅然冒著被老板解雇的風險,挪用錢莊公款500兩銀子,資助素昧平生、貧窮失意的王有齡北上買官!為此,胡雪岩被老板辭退了,丟了飯碗。

許多人都罵胡雪岩是犯傻,但胡雪岩卻相信自己的政治眼光絕對沒錯,而且他深信,隻要王有齡一得誌,絕對少不了自己的好處。

後來,王有齡果然出任官職,做了杭州的巡撫。王有齡是一介文人,不懂經商之道,要搞好杭州的經濟,就要求助他人。胡雪岩又是他的大恩人,當然要知恩圖報,胡雪岩便順理成章地進入杭州府,成了王有齡的幕僚。自從走上仕途之後,胡雪岩有了王有齡的庇護,在商場上如魚得水,遊刃有餘。如果胡雪岩不是提前介入這種關係,而是當王有齡已經成為浙江巡撫後再去交往,胡雪岩能與他成為莫逆之交嗎?

有的人能力雖然很平庸,然而風雲際會,也會成為明運通達人物。

人在得意的時候,一切就看得很平常,很容易,這是因為自負的緣故。

如果你的境遇地位與他相差不多,交往當然無所謂得失。但如果你的境遇地位不及他,往來多時,反而會有趨炎附勢的錯覺。即使你極力結納,多方效勞,在對方看來也很平常,彼此感情不會有多少增進。隻要對方轉入逆境,以前友好,反眼若不相識;以前車水馬龍,今則門可羅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