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王翦率領的軍隊攻下了楚國,俘獲楚王負芻。秦始皇十分高興,滿足了王翦的請求,賞給他不少良田美宅、園林湖池,將他封為武成侯。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才不可露盡,力不可使盡。即若有知識,也應適當保留,這樣,你會加倍地完善。永遠保存一些應變的能力。適時救助比全力以赴更值得珍貴,“現實”的人總能穩妥地駕馭航向。
6.低調是一種人生智慧
低調是一種古老的智慧!在現實社會中,有不少“聰明”人,他們做事精明,很快就能小有成就,但是他們喜歡張揚,為一點小小的成就沾沾自喜。所以,他們雖然“聰明”,但不具有智慧,所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正的大智慧蘊藏在“低調”之中。
在中國的曆史上,舜是第一個被稱為“大智慧”的人。根據曆史記載,舜出生後不久,母親就離開了人世,後母給他生了一位弟弟“象”。孝順的舜盡管總是小心地侍奉後母和弟弟,但卻遭受了無數次的毒打。最後,實在無法在家裏待下去了,舜選擇了離家出走,他一個人流落到曆山腳下開荒種地。
在清苦的生活中,舜依舊沒有一點怨言。他與當地的農夫和山林中的鳥獸生活在一起,他觀察周圍的事物,一切都是那麼溫馨和睦。於是舜觸景生情,製作了一首首感人的樂歌。他的德行影響了周圍所有的人,農夫相互謙讓已開墾好的農田,漁民相互謙讓自己打魚的場地,陶匠則做出了更加精美耐用的陶器。舜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人們從四麵八方扶老攜幼過來,希望能在功舜的鄰居。僅僅用了一年時間,他的周圍就會聚成村落;然後就擴大為城鎮、都市。最後,當時的天子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許配給了舜做妻子。這兩位聰明美麗的妻子給了舜無窮的力量,使他總能逢凶化吉,順利地通過了堯對他的能力所進行的考試。最後,堯將天子之位禪讓給舜。
舜成為天子,可見他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但是,舜的大智慧卻沒有使用什麼心計,事實上,他的“大智慧”都是以“低調”來襯托的。舜從未有意識地去獲取民心,也並沒有處理任何複雜事務的知識。但是,由於淳樸、堅強、虛心,使保證他最終取得了勝利。
在儒家的思想中,低調的主要內涵就是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對其中不善和有過錯的言論能夠給以低調的處理。接下來,對於對立兩端的不同觀點、看法,能夠知道最恰當的度量界限在哪裏,並利用這最恰當之點即對“中”的把握來治理民眾和國家。儒家的低調是一種手段,是一種虛心聽取和吸收他人意見的表現。
老子的基本觀點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不可道”,所以它不能夠通過學習的途徑為人所把握。人隻能夠以“無為”——低調的態度來對待道。所以無知與無為之間,在老子是一種直接的聯係。所謂“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張揚、高調與道是不相幹的。低調者與“道”更容易達到渾然合一。
其實,不僅僅是中國的智慧,世界上所有的哲人都指出了這個道理。無論是伊斯蘭教的聖人,還是基督教的聖人,無不認為 “低調”是最接近智慧的,在通往智慧的道路上,低調是必經之路。雖然說低調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低調的。
在這裏,我們不僅僅是從人生觀上來說低調,其實,低調接近的智慧,不僅僅是使人幸福,使人內心得到安寧,這種智慧還可以運用到實踐之中,幫助你完成現實中的事業。按照古代的說法就是,低調是可以“事功”的。現在,我們似乎很相信那種可以直接取得效果的“聰明”,但是不相信“智慧”。其實,智慧要比聰明高明得多,如果你真的有智慧,把這種智慧用在日常的實際生活中,你就會發現,它的作用是聰明完全不能比擬的。
古希臘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因為當時的人們有輕視哲學家的觀念,於是他運用自己的知識,輕而易舉地獲得了財富,其實他並不需要財富,他隻是用自己的例子告訴世人,把“智慧”用在世俗的事物上,可以很輕鬆地解決所有的問題。有智慧的人之所以不這樣做,僅僅是因為他們不願意這樣做而已。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不過我們可以從這裏知道一個道理:低調作為一種達到智慧的捷徑,如果你正確地把握了它,它可以為你帶來 “聰明”所不能取得的東西!
如果我們僅僅從人生格調的角度來理解低調,那無疑是局限了它的意義。低調不僅僅是一種使你能夠嚐試真實生活的人生格調,它同時也是一種戰術,也就是說,它是我們實現自己目標的一個手段。低調是需要相當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的,也許在你取得事業的成功之前,“妄談”低調隻是一種諷刺。按照我們通行的說法,在現代社會,低調是不行的,它似乎和這個追求“張揚”的社會背道而馳。其實這種看法是很片麵的,即使在唱高調十分流行的今天,成功者究竟也是少數,既然如此,何不嚐試一下低調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