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還是家裏的人好處!”這是我隔壁一位青年朋友從他們的廠子回來,和我見麵時經常發出的第一聲感歎。他這一句充滿“難言隱痛”的歎息,代表了一部分青年現在的感受。為什麼在和別人的交往中會發生這種尷尬的,以至痛苦的局麵呢?這就涉及到了在現代化社會裏,人們相互接觸頻繁時,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的社會心理學問題。你想躲避人群是躲避不了的,而你又不善於與人和諧地相處,那麼,種種煩惱、苦悶便會接踵而來。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按其現實性說來,乃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語)。人是不可能離開社會、離開人群而獨立生存的。蘇聯《消息報》1981年4月28日曾發表一篇題為《魯濱遜·克魯索的真人是誰?》的文章。文章指出,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魯濱遜飄流記》中的主人公原型,是一個名叫塞爾柯克的海員,他脾氣不好,在一次航海中因為同船長發生爭吵,從此滯留荒島,孤獨地生活了四年,當1712年這個漂泊兒回家後,脾氣更怪了,四年孤獨生活的習慣,使他看到別人時怕得要命。老是想方設法找個僻靜無人的地方躲起來,過隱士生活。結果在九年後(1721年),死於他自己挖的地洞裏。
或者是文學典型魯濱遜的原型塞爾柯克,或者是人們所熟悉的印度“狼孩”,他們由於長期脫離人類社會集體生活,以致變得失去了人性,生存不下去。這些事實雄辯有力地告訴我們:任何人也休想離開人群,逃脫開人際交往關係;有的青年由於種種原因想孑然一身、離群獨居的想法是十分不現實的。
人們都是在集體中生活著和發展著的,而且社會分工越加細致,相互依賴的要求也就越加強烈。從廣義上講,人類應該是“相依為命”和協調適應的,人們幾乎時時刻刻都在和別人彼此交往中生活著,既受別人的影響,也影響著別人。正因如此,每個人就必須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去和大家一起設計籌劃、討論研究、協商合作、共同學習與共同工作。必不可少的人際交往,是每個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通過彼此間的相互交往,提供信息,增進了解,訴說各人的喜怒哀樂,增進彼此之間思想感情的交流,鼓舞情緒,產生一種合群的親密感,發生相互依賴的依戀之情,從中吸取力量,增強團結。而且在有組織的集體當中,經過互相啟發、反饋,才能夠更好地增加才幹和發揮智慧。
心理健康的目標,在於形成和促進完美的與和諧的人際關係;培養社會所能接受的做人態度,對自己、對他人和對整個社會的適應態度。人們都愛說青年人的“本性”(也就是“年齡特征”)是喜歡熱鬧、渴望友誼。因此,如果有哪一位青年人不願意與人相處,或者不善於與人相處,那倒很有可能是心理不夠健康的征兆,人們往往把這些青年人看做是“怪人”。青年人更需要在和別人,尤其是和同齡人的相互往來、相互認知中交流情感、促進友誼。比如說,現在強調青年男女們要通過廣泛的社會交往來促進實現美滿的婚戀,從而達到家庭和睦、促進社會的安定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目的。這些都說明,對於青年人說來,樂於和人交往並善於和人交往,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一項基本需要。
那麼,怎樣和人交往?
古話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是說無論是想在戰爭中取勝,或者是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都應該重視“人和”這個重要因素。所謂“人和”也就是要善於和別人交往。
要做到“人和”,根據古人的經驗,就是四個字兩句話:忍讓、克製。在和別人交往時,應當努力做到寬容大度、容人之過,以“宰相肚內能撐船”自勉。遭到別人的非議或者觸犯自己的尊嚴或利益時,不計較個人恩怨,以團結為重,泰然處之。《明史·夏原吉傳》中記載,有人問戶部尚書(“戶部”是唐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事務,長官為戶部尚書。後來,曆代相沿不改,直至清末才廢除)夏原吉:“量可學乎?”他回答說:“始忍於色,中忍於心,久則無可忍矣。”意思是說,開始時要克製自己不發怒,不怒形於色;進而克製自己不懷恨積怨於心中,打心裏不發火;這樣下去,時間一長,就可以忘卻前嫌,化幹戈為玉帛,和平共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