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性格心理學上看,矯正與改變如性格乖僻等這樣一類病態性格,有無可供參考的一些措施、辦法呢?下述四條改善性格的途徑,是我研究現代性格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後的心得體會。

(1)重新組織認知框架。改變你對人、對事、對己的觀點和看法。倘若你能從嶄新的視野角度來看待別人、看待自己、看待事物,那麼,你就會發現過去未曾注意到的“新大陸”、“新氣象”,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開朗,於是,你的性格也就隨之而逐漸地產生變化與改善。在這裏,重要的一點是,務必要使你的思想與信念和現實保持一致性與和諧性,因為實際生活向我們指出,自我觀念和實際體驗之間的不一致的結果,就容易引起情緒上的焦慮不安等種種不適應的表現。1979年8月,北京燕化公司前進化工廠的一位21歲的總公司先進生產者、優秀共青團員突然自殺了,她留下的遺書中隻有一句話:“麵對生活中的一切,我無法解釋……”這位年輕女工,工作積極,思想單純,周圍的人們一致說她“思想進步、心地善良、要求自己嚴格”,但由於她隻是看到了事物的光明麵,而容不得半點陰暗麵,因而當她發現事與願違,歎息“現在的人怎麼都是這樣”後,終於自尋短見。對她的死因,我們沒必要去深究,但至少有一點值得注意:每個人都必須努力地打破僵固的自我觀念,要不斷地向大腦輸進新的知識與經驗,從而改變原有的自我觀念;要使自己和周圍環境保持諧調一致,從而防止性格乖僻。

(2)重新學習人際關係。由於性格主要是在人際關係的接觸與交往中形成、鞏固和變化的,因而必須留意促進增強人際關係的方法。為此,要打破閉關自守的狹窄局麵,加強社會性學習,從情感上改變自己對人、對己和對事的態度。應當多渠道地通過相互交往,來促進人與人之間思想感情交流的廣度與深度,讓性格乖僻等性格病態的人們,逐步加深地體會到生活的樂趣和人間的溫暖,感到自己有可施展奉獻的潛能,在群體中占據一席重要位置,等等。

(3)重新安排行為活動。由於性格是在和周圍環境相互影響、交互作用過程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因而必須不斷地改變、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比如說,有的人因為自己經常好有攻擊性的言論行動,因而和周圍的人們常常處於緊張敵意的狀態,如此惡性循環下去,為了對抗他所自造的緊張處境,就會越發懷有敵意。與此相反地,有些人受到周圍人們關心溫暖的對待,他們就勢必會更進一步地表現與發展親密性的行為傾向。因而。影響行為的環境若是發生變化,那麼,行為也就會隨著變化;於是,作為決定行為傾向和約束習慣的性格,也就會相應地發生改變了。

(4)對行為與認知的自我控製。每個人都可以設法改變自己的性格,比如,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下容易心慌怯場的人,就可以通過練習調整呼吸法或自我暗示法,而逐漸地得到克服與改正。象這樣依靠主觀努力采用一些相應的辦法,來提高完成目標效果的技術,就是我們通常講的“自我控製方法”。“自我控製方法”作為一種自我心理療法,現在已被普遍采用,並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人們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