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木秀風摧,行高眾非——做人不能太張揚(4)(2 / 3)

後來,他召集諸大夫,向他們宣告說:“我準備和吳國開戰,拚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踐肺同日戰死,我跟吳王頸臂相交肉搏而亡,這是我最大的願望。如果這些辦不到,從國內考慮,估計我們的國力不足以損傷吳國,從國外結盟的諸侯也不能毀滅它,那麼,我將拋棄國家,離開群臣,自帶佩劍,手舉刺刀,改變容貌,更換姓名,去當仆役,拿著箕帚侍奉吳王,以便找機會跟吳王決鬥。我雖然知道這樣做會很大危險太大,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決心已定,一定要想法實現!”

再後來,越國與吳國在五湖決戰,吳國軍隊大敗,越軍包圍了吳王的王宮,攻下城門,活捉夫差,殺死吳國宰相。滅掉吳國兩年後,越國稱霸諸候。

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傳,不但是因為勾踐最後洗雪了恥辱以報國仇,更主要的是他那忍辱負重的精神。這種精神已經成為我們克服困難,知恥後進的楷模。

由於勾踐被夫差打得大敗,他不得不屈服求和向吳國俯首稱臣,如果此時勾踐隻憑意氣與夫差拚個魚死網破,恐怕越國將會在曆史上消失。於是,他一方麵在吳國君臣麵前表現得忠心耿耿,卑躬曲膝,擺出一付“奴才相”,不管吳國的臣子如何羞辱他,如何考驗他,他都一概忍受下來。但另一方麵,勾踐的複國之心未死,東山再起的誌向未滅,他臥薪嚐膽,發奮圖強,任用範蠡、文種等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一舉滅掉了吳國。因此,勾踐的忍可以是幾年、十幾年,但這完全是策略性的,是一種瞞天過海的韜晦之計,是一種以屈求伸的雄才大略,這種人的謀略一旦成功,將一反忍的常態,變本加厲地對他所忍的人進行清算。

此外,勾踐臥薪嚐膽,以屈求伸的故事還告訴我們要“知恥而後勇”。一般說來,一個人從知恥、忍恥到雪恥,這個過程必然有一段曆史距離。大多數受辱者,皆因當時的力量或者環境處於劣勢,在與人或者命運抗爭的過程中,或由於力量懸殊,寡不敵眾,或由於天時地利,不如對方,致使自己被對方打敗而遭受屈辱,但又不能立即雪恥,隻能將恥辱強忍吞下,銘刻心頭,經過養精蓄銳,日漸強大,時機成熟,再雪舊恥,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便是這個道理。

9.不要患“好為人師”的毛病

人們通常最反感的就是動輒好為人師的人。他們誇誇其談,自以為無所不知,目空一切;他們常常為別人的優越感潑上一盆冷水,從而導致了自己的孤立,最後在人際交往中一敗塗地。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一語道破古今文人通病,其症結就在於“好”為人師。所謂“滿罐水不響,半罐水叮當。”真正胸有百萬的人並不急於露才揚己,倒是那些半瓶子醋自以為了不起,動輒喜歡做別人的老師,出口就是教訓別,一副教師爺的派頭,而結果往往令人啼笑皆非。

孔子曰:“三人行焉,則必有吾師。”這句話說得非常適當,人畢竟各有所長,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智慧和經驗閱曆也會各有不同的,人品及道德乃至社會成就都會有高低之別的。因此每個人都應在合適的範圍內,尋找能彌補自己弱點及不足的地方的老師,以給自己的智慧更大的啟發,這樣對自己的成長,對自己事業的早日成功都是有很大價值的。畢竟,每個人從啟蒙老師開始,都已拜了很多老師,當然從廣義上說,隻要能幫自己的忙,能使自我有進步者都可稱謂吾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