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辦事的原則與分寸(3 / 3)

與工作有關的利益是下屬們經常找上司辦事的基本誘因之一,這些利益包括調崗、晉升、漲工資、分房子、調停與同事之間的矛盾、平息一些不利於自己發展的言論或輿論。這一類事能否辦到,關鍵:色於你在上司心目中的位置如何,位置高了,他會把利益的平衡點放在你身上;

位置若是低了,則必須學會借助外在的或間接的力量起作用方巍把事辦成,否則便隻能充當各種利益的旁觀者了。

與社會生活有關的利益是下屬們找上司辦事的又一大誘因,包括借貸、買賣、調節各類糾紛、參與婚嫁等各類事的協調,對各類被侮辱被損害者的法律公斷以及某些同學同鄉同事朋友等托辦的事宜等等。辦這類事,上司一般未必直接出麵和直接行使權力,他們的間接活功有時卻是非常有效的。

與家庭關係有關的利益是下屬找上司辦事的第三個誘因,包括夫妻關係、兒女關係、親戚關係。這些關係所涉及的利益有時不能得到滿足或者受到了傷害,而自己又無力自我成全,於是責無旁貸,隻f!子間接地承攬過來找某位上司說情,懇望他能出麵幹預或施加影響。如為子女找工作,幫助妻子調動工作,幫助某位親屬安置工作等等。

正是因為有以上這些利益關係,你才有可能經常要找上司辦一些事情,這些事情幾乎都可以涵蓋在“困難”二字之下,如經濟困難、思想困難、情感困難、地位困難等等。找上司辦事,說穿了無非是托他們幫助解決這些“困難”。是困難就有一些苦衷,要想把事情辦成,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這些苦衷通情達理、不卑不亢地吐出來,切人肌膚地誘使上司產生同情心,從而幫助你把懇求辦的事情辦好。

要引起上司同情,必須在人之常情上下功夫,必須把自己所麵臨的困難說得在情在理,令人痛惜惋惜和可悲可惜。所以,越是哪一點給自己帶來遺憾的地方和痛苦的地方,則越是大加渲染,這樣,上司才願意以拯救苦難的姿態伸出手來幫你辦事,讓你終生對他感恩戴德。因為大凡能激發人的公正之心、慈悲之心和仁愛之心的事情,都能引起人們的同情和幫助,還能使人在幫助之後產生一種偉大的濟世之感。

要引起上司同情,必須了解上司的好惡,了解他平時愛好什麼,讚揚什麼,又憤慨什麼,了解他的情感傾向和對事物善惡清濁的評判標準。

上司的同情心有時是誘導出來的,有時是激發出來的。如果上司對你的某個朋友有成見,認為他水平很差,他不得誌和受排擠,是不足為怪的。

那麼,你要幫朋友解決常年在基層受壓抑之苦,並想借此引起上司的同情,可能就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了。隻有沒有成見的時候,才能產生同情心。

所以,利用上司善良的同情心辦事,有時能收到“以情感人”的奇效,它甚至比“以理服人”更能打動上司的心靈,更能促使上司伸出仁愛之手。

5.取法其上,適得其中

日常生活中,有一個很小的細節會給我們很深的啟示:人們在跨過門檻,登上台階時,應該高抬腿,低落步。這種近於本能的習慣,應用在說話辦事中卻是一個很巧妙的退讓方法,也是一個辦事原則。具體來說是用大要求來製造退讓的假象,從而辦成較小的要求的事情。

求人辦事,在辦的過程中往往會因各種原因而打折扣,很少會超出你的期望值,因此,首先提出一個很大的要求,如果對方沒有同意,再提出較小的要求,因為沒有同意別人較大的要求和沒能幫上大忙而深感內疚,也為了減輕這種內疚感,他們就會同意這個較小的要求,用幫小忙來表示歉意。這同直接提出較小要求相比,人們同意的可能性會大大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使用這個方法。比如要讓貪玩的孩子每天回家隻看一小時電視,你不妨說隻允許他看半小時,他再三要求下你隻好答應了一小時的要求,他便不會再鬧了,因為你已經讓過步了。再比如在市場上。貨主往往把商品標價多一兩倍,這樣他可以慢慢地讓到他的正常價位。如此一來,買的人也覺得占了不少的便宜,很容易掏錢來買。

這種做法可能有些過詐,可人們的心理已經習慣如此:不管你真的讓步與否,你得讓他感到你已經讓了很大的步。

這個道理反過來用,也可以成為“欲求一尺,先要一寸”的退讓方法。倘若你需要他人提供較多的幫助,不妨采用“登門檻”技術,即先請對方予以小的幫助,然後拾階而上,要求他幫助解決更大的問題。社會心理學家弗裏德曼和費拉瑟對“登門檻”技術作了一番實際的調查研究;他們先挨家挨戶找主婦在一份所謂“安全駕駛請願書”上簽名,幾乎所有的主婦都答應了這項不費多少心力的要求;幾天後,他們又要求這些主婦答應在她們的私人庭院裏立一塊不太美觀的大牌子,上書“謹慎駕駛”,結果有50%以上的主婦同意了,而另一組被直接要求立牌的主婦中,隻有15%的人接受了這一主意。

前者為何是後者的3倍呢?心理學家的解釋是:同意提供小的幫助的人等於給自己提供了這樣一種自我感覺:自己是個樂於助人的人。接著,她們就會以一種與這種自我感覺相一致的方法去行動,進而有了更多的奉獻。而答應了“一寸”之後,他會養成對你說“是”的:習慣,對你“一尺”的目標也很難覺察。

如果最終達不到目標,我們則應該抱著“一尺不行,五寸也可以”的態度,及時調整我們的期望值,適當讓步,讓事情向好的一麵轉化。

當你硬性堅持要某人接受你的意見、觀點時,對方由於科種原因,往往產生抵觸心理,因而全盤否定你的意見。而退讓的奧妙,就是在對方提出反對意見時,及時退步,使對方感覺尊重他的意見,虛榮心得到滿足,從而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

魯迅在批評中國人的惰性時說過,如果有人提議在房子牆壁開一個窗口的話,勢必會遭到眾人的反對,窗口肯定開不成。如果他提議要把房頂扒掉,眾人則會退讓,同意開個窗口。其實這種心理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心理內疚,達到勸說別人接受意見的E的。

在人們社會活動中,由於都有堅持自己意見的頑固性,因此,不同意調和的結果,往往造成“取法其上,適得其中”的結果。為r“適得其中”,就需要提出一個更高的目標,而後作出妥協。退讓的姿:態,在對方自尊得到滿足的同時,你的目的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