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說過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中外古今的軍事統帥們,都把它作為作戰取勝的一條基本原則。我想,也可以把這句話借用過來,指導人們戰勝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知己”就是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還有承認自己、把自己擺在正確位置上的意思;“知彼”就不僅僅是知道、了解別人,也包含有對你所處的客觀環境和周圍現實的認識、了解和承認的意思。

大量地臨床觀察和生活實踐證明,心理疾病的產生,往往是由於不善於了解自己,或者沒有能夠正確地了解自己。人類有個很大的弱點,那就是不容易了解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往往要靠“旁觀者清”的別人,幫助你來了解自己。你可不要低估、輕視這個弱點,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弱點、缺陷,才造成了人們的種種心理失常。你了解你自己的優點、缺點、能力、興趣、氣質、性格嗎?你也許了解一些,可那是不是真實可靠、準確無誤的呢?是全麵深入的了解,還是片麵膚淺的了解?我想你未必能回答出來,特別是對你自己的缺點與弱點,你可能是不自覺地出自心理防禦習慣,而“諱莫如深”。

可偏偏正是這些情況、這些因素,對你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以及“待人接物”、人際交往的成敗都關係很大。人們都愛說,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而要不卑不亢,對自己要做出恰如其分的、適宜的估價。

但是,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很多青年人在心理健康上發生了毛病,往往就是因為不能準確地把握自己、估量自己,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因而不是不自量力、想入非非;就是過分自卑怯懦、喪失信心。但是僅僅能夠了解自己還遠遠不夠,還得進一步做到心平氣和地承認自己的不足和差距。這樣,才能虛心地向別人學習,揚長避短;才能不會自欺欺人或者憎恨,咒罵自己;也不至於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而“憤世嫉俗”,徒然增加焦慮、憤懣和痛苦。

我在這裏,絲毫沒有讓人“認命”的意思。大家都很喜歡貝多芬在1802年寫的“遺囑”中的一句話:“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使我屈服……”是的,向“命運”屈服投降的人,絕非好漢!但是,大凡一個人的成功,除開能力和努力之外,還有個“機遇”的問題。當然,機遇所占比例很小,即或有了機遇而無能力又不努力,那也會象古代的“守株待兔”、坐等機遇那位蠢材那樣不能獲得成功。然而說到底,機遇畢竟還是個“條件”。辯證唯物主義者不是“唯條件論”者,但也不是“無條件論”者。你能說在你的求學、謀職、戀愛、婚姻等等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上、學習上……各個方麵,機遇不起著一定的作用嗎?

郭沫若在解放前寫的《海濤》裏講道,他本來已將去蘇聯的一切準備就緒,但因為突然害病沒走成,“真是一個大遺憾!一個偶然的因素,可以影響人的一生一世,甚至一家一族。……自然,我是不相信命運的,但這一偶然的播弄,怎說的好呢?它確確實實地影響了我乃至一小簇人的半生。”蘇聯研究拿破侖傳記的權威葉·弗·塔爾列在他的《拿破侖傳》裏,幾處寫道:“拿破侖總算僥幸,沒有上斷頭台……”、“忽然他又命該得救”、“勝利者幸運的是……”毛澤東對美國作家斯諾講:死神幾次從我身邊繞過……像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迫使你不得不承認,每個人一生當中確實存在著“機遇”這個現實,而且機遇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發展的命運前程。

你若是認識到這一點、承認這一點,你也許就不會發出“懷才不遇”、“紅顏薄命”等等感歎了,也就可以理解“人比人、氣死人”這句諺語的真諦了。因為每個人的容貌、體型、生理缺陷和父母職業、社會階層、身世地位等家庭與社會的背景,你是無法選擇,甚至是很難改變的;在實際生活裏,你個人的發展和前途,並不總是由你個人的主觀意誌所能把握和決定了的。因而,你得首先麵對這個嚴峻的現實,不必為碰到了不好的遭遇而灰心喪氣;其次要相信你自己,相信在你自己的身上,也許還有若幹“勝任潛能”迄今為止你尚未發現、有待挖掘。你可以根據心理學上講的“補償作用”的原理,揚長避短,另謀他途,向適合你發展的方麵去奮鬥、去拚搏,照樣可以獲得成功。關鍵在於絕不要灰心、氣餒,不要認定自己從此“沒戲了”,“完蛋了”。隻要你能把握現實、站穩腳跟,因勢利導,發揮最大的主觀努力,總不會一輩子沒有出息。若想做到這一點,你就得首先承認和接受“現實的自我”,然後才能創造“理想的自我”。否則,你會終日陷進數不清的煩惱、苦悶、焦慮、抑鬱的痛苦深淵裏而不能自拔;你會不斷地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衝突,不斷地招來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失敗。這樣一來,心理就難免失常,更難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