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汝懷的信,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曾國藩對權力的苛求及壟斷的毛病。曾國藩能虛懷而接受之,足見其有順時應變的手段。
縱觀曾國藩一生,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所幹事業越大,所遭遇的種種人與人的衝突就會越大,一個人如果沒有和人打交道的高超技巧,沒有把各種情況都考慮周全的“經驗化”的頭腦,根本無法駕馭大的局麵,這將很難取得像樣的成功。
從閱曆中提練社會經驗,恰恰是我們年輕人最缺少的東西,所以我們走向社會之後,要尤其強化對社會經驗的學習。一個人能看清自己的現狀,心態就會平衡許多,就能以一種客觀的眼光去看待、認識這個世界,並且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為自己的成功之路做好準備。
6.良臣擇主而事
“現實”的人都知道,不能把一身才華白白浪費在注定無所作為的主子身上。他們會選擇另攀高枝,在適當的時候和適當的地方,讓自己的理想再度萌發。
古人雲:“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隻有主子選對了,優秀人物的才華和抱負才能實現,如果你一時不慎看走眼,沒關係,另攀高枝是你惟一正確的選擇。不要抱殘守缺,覺得另投明主就是“不忠”是“背叛”。
在中國曆史上有許多愚忠之臣,他們死守做臣的道德準則,即使麵對昏庸無比的皇帝,也死心踏地的跟著,到頭來一腔熱血最終灑在了崩潰王朝的廢墟中,成了那個時代的殉葬品,他們的精神固然值得欽佩,但他們的做法卻著實有些愚蠢。
時代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因此人的思想也應該不斷跟著前進,薑子牙助周滅紂便成為了永垂千古的美談,而那個可憐的比幹臣相的下場便是愚忠之臣的鏡鑒。識時務者為俊傑,擇主依時而變在任何時代都是一條顛撲不破的做人準則,穿透千年曆史風雲,“現實”的人能夠悟透這一秘密玄機。
被譽為中國曆史上三大謀臣之一的劉基,便是一位能夠“擇主而事”、“喜新厭舊”的人。他在元末明初的政治舞台上左右逢源,最終為大明王朝的開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劉基少有大誌,十四歲的時候便才華橫溢了。
少年得誌的劉基,頗想為元朝盡忠,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當時正處於元朝末期,官場腐敗,貪官橫行,整個社會統治已是大廈將傾。但劉基並沒有感到獨木難支,他一方麵以身作則,為官清廉,一方麵與那些貪官汙吏做鬥爭。可是不久之後,劉基的行為便讓他碰了個灰頭土臉,因為上文彈劾監察禦史失職而得罪上司,被排擠回老家。
官場的第一次失意並沒有使年輕的劉基灰心喪氣。在回鄉隱居的日子裏,他刻苦鑽研易經八卦,兵書戰策,並廣交賓朋,擴大自己的影響,隨時準備東山再起。他知道,有了梧桐樹,不愁沒鳳凰。果然,劉基的名聲越來越大,有人甚至認為他的才幹足以與諸葛亮相比,於是很多人紛紛登門求教。劉基覺得,他出頭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適值元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黃岩人方國珍因被誣告通寇,殺仇家,率兄弟三人聚集海寇數千騷擾江浙,朝廷幾次派兵都沒有剿滅,連江浙行省左丞孛帖木兒都被其活捉。於是,朝廷決定許以高官厚祿招降方國珍,但方國珍幾降幾叛,弄得人心惶惶。這時,江浙行省終於想到了劉基,舉薦他為元帥府都事。
深居簡出十幾年的劉基,再一次感到眼前出現了光明。他一到任就力主用武力嚴剿方國珍,但劉基做夢也沒想到,他正在那布置出兵呢,朝廷令下,說他擅作威福,奪去兵權不算,還把他羈管在紹興。劉基一氣之下,頭發都白了一半,棄官回青田老家,再度隱居。
這次官場失意對劉基的打擊是十分沉重的。此時他已年近五十,以為此生將不再有什麼機會了,一身的才華抱負也就要付之東流。誰知不久,農民領袖之一的朱元璋再度請劉基出山。劉基對朱元璋半信半疑,很不願意出山,經過朋友再三勸告,劉基才改變了自己的態度,到了朱元璋駐紮的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