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木秀風摧,行高眾非——做人不能太張揚(2)(1 / 3)

有可能,你所自鳴得意的事,正好是受人奚落的短處,就好像口袋裏裝著一瓶麝香的人,不會到十字街頭去叫嚷,讓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口袋裏的東西,因為他身後飄出的香味已說明了一切。

真正“現實”的人是決不會濫用優點和榮譽的,他不會等待著去享受榮譽,他會繼續努力去做那些需要去做的事。正如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所諄諄告誡的:“決不要陷於驕傲。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喪失客觀方麵的準繩”。

況且,讓事情更糟的是,你在得意時越誇耀自己,別人越回避你,越在背後談論你的自誇,甚至可能因此而怨恨你。同時,驕傲的人必然妒忌,他喜歡見那些依附他的人或諂媚他的人,他對於那以德性受人稱讚的人會心懷嫉恨的,結果,他就會失去內心的平靜,以至於變成一個狂人。

相反,你越少刻意尋求讚同、越少刻意炫耀自己,你卻會獲得越多的讚同和欣賞。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留心那些內向、自信,不時時表現自己的正確與成績的人。大部分人都喜歡那些不自誇的、謙遜的人,因為他們總把自己藏在內心,而不是表現為自我主義。

當然,真正學會謙遜是需要實踐的。這是件很美的事,因為你在平靜輕鬆的感覺中會,立即獲得內心的充實。如果你的確有機會自誇,那麼,嚐試著去盡力抑製住這種欲望吧,這將使你受益無窮。

有一個人在被提職後的幾天裏,與朋友們聚了一次。朋友們都不知他提升的消息,他很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大家。而且,他與另一個朋友都是被提升的候選人。同為候選人,他和這個朋友之間當然有些競爭,現在的結果是他得到了提升,所以他極想向大家宣稱自己被提升而那位朋友沒有。可話到嘴邊,他隱隱覺得有個聲音在說:“不,千萬別說!”於是他隻淡淡地笑了一下,隻告訴大家自己被提職,沒有提及另一個朋友未被提升之事。

這位人是一個很“現實”的人,他明白這事不用說大家也知道,說出來反而影響自己的形象,傷害朋友間的感情。自己在心裏慶祝一下又何妨呢?真可謂明智之舉。

4.木強則折,人強則敗

一個人功勞再大,如果沒有坐上頭把交椅,就不能自以為是,否則就會受到上麵的猜忌,招來不必要的禍端。適當的 “彎腰”,既能滿足領導的虛榮心和成就感,就能使自己不成為“出頭鳥”而遭“槍打”。

莊子曾經提出“意怠”哲學觀點,托言於一種很會“隱忍處世”的鳥,這種鳥雖然自己飛得很高,但從不彰顯自己,它善於跟從,別的鳥飛,它也跟著飛,別的鳥傍晚歸巢,它也跟著隊伍,前進時不爭先,後退時不落伍,吃東西時不搶食,因此很少受到同類的威脅與打擊。從表麵看來,“意怠”的生存方法太保守,但用在做人方麵,很多時候卻大有裨益。

在中國古代,太子有能力是順利當上皇帝的一個重要條件。但如果太子能力過強,處處表現自己,卻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意思,所以有些太子也常因遭到父皇的猜忌而被廢黜。因此,聰明的太子往往能看透這一點,適當的隱藏自己,不招致禍患。

唐代的順宗在做太子時,豪言壯語頗多,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他曾對東官僚屬說:“我要竭盡全力,向父皇進言革除弊政的計劃!”有位幕僚告誡他:“作為太子,首先要盡孝道,多向父皇請安,問起居飲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國事,況且改革一事又屬當前的敏感問題,如若過分熱心,別人會以為你邀名邀利,招攬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於你,你將何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太子聽得如雷貫耳,立即閉嘴黜音。德宗晚年荒淫而又專製,太子始終不聲不響,直至熬到繼位,方有唐後期著名的順宗改革。

老子主張:“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主,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又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因為安於卑下,不爭地位,善利萬物,所以誰都喜歡它。老子反對鋒芒畢露,爭強好勝,認為“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這種與世無爭的謀略思想,深刻體現了事物的內在規律,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

看看曆史上那些既得善始又得善終的英雄俊傑,無不是在行為姿態上規避風險的大師。而那些風光一時,耀武聲威之徒,往往在春風得意之時遭到無情的打擊,不僅身首異處,甚至連帶親人受難。

相對唐順宗來說,清朝的年羹堯就是一個不知深淺的人。他曾經是顯赫無比的大將軍,但由於恃寵自驕,不知“彎腰”做人,最後落得人頭落地的下場,令人甚為歎息。

雍正皇帝登基之初,對年羹堯備加賞識,幾乎到了熾熱顛狂的程度。首先命其接替允樾管理撫遠大將軍印務。年羹堯一直在西北前線為朝廷效力。因平定西藏時運糧及守隘之功,封三等公爵,世襲罔替,加太保銜;因平郭羅克功,晉二等公;因平青海功,進一等公,給一等子爵令其子襲,外加太傅銜。雍正二年八月,年羹堯入覲時,禦賜雙眼孔雀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及金幣等等,可以說恩寵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不但年羹堯的親屬倍受恩寵,不少家仆也得以“升天”,通過保薦做到道員、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