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青年人往往從自己不同的喜怒哀樂出發,去看待社會。獲得成功的時候,可能覺得冬天有如春天;遭受失敗的時候,又可能覺得春天有如冬天。但是,春天終究還是春天,而冬天依舊還是冬天,現實終究是現實。所謂的“冬天裏的春天”,或者是“春天裏的冬天”,不過是人們情緒的主觀體驗,或者是作家們筆下的小說名字罷了,它絲毫也改變不了現實的真實麵貌。
正因為客觀現實不以人們的主觀好惡而改變,所以,一個心理正常的人,他的認識和行為是不脫離現實的,而會和現實保持緊密的和諧的接觸。相反的,一個心理失常的人,他卻會逃避現實,脫離現實,甚至終日沉溺在空想和白日夢中。
我們的時代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現實社會有了哪些改革與創新?你所生活著的周圍環境,向你提出了什麼樣的新要求?人們公認的價值觀念和價值標準是什麼?所有這些你了解嗎?如果不了解,那你就去努力了解吧。隻有這樣,你才能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發展變化著的社會環境,進而才能談得上改造這個環境。
因此,咱們每個人的理想、願望、動機或目的,都得和社會的理想、願望、動機、目的同步合拍,“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是不成的。每個青年人在求學、謀職、戀愛、婚姻等方麵,都有權力對自己“設計”一番,但是這些設計,卻不能脫離現實。
比如說,報考大學專業雖說是“自覺自願”,可是也有身體健康狀況等條件限製的。由於現實條件限製,你就得“忍痛放棄”一些你想要追求的目標。在人的一生裏,挫折和衝突往往是無法回避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認識到這一點,承認它、接受它,對自己所向往、喜愛的人、事、物做必要的犧牲和放棄,不肯做強迫性的取舍抉擇的話,那麼,也許會從此悲觀失望,或者憤憤不平。如若真的產生了這種態度,那就不僅對解決問題沒有益處,而且往往會造成心理上的失常。
這些人也許會因此覺得“世道不公”、“人間不平”、“生活殘酷”、“人生無聊”等等,於是企圖用各種方法逃避、對抗現實,比如,信仰宗教、鋌而走險、沉淪墮落等等,結果心理上的困擾、衝突和挫折就會更多,心理也就會愈來愈失常。
有脫離現實生活傾向的青年人,往往過分強調所謂的“理想”生活。其實,他們的所謂“理想”,是脫離現實生活、不切實際的幻想,並不是作為真正能夠激勵自己奔向美好未來動力的理想。真正的理想是生活的動力。每當社會在前進、在變革的時候,每當生活環境中有些東西應該宏揚或者放棄的時候,理想便向人們提供了改造現實生活的具體模式、框架。有了這些具體的輪廓、追求的目標,就會更加吸引人們進步,增加奮鬥的勇氣和毅力。這樣的理想是應該提倡的。但是,一些心理失常的青年,卻往往會自我築起一道圍牆,把自己和周圍現實隔離開來,抱怨什麼人間沒有“溫暖”與“友誼”等等。實際上,他們是人為地製造了自我心理上的障壁,沉溺於逃避現實、超脫現實的幻想之中。這種幻想隻是心靈上的臨時“避難所”而已。有些青年們說,他們的(精神)生活,就是由“追求、動搖、幻滅”三部曲所組成的,我想其原因正是導源於逃避現實的退縮態度。
由此可知,預防和治療心理失常以及心理疾病的一個最好辦法,就是“重返社會”,用“生活療法”去醫治。所謂“生活療法”,是使治療者和患者親密融洽、感情溝通的一種治療方法。這種“療法”可以說是更富有心理治療的味道,因為它會使心理疾病的患者感到人們對他的溫暖與友好。
青年朋友,你我所處的這個大時代在激烈動蕩,在不斷地改革前進。時代要求我們必須用積極進取的態度來看待生活,具有敢於拚搏的大無畏精神。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一切皆流,一切皆變,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河流。”中國的孔老夫子,站在河邊上也感歎地說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既然生活按著自然規律前進、變化、發展;既然每個人都不能夠兩次站在同一條河裏,不允許你悔恨過去,也不允許你總是想著明天、還有明天。那你何不麵對現實,用奮發有為的態度來認識和麵對現實生活呢!