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木秀風摧,行高眾非——做人不能太張揚(2)(2 / 3)

但是,年羹堯麵對如此厚恩,不但不知感恩收斂,反而更加得意忘形,更加驕橫,他霸占了蒙古貝勒七信之女,斬殺提督、參將多人,甚至蒙古王公見年羹堯都得先跪下,因此他遭到了群臣的憤怒和非議,彈劾他的奏章雪片紛飛。

內閣、詹翰、九卿、科道合詞奏言年羹堯的罪惡“罄竹難書”,於是部議盡革年羹堯的官職。雍正三年十月,命逮年羹堯來京審訊。十二月,案成。此距發端僅有九個多月。議政王大臣等定年羹堯罪:計有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九、僭越之罪十六、狂悖之罪十三、專擅之罪十五、忌刻之罪六、殘忍之罪四,共九十二款。

雍正三年十二月,雍正皇帝差步兵統領阿爾圖,來到關押年羹堯的囚室傳旨,年羹堯接旨後即自殺。此案涉及年家親屬及友人,兄年希堯罷官,其子年富立斬,諸子年十五以上者遣戍邊關,子孫未滿十五者待至時照例發遣,族中文武官員俱革職。

曾經顯赫一時的年羹堯,最終落得了自裁的結局,曾經無比風光的過去立馬成了過眼煙雲,年氏家族也因此慘遭牽連。年羹堯的悲慘結局也隻能怪他在封建時代不知進退、不懂“彎腰”的做人處世哲學。前人已矣,我們應該以前人為鑒。

5.成大事者要懂得“藏巧”

俗話說樹大招風,我們在大功重賞麵前,或身居高位之後,更要善於“藏巧”。如果鋒芒太露,妄自尊大,就難免會功高震主,引火燒身。

《陰符經》說:“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訴我們,善於伏藏是致勝的關鍵。一個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強、智商再高也難成大事,甚至還會招來殺身之禍。

而伏藏又可分為兩層:一是藏拙,這是一般意義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點,不給對方可乘之機;而另一種,也是更高明的——“藏巧”。

一個人智商商、能力強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說,這是上天賜予的良好天賦。有了它,便可以在競爭社會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然而,由於事物的複雜多樣,環境的不斷變異,在某些情況下,利與弊會不知不覺地轉換。“現實”的人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了解自己,掌握對方和周圍環境,權衡利弊,得勢時就發揮智慧,點背時就隱藏智慧,而隱藏智慧就是我們所說的“藏巧”。

下麵這兩個故事就是“藏巧”的範例。

漢高祖時,呂後采用蕭何之計,謀殺了韓信。當時高祖正帶兵征剿叛軍,聞訊後派使者還朝,封蕭何為相國,加賜五千戶,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衛做相國的護衛。

百官都向蕭何祝賀,隻有陳平表示擔心,暗地裏對蕭何說:“大禍從現在開始了。皇上在外作戰,您掌管朝政。您沒有冒著箭雨滾石的危險,皇上卻增加您的俸祿和護衛,這並非表示寵信。如今淮陰侯謀反被誅,皇上心有餘悸,他也有懷疑您的心理。我勸您辭掉封賞,拿出所有家產去輔助作戰,這樣才能打消皇上的疑慮”。

一語驚醒夢中人。蕭何依計而行,變賣家產犒軍,高祖果然高興,疑慮頓減。

這年秋天,黥布謀反,高祖禦駕親征,此間派遣使者數次打聽蕭何的情況。回報說:“正如上次那樣,相國正鼓勵百姓拿出家產輔助軍隊征戰呢”。

這時,又有個門客對蕭何說:“您不久就會被滅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勞第一,便不可再得到皇上的恩寵。可是自從您進入關中,一直得到百姓擁護,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數次派人問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關中百姓的擁戴。現在您何不多買田地,少撫恤百姓,來自損名聲呢?皇上必定會因此而心安的”。

蕭何認為有理,又依此計行事。

高祖得勝回朝,有百姓攔路控訴相國。高祖非但沒有生氣,反而高興異常,也沒對蕭何進行任何處分。蕭何完全站在劉邦的角度看問題,從而適時掩藏自己的才能,獲得劉邦的信賴,真可謂聰明到家、精明到家了。但是,比起蕭何來,王翦卻更勝一籌。

戰國末期,秦國老將王翦率領六十萬秦軍討伐楚國,秦始皇親自到灞上為王翦大軍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個要求,請求秦始皇賞賜給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園林。

秦始皇很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為然地說:“老將軍隻管領兵打仗吧,哪裏用得著為貧窮擔憂呢?”

王翦回答說:“當國王的大將,往往立下了赫赫戰功也得不到封侯。因此,趁著大王還寵信我的時候,請示大王賞給我良田美宅,好作為我的子孫的家產”。

秦始皇聽後覺得這點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

王翦帶領軍隊先進函穀關,心裏還惦記著地產的事,接連幾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賞賜地產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將領們見他率兵打仗還戀戀不忘田宅,覺得不可思議,便問他說:“將軍如此三番五次地懇請田宅,不是做得太過分了嗎?”

王翦答道:“不過分,秦王這個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現在他把秦國的軍隊全部讓我統領,我不借此機會多要求些田宅,為子孫今後自立做些打算,難道還要眼看他身居朝廷而懷疑我有二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