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從心理健康學上來看,最好的辦法也是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要極力地避免彼此心理不相容現象的產生。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防止和避免人們在交往中產生彼此心理不相容的消極後果呢?除開上麵講到的一些條件要求和方法技術外,我還可以再提供如下一些參考意見。
心理失常的人,往往和別人失去了和諧的關係,他們在行為上經常表現為退縮、回避,有的甚至對別人表現出懷疑、敵視、畏懼和憎恨等等不正常的態度或情緒。這類人就更有必要多參加社會交往活動,養成主動積極地和別人建立良好的正常人際關係習慣。心理治療專家建議,這些人可以采用“團體治療法”,用這種方法可以消除心理失常患者的內心焦慮和衝突,改進人際關係,從而能和別人和睦相處。這主要是因為在集體生活裏,可以增加和別人交往的機會,在別人對他的反應中,猶如“照鏡子”一般,啟發了自我認識和自我了解。這樣,就會防止自以為是、孤僻多疑和敵視抗拒的心理與行為。
“團體治療法”比較簡單易行,通常是把同類心理失常的患者聚集在一起,讓他們自由交談,互相來往。開始階段,也許他們彼此戒備或敵視,但久而久之,他們就會互相接觸、互相交談,自由自在地、無所顧忌地訴說自己內心的苦痛和經曆,彼此之間可以互相同情、互相激勵,從而減輕孤獨、寂寞、恐懼、憂鬱等等心理負擔,增進了對自己的了解以及信心和勇氣。
有離群獨居傾向的青年人,應當和同齡夥伴多接觸。因為同齡的人由於年齡特征相同,因而在思想感情上彼此容易接近,能夠談得來、能談心裏話。而這些心裏話,有時甚至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肯說。這樣,離群獨居的青年人,就不會把他(她)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默默地沉湎於獨自的遐想中,他們就可以不再陷入自我編織的想象網套裏,用幻想來代替現實了。因此可以說,對於克服和改正那些落落寡合、性情孤僻、有意地逃避社會等等心理失常和行為失常的青年人,多和年紀相近的“同齡”夥伴相接觸,是一個很見效的培養和別人和諧相處態度與習慣的途徑。
我主張青年人應該多交朋友,多和朋友交往,多參加集體活動和社交活動。因為這樣做好處多:①可以調整和豐富生活內容,緩和或消除緊張心理,避免孤獨感;②可以互相交換意見,增進見聞,擴大和充實生活的知識經驗;③可以增強關於交際、禮節以至服飾、風度等方麵的知識修養,更好地適應時代潮流,應付自如,從而使心理保持正常狀態。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很重視友情,他曾說過:“有了朋友,生命才顯示出它全部的價值。智慧、友愛,這是照明我們黑夜的唯一光亮。”羅曼·羅蘭這句話固然說得絕對了些,指引人們前進的當然不僅僅是友愛或者智慧。不過,他強調友情對於人的心理生活的重要意義;友情對於預防和避免“黑夜”般的不健康心理所發生的重要作用,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青年人在交往中,當然也得注意有所選擇,不可亂交往,不可亂交友。西方有句諺語:“隻要對我談你的朋友,我就能說出你是什麼樣的人。”中國也有句老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西方的諺語講了一個人所交的朋友是一些什麼樣的人,人們就能判斷出他的為人;中國的老話說明了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你也就會變成和他一樣的人。這就是說:夥伴是會相互影響的,所以你在交友時就得加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