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做人不可奸詐,但要方圓(2)(3 / 3)

沉默並不是簡單的指一味地不說話,而是一種成竹在胸、沉著冷靜的姿態,尤其在神態上,更是要表現出一種優勢在握的感覺,從而逼迫對方沉不住氣,先亮底牌。如果你神情沮喪,像霜打的茄子一般,隻能是山窮水盡的表現了。

思想家說,沉默是一種美德;教育家說,沉默是一種智慧;文藝家說,沉默是一種魅力。是的,沉默即智慧,它使人深邃,而深邃的人更趨向成熟;是的,沉默即力量,它使人充實,而充實的生命才會永遠年輕;是的,沉默即含蓄,它使人想像,而想像給予人的往往更多。麻木不是沉默,蔑視不是沉默,昏睡更不是沉默……

沉默既是一種氣質,也是一種風度,更是一種品格。受挫時要學會沉默——在沉默中鎮定,在沉默中反省,在沉默中堅強,在沉默中撞擊新的火花;成功時更需要沉默——在沉默中冷靜,在沉默中清醒,在沉默中尋找新的起點,在沉默中確立新的目標。

6.別把喜怒哀樂“寫”在臉上

喜怒哀樂都寫在臉上的人,一般都是比較單純沒有什麼城府的人,而要成大事,沒有一點城府簡直就是癡人說夢。所以,做人要“現實”一點,就要善於隱藏自己的情緒,不給人發現自己弱點的機會。

沒有喜怒哀樂的人並不存在,“現實”的人隻是不把喜怒哀樂表現在臉上罷了,而這對一個人成就大事往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現實”的人要把喜怒哀樂藏在口袋裏,別輕易拿出來給別人看。

一般來說,不輕易表露自己的觀點、見解和喜怒哀樂,被稱為“深藏不露”,這是用以控製對手的一種重要方法。隻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隱藏起來,不讓別人窺出自己的底細和實力,這樣對手就難以鑽空子了。

唐代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劍,慣於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具有籠絡駕馭部下的過人本領。

唐玄宗寵信重用安祿山,此人大奸似忠,貌似粗獷,內有計謀。表麵上給人一種憨厚忠直的印象,骨子裏卻狡詐多端。安祿山想方設法討取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權位日高,架子也大了起來,漸漸不把朝臣們放在眼裏。除了在玄宗麵前假裝恭順以外,對其他人都傲慢無禮。這種情況早被李林甫看在眼裏。

一天,李林甫召見安祿山。安祿山到李宅之後,長揖拜見,端坐在客位上,顯露出一種盛氣淩人的架勢。李林甫也不動聲色,隻是用兩隻小眼睛一動不動地看著他,一句話也沒說。安祿山見李林甫目光深邃,咄咄逼人,感到有些不自然,盛氣頓時減了一半。這時,李林甫轉身告訴下人,有事去找王珙大夫進見。

王珙進屋之後,刷刷刷地邁著小碎步走上前,規規矩矩地向李林甫大禮參拜,十分謹慎小心,誠惶誠恐,好像很怕說錯一個字、邁錯一條腿似的。當時王珙在朝廷中的實際地位是僅次於李林甫的第二號人物,從來都和安祿山平起平坐。安祿山見王珙對李林甫如此敬重畏懼,不由自主地感到有些窘迫,雖然沒去補拜大禮,也立刻恭謹起來,不敢出大氣。王珙走後,李林甫才和安祿山說話。他把安祿山所作所為的意圖和心理活動都說得十分透辟,全說到安祿山的心裏去了,安祿山大吃一驚,想不到自己心靈深處的隱私也讓李林甫含而不露地點出來,立時汗流浹背,襯衣濕得粘在身上。這時,李林甫脫下自己穿著的袍子給安祿山披上,用好話安慰他一番。

從此,安祿山雖然經常侮慢別的朝廷大臣,卻非常懼怕李林甫。每次來京城,他都要小心謹慎地拜謁李林甫,每次交談,李林甫都能洞察他的心扉,使他麵容改色,汗流浹背。

在範陽時,每當有使者從京城歸來,安祿山問的第一句話就是李林甫說他什麼了,如果有褒揚他的話就滿心歡喜,如果有警告他的話就用手摸著額頭說:“哦,我可得多加小心,不然,大禍就要臨頭了。”安祿山怕李林甫竟怕到這種程度。

李林甫也看出安祿山已蓄反心,但覺得自己死前可保無憂,反正安祿山不能取代自己的相位。隻要生前能享受榮華富貴,至於唐朝江山如何,哪還顧得上管他呢,所以安祿山在李林甫死前始終未敢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